溪口古镇是民国文化一镇,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称号,更是全国五大佛教名山――弥勒道场的所在地。唐宋以来,溪口古镇就是浙东著名旅游胜地。溪口是我的家乡,生活在溪口的我,拥有得天独厚的拍摄优势。作者的拍摄思路是基于家乡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秀美的山水风光,重点关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打造五大佛教名山以来,更多关注了弥勒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山西现存的古代寺观建筑及壁画在数量上均居我国各省之首,而其中元明两代壁画水平最高。《山西寺观壁画新证》即是在田野考证的基础上对山西几处元明清寺观壁画的具体研究,对一些杰出的壁画作品进行个案研究,深入剖析每堂壁画的主题内涵、艺术意蕴以及社会时代背景,既有对老问题的重新思考,也有对一些新材料的发现和深入思辨,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山西壁画、拓展中国古代壁画史以及中国宗教艺术研究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和补缺意义。
《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是瑞士艺术史家沃尔夫林的代表著作之一,是在作者1928年参加纽伦堡市举办的纪念丢勒逝世400周年活动所发表的系列演讲基础上形成的,旨在分析和阐释意大利人和德国人形式感和视觉想象方式的差异,是对1915年出版的《艺术史的基本原则》中的南方和北方民族视觉模式特点论述的拓展,也反映出沃尔夫林形式主义艺术史学思想发展晚期的倾向。作者以意大利古典艺术为基准,提出了形式和轮廓、规范与秩序、整体与部分、轻盈的力感、宏伟与单纯、类型与总体性、浮雕概念、艺术的清晰性与主题等八个方面的概念,在一般形式心理学层面上,对德国人的形式感及其基本特点进行了极具启发性的剖析和解说,扩展和深化了意大利和德意志民族形式感的视觉。心理结构的认知,也揭示出历史上发生的两个民族形式感相互碰撞、吸纳和交融
《中华图像文化史·宋代卷(上)》是“中华图像文化史”丛书的一卷,采用图像学的方法,对宋代图像的生产场域、构成场域和传播场域进行了深入分析,还以《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经典图像为例对宋代的绘画进行了图像描述和图像研究。书中的图像史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和记载,它用“原样”加以呈现,用“原图”加以分析,选录的图像不仅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同时触及了在过去的图像研究中备受忽视的广泛的“非艺术”领域,不仅展现了中华图像文化的广泛性和博大精深,更凸显了其文化史学价值。
迈克尔·阿彻编著的《1960年以来的艺术》经过修改和增补,迈克尔·阿彻这本广受好评的书在本版中进一步探讨了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艺术全球化的综合发展趋势——从日益密集的艺术展览与艺术博物馆的兴建热情中可见一斑。本书用30余幅新补充的插图、时间表和目录的更新,提供了20世纪后40年艺术演变不可或缺的调研和信息资料。
《中国花鸟画史》是我国历部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专史,填补了该领域空白。作者孔六庆以深度画家与深度理论家的双重优势,确立“形态学”研究中国绘画史的新视点,从中国文化的整体角度思考,全面展现了中国花鸟画灿烂辉煌的风貌,对中国花鸟画一科的具体成因、发展规律、技法特性、人文价值等物质层面和深层内涵作了客观的揭示和有益的探讨,实现了花鸟画理论与实践之内在融合。全书叙史立论严密精细,言之有据、耳目一新,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茜茜公主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是耳熟能详,特别是《茜茜公主》这部电影,使得茜茜公主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我们并不知道实际生活中的茜茜公主是什么样的?她的日常生活如何?上海博物馆将于2017年5月将这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展品展示给观众,《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匈牙利贵族生活》即为此次展览的配套图录。向广大中国观众全面展示了茜茜公主平日的生活状况。
本书精选了四套册页共40幅作品,主要包括花鸟、山水册页。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每幅画单独成张,高清大图,纤毫毕现。背面还印有局部小图及与画面意境相似的诗词,方便供广大书画爱好者学习、临摹、研究。还可以装在框中,置于案头或挂在墙上。
本书是艺术史研究的第十一卷,分论文和书评两部分,收录了《漢代墓葬的佈局與設計》、《漢水中游三座南朝畫像磚墓的初步研究》、《中山大學圖書館藏北齊盧舍那法界人中像及相關問題》、《關於洛杉磯縣立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唐卡的幾個問題》、《陳衡恪先生中國畫學與義寧陳氏之學》等十八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