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是瑞士艺术史家沃尔夫林的代表著作之一,是在作者1928年参加纽伦堡市举办的纪念丢勒逝世400周年活动所发表的系列演讲基础上形成的,旨在分析和阐释意大利人和德国人形式感和视觉想象方式的差异,是对1915年出版的《艺术史的基本原则》中的南方和北方民族视觉模式特点论述的拓展,也反映出沃尔夫林形式主义艺术史学思想发展晚期的倾向。作者以意大利古典艺术为基准,提出了形式和轮廓、规范与秩序、整体与部分、轻盈的力感、宏伟与单纯、类型与总体性、浮雕概念、艺术的清晰性与主题等八个方面的概念,在一般形式心理学层面上,对德国人的形式感及其基本特点进行了极具启发性的剖析和解说,扩展和深化了意大利和德意志民族形式感的视觉。心理结构的认知,也揭示出历史上发生的两个民族形式感相互碰撞、吸纳和交融
高迪在加泰罗尼亚建造的是一种理想。在这光荣和梦想之中,巴塞罗那被称为“高迪的城市”。高耸的尖塔,个性化的设计,数不胜数具象征意义的装饰。有人说它像沙滩上的城堡,也有人说这是“石头砌成的梦魇”空中的起重吊臂和散布四周的脚手架提醒游人,大教堂尚未完工。
《中国花鸟画史》是我国历史上部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专史,填补了该领域空白。作者以深度画家与深度理论家的双重优势,确立“形态学”研究中国绘画史的新视点,从中国文化的整体角度思考,全面展现了中国花鸟画灿烂辉煌的风貌更对中国花鸟画一科的具体成因、发展规律、技法特性、人文价值等物质层面和深层内涵作了客观的揭示和有益的探讨,实现了花鸟画理论与实践之内在融合。全书叙史立论严密精细,言之有据、耳目一新,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是中国本插图艺术史著作。插图艺术是中国绘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装饰画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各个方面的最可靠的形象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认识价值。本书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插图艺术写起,直至20世纪的现代插图艺术,叙述了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插图艺术的历史,内容极其广泛。
《艺术史研究12》为《艺术史研究》2卷,主要收录了隋安备墓新出石刻图像的粟特艺术;巴黎吉美博物馆展胡人石棺床图像试探;中国东南摩尼教使用十字架符号质疑;唐代女着男装形象再考察;北宋两京地区墓主夫妇画像与唐宋世俗生活风尚之新变动;中国北方地区辽代与北宋菩萨像造型分析;应县木塔塑像的宗教崇拜体系等文章。
《西藏佛教美术讲座》作者金中积多年在内蒙古和西藏地区从事考察和研究藏传佛教寺庙的实践经验,又参考了外的研究成栗,将藏传佛教的历史,教派、僧职制度,服饰、建筑、羡术等都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各类佛像,因其种矣繁杂,教理深奥,解释多歧,使读者迷惑,此书在这些方面引经据典,参考诸说,作了准确公允的解释,内中且穿插了一些历史典故,有理有据,便于读者了解藏传佛教的基本知识。关于藏传佛教的诸神,其形象的刻画实际上是有佛经的依据并可从中窥见有着西域和内地文化交流的轨迹。《西藏佛教美术讲座》10万字左右,文笔流畅,兼具学术性和艺术性,附韶色图片近300幅,可谓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文史工作者和旅游爱好者乃至收藏家的案头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