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纳艺术通史》经典版译自世界知名艺术史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第15版。本书自海伦 加德纳1926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广受好评,不断再版,堪称读者多、流传广的艺术通史;本书先后被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甚至美国精英高中选为教材。本书遵循加德纳的基本框架,以“全景化”视角展示艺术发展美的历程。全书共38章,近125万字,收录近1700张高清图片;涵盖从史前到现当代艺术,广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及工艺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 本书是以西方艺术史为主线的《加德纳艺术通史》的经典版,包括了西方史前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18世纪艺术、19世纪艺术、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等内容。本艺术史关注艺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注重普及性与趣味性,力求明白易懂,致力为更广大艺术爱好者开
《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内容简介:“敦煌艺术名物研究”,它的重心不是佛教艺术,而是佛教艺术移植过程中接纳它的土壤、这片土壤上面的物质文化,此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如何接纳来自殊方异域的各种事物。
《中华图像文化史》是我国部中华民族的视觉文明通史,分专题深入研究了自远古至1949年大中华地区的图像,以及中华图像文化的形成机制。该项目分为断代史和类型史两个部分,“皮影卷”属于类型史之一,专门研究了中国古代皮影图像的历史。包括皮影图像的生产、皮影图像的符号系统、皮影图像的传播场域、皮影的地狱图像、皮影图像中的神怪世界、图像与文本等。
《中华图像文化史·先秦卷》以“史”为经,以“图”为纬,调动考古学、美术学、文献学、图像学、符号学、传播学等研究方法,多视角、全方位地对先秦图像做出立体解读,透视先秦时期丰富的图像含义。 先秦卷从夏、商、周时期的社会背景入手,借助相关文献、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图、文互证的模式,从先秦时期的图像总貌及其生产、传播、符号解码几大方面展开讨论,进而更加详细、深入地探究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器物上图像的意义、影响与发展。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吕澎是新一代艺术史家,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他大学时的专业是政治学,毕业后即对艺术史写作和翻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80年代末开始,他从对西方艺术史的翻译和介绍转向了对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研究。吕澎的三部艺术史(《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21世纪中国艺术史:2000-2010》)连同他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共计修订三次,后又以英文出版)以及其他相关著作,已经成为研究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绕不开的重要历史文献。 本书是对吕澎的艺术史写作的全面研究,但是既非吕澎的个人传记,亦非一般意义上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史料编排,而是通过历史叙述的前后穿引,事实与价值的思辨交融,并结合艺术家和艺术史家的双重视角来审视吕澎的艺术实践活动和艺术史研究,尤其
本文以当代著名学者饶宗颐的中国古典艺术史论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饶宗颐艺术史研究之研究,揭示20世纪最后一位通儒如何运用文化史眼光来观照中国古典艺术之发生及嬗变之过程,并对饶宗颐这种文化史研究方法论思想在艺术批评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理论意义做出评述。饶宗颐的这一学术思想的生成与他所继承的传统考据学方法以及他与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国际汉学界频繁的学术文化交流的历史语境有着重要的关系。由此思路出发,本文行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从对研究对象的“前理解”出发,第一章介绍了饶宗颐的学术及艺术渊源,重点涉及了饶宗颐学术思想生成及其治学旨趣和审美兴味,对饶宗颐学艺结合的关联也作了一定勾勒。第二章介绍饶宗颐如何在中国近代考古学背景下进行古典艺术风格、精神诸源头研究,该章旨在强调历来艺术史研究
本书的编年形式,以时间为序,上自远古,下至20世纪90年代,选取了100多个中国艺术长河中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力较大的事件,涵盖了绘画、雕塑、工艺、书法等诸多门类,勾画出中国美术发展的轨迹,显示出中国美术的光辉创造和伟大成就。
《中华图像文化史·宋代卷(上)》是“中华图像文化史”丛书的一卷,采用图像学的方法,对宋代图像的生产场域、构成场域和传播场域进行了深入分析,还以《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经典图像为例对宋代的绘画进行了图像描述和图像研究。书中的图像史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和记载,它用“原样”加以呈现,用 “原图”加以分析,选录的图像不仅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同时触及了在过去的图像研究中备受忽视的广泛的“非艺术”领域,不仅展现了中华图像文化的广泛性和博大精深,更凸显了其文化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