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DK出版社的经典摄影普及图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的语言梳理了世界摄影史。作者将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结合摄影科技和技术的演变,讨论了其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详细解读了著名摄影师及其作品,书写了一部立体生动的视觉摄影史。本书一共分为8个章节,从19世纪20年代摄影术发明之初起,每20年至30年为一个时间阶段,详细地介绍了世界摄影发展史。
全球知名学者撰稿,摄影爱好者推荐通识经典。 从19世纪20年代的早期摄影,到如今全球每年拍出的300亿张照片,摄影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全面梳理了近200年摄影发展史,以清晰架构展现了摄影艺术的诞生与演变。 作者将摄影置于全球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对摄影流派、摄影风格及摄影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详解了摄影目前的里程碑事件及大师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既包括为人熟知的佳作,也有大量未曾在公众视野中出现的重要作品。通过本书,我们将回溯摄影发展的完整历史,同时了解作为媒介的摄影,如何深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李斯特钢琴技巧练习》主要内容包括:手指的独立性和力量练习,和弦练习;大、小调音阶预备练习;三、六度音阶,换手音阶;半音阶及其练习,反向音阶、分解八度;八度音阶;和弦练习;三、四、六和八度的颤音练习等等。
《百名摄影师聚焦改革开放40年》摄影画册由中国日报社策划编辑、我社出版发行。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进。画册以“砥砺奋进的40年”为主题,反映中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成果,体现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以及经济特区的发展现状。画册预计收录百名摄影师的精品摄影作品,分四个部分展现我国40年(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来经贸、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百姓社会生活等多角度的风土人情。突出特点是,通过摄影师的摄影作品,用镜头语言给全国广大读者传递和展示了改
段仲礼是一位旅行摄影师。本书作品按照拍摄地点分为两个部分,国内部分为江山揽胜,作品有四川九寨沟、西藏喜马拉雅、新疆赛里木湖等;国外部分为四海观途,作品有日本北海道等。其作品既有向大师致敬的经典严谨,又有不拘一格的随性生机,霸气里透细腻、空灵里藏丰富。他的摄影作品是拍摄给自己的,拍摄看到的,更拍摄经历过、思考过和想表达的。军人的勇气、医者的大爱、智者的自信豁达,沉淀下的阅历见识、思想境界、情感修为,还有一些叛逆的冲动都反映于作品之中。
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水从这里流过。百名摄影师面对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陕西,恰如其分地用递进的方式,用长短镜头,展现了三秦大地历史的进步,物质的进步,人民生活的进步。这里不断地有文物出土,这里更在创造着未来的生机。朱宝霞主编的《百名摄影师聚焦陕西》收录20世纪80年代后在陕西省拍摄的纪实摄影作品,展示陕西的悠久历史、民俗风情、文化古韵及经济发展成就,促进陕西的对外交流。
《百名摄影师聚焦香港》将百余位很好摄影师在香港拍摄的经典之作汇集成册。透过这一幅幅精美的图片,香港的蓬勃朝气和无限活力跃然纸上,令人为之动容。历经岁月的香港证交所,流光溢彩的维港烟花,童真梦幻的迪士尼乐园,繁忙有序的货柜码头……无不在向读者展示着香港的风华正茂;跟随摄影师的镜头,我们仿佛置身旺角熙熙攘攘的夜市,欣赏着精彩的舞龙舞狮,聆听着码头旁街头艺人的吉他弹唱,看着载满鱼虾蟹贝的渔船驶进西贡码头,真切地感受到香港市井中温暖的人间烟火。
从学生时代的湿版作品到生命里拍摄的 一张肖像照,本书回顾了英国摄影大师简?鲍恩(1925—2014)一生的创作精华。在为老牌星期日报纸《观察家报》担任摄影师的65年里,她直视过塞缪尔?贝克特的敌意,面对过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强硬,捕捉过若有所思的穆罕默德?阿里。她喜爱在自然光下拍摄人物放松的姿态,用黑白灰表达人物的精髓。除了各界名人的肖像照,她还拍摄时常被忽视的人或事:邮局罢工、渔民的抗议、国王路上的朋克族、女性援助庇护所的儿童等等。本书由她的好友卢克?多德(Luke Dodd)精心编辑,从她一生的作品中精选了200余幅照片。这些直抵人性深处,又不流于感伤,充满尊重和温暖的作品,奠定了简?鲍恩的英国摄影大师地位。
该书分为 驰援武汉 保卫武汉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全民阻击战 复工复产 康复出院 英雄凯旋 7个主题,按时间顺序,以记者的视角,用镜头忠实记录下在隔离病房一线、在病毒检测中心、在方舱医院、在武汉街头巷尾,在全国各地的交通枢纽、社区村居,风雪与严寒之中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瞬间,跟进式、全景式地记录了新冠肺炎突发到疫情被控制的全过程。 本书300余幅图片从新华社、中新社等新闻媒体公开发表的摄影作品中精选而出,用一帧帧影像图片,展示了全国上下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付出的艰辛与努力,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效率所释放的超凡能量,也传递出中国战 疫 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蓝色楚门》是作者叶云飞拍摄浙江玉环楚门的专题,共80张照片,蓝晒印相,以传统摄影工艺体现玉环楚门的面貌。本专题摄影师叶云飞多年从事蓝晒创作,对此工艺的艺术表现有独到的风格,图片非常精美,配合适当文字,专题水准较高。 《蓝色楚门》既是叶云飞交的一份近年来深入研究摄影的作业,又是他对家乡的艺术化赞美。
这部《黑镜头》收录了罗伯特·卡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马克·吕布、史蒂夫·麦柯里等摄影大师的100余幅代表作,这些照片真实地展示了世界这100年的历史,并让人身临其境。这些极具冲击力的影像,让人们有勇气直面战争、杀戮、灾难、贫穷、疾病,让人们思考生活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照片200余帧,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彼时的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束了,意识形态不再铁板块;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人们接受着新鲜的生活方式。 刘香成的镜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闩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厂时尚与保守、舶宋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画中。这些合在一起,展现了摄影师通过8年的拍摄所显示的中国从“文革”中逐渐复兴的令人震惊的证据。这些照片拍摄的时间距今已将近30年,当时画面中的人们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而今改革已不可逆转地将中国推向现代国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书最早于1983年由英国
朱宝霞编的《百名摄影师聚焦俄罗斯》是中国日报“百名摄影师聚焦”系列的近期新作品,由中国日报与俄罗斯报联袂推出。画册收录了中国和俄罗斯140余位摄影师精心拍摄的200余幅图片,体现了俄罗斯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众的乐观与坚毅以及广袤国土上的旖旎风光。主办方从画册中精选了部分作品在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向公众展示。
本书收录了摄影大师庄学本在1933年叠溪大地震后在灾区的纪实摄影作品,以及专注于西部摄影的摄影师徐献于2007—2017年汶川大地震后在相关地区的人文影像记录。全书将羌族山川地貌、礼仪习俗、宗教信仰等以图片形式展现,配以精炼的文字说明,直观地反映出在时空穿梭的70年间,羌族在历经两次大地震后的沧桑变化以及羌族人民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本书从摄影的角度出发,以纪实的风格展现羌族人文特色,是对濒危少数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与抢救性保护的举措,将有助于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本书内容架构建立于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上,能让读者充分了解羌民族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节日风俗等细节,有利于加深各民族间的认识,从而促进民族团结;本书对推动当代中
本书收录了罗伯特·卡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马克·吕布、布鲁诺·巴贝、史蒂夫·麦柯里等摄影大师的100余幅代表作。这是一本通过历史中小人物的照片和故事从侧面反映中国变迁的摄影故事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沧桑巨变,很多人都会觉得历史是大人物的局,但是真实的历史是每一个普通人的爱恨情仇、是每一个人的收获与坎坷。这个时代是中国的大时代,也是每一个普普通通中国人的大时代。摄影大师给你带来100余张历史中的面孔,以及中国人的情感与生活。
全球知名学者撰稿,摄影爱好者推荐通识经典。 从19世纪20年代的早期摄影,到如今全球每年拍出的300亿张照片,摄影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全面梳理了近200年摄影发展史,以清晰架构展现了摄影艺术的诞生与演变。 作者将摄影置于全球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对摄影流派、摄影风格及摄影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详解了摄影目前的里程碑事件及大师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既包括为人熟知的佳作,也有大量未曾在公众视野中出现的重要作品。通过本书,我们将回溯摄影发展的完整历史,同时了解作为媒介的摄影,如何深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北京人艺从建院30周年起,每10年出版1本以展示剧照为主题的大型画册,算起来,1982年、1992年和2002年,分别出版了3本,在其中的后两册中,绝大部分的舞台剧照是由摄影师苏德新所拍摄的。如果说得更宽泛些的话,这些年来,无论是在报纸杂志还是在首都剧场前的橱窗中,人们所看到大量剧院演出的剧照,其作者也是苏德新。北京人艺的舞台演出影响了几代人.同样也可以这样说,北京人艺的舞台演出剧照.其所折射出的艺术魅力不仅长留史册.同样也影响了几代人。摄影集《印象·舞台》则是集中展示了苏德新在北京人艺24年摄影实践的作品精华,由于各种原因,其中有不少剧照是首次同读者见面。在编辑出版《印象·舞台》的全过程中,承蒙人民美术出版社给予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赵朵朵女士,从筹备到出版,她都对本书付出了辛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