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知名摄影作家杰玛 帕德倾囊相授,对从社会、知名度、艺术等角度都较为成功的近100张照片进行的细致的分析。打破常规,反思真我,重新从十个视角进行归类,探索它们成功的秘密,带领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摄影带给我们的力量。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的是包括了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30余位各国摄影家的都市摄影实践。他们之中既有像阿杰这样的以纯粹记录都市全部细节为己任的摄影家;也有像桑德这样的通过为都市中人造像来聚焦都市生活形态的摄影家,既有像克莱因这样的以都市为自己的感情宣泄对象而在与都市的对抗中形成了自己风格的摄影家,也有像荒木经惟这样只把都市看成是一个欲望发生装置而始终在以摄影与之调情的摄影家。通过对这些观念、手法、风格各异的摄影家的了解,我希望读者能够发现,原来摄影是一种与活生生的现实有着如此亲和力的媒介;原来摄影是一种具有如此丰富表现力的视觉手段,而从此能够经常地将摄影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实践联系在一起思考,就像这本书把摄影与20世纪都市生活联系在一起展示一样,从而获得对摄影这个 20世纪的媒介 的全新
元图像 随 图像转向 而来,是米切尔较为早期的学术命题,但他一直持续着对这一话题的思考。元图像(Metapictures),词根 meta 源自希腊语中表 之后 或 超越 的前置词及词语前缀,意为自我指涉、自觉和自我戏仿。简而言之,元图像就是关于图像的图像,是能自我指涉、自我言说的图像。以往人们常常认为图像是依附于语言的,图像的意义也是按照语言的模式予以呈现的。米切尔提出的元图像试图将图像从语言的逻辑模式中解放出来,以图像的方式还原一种图像真实,元图像也成为他图像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元图像 展览是作为理论家的米切尔首次进行策展实践,虽有阅读的文本成分,但更多是将综合的、立体的图像以展览的形式呈现,用以阐述他的元图像理论,展览本身就是一个元图像,是另一幅 宫娥图 。作为一个关于图像和图像理论的展览,米
《家庭日记 森友治家的故事3》是《家庭日记 森友治家的故事1》和《家庭日记 森友治家的故事2》的续本,是这个日本普通家庭的又一部生活摄影日记。摄影师森友治继续用他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一家四口以及两只爱犬的日常点滴。《家庭日记 森友治家的故事3》中的主要人物为:森友治(爸爸),阿达(妈妈),小海(长女),小空(幼子),豆豆(爱犬1),糯米团(爱犬2),还有《家庭日记 森友治家的故事3》中新加入的成员丸子、音符。《家庭日记 森友治家的故事3》延续了部和第二部的温馨和小清新风格,照片时间跨度为2009-2012年。 《家庭日记 森友治家的故事3》与前两部相比,两个孩子已经在不经意间长大了许多,家里又增添了两位新成员——丸子和音符。森友治继续端着他的相机,一一记录下他俏皮贤惠的妻子阿达、聪明可爱的女儿小海、古灵精怪
王福春从事纪实摄影40年,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的时代,成就了的作品。从1978年开始,王福春以独特的眼光和对社会的感知与认知,乘坐火车上千次,行程几十万公里,用手中的相机,依托火车这方“流动的国土”,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用万余张底片忠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宝贵的一段历史。王福春从拍摄的万余张底片精选的近300张,成就了《火车上的中国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影像记录》。 王福春沿着时代列车的轨迹,一路满目春风,一路高歌猛进。他以“火车上的中国人”为对象,通过捕捉他们的表情、神态,实现喜怒哀乐的中国式表达,清晰呈现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印迹。睁开眼睛看世界,镜头中的生活好热闹。在王福春的作品中,每一张中国人的脸上,都写着鲜活与真实,写着自信与快乐,表达了特定时期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世界最美图书”获奖者朱赢椿图文作品,讲述被我们忽略的虫子的世界。 这个世界很小,小得足够被我们忽略、遗忘,但跟我们一样,虫子也有着惊心动魄的生活。蚂蚁被一根落下的枯枝砸断了腰肢;烟管蜗牛想在夏日的午后谁上一个美美的午觉,却未能如愿;而虫卡在路缝里,即使有一千条腿也无济于事…… 在虫子的世界,一个水洼就是一片海洋,一片叶子就是一顶阳伞,一个鹅卵石就是一座岛屿,而一块路边的石板缝隙就可以成为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它们从容执着,它们生生不息。它们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
华山“新风景”项目,是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前期开展的影像实验。来自国内各地的几十位摄影师,从各自的内心出发,结合对“当代语境下的东方向度”的思考,以“华山新风景”为题,留下了本书中各自所呈现的影像和言论。 本着影像实验的目的,以摄影者个人的经验和观看,重点不在风景,而在乎人对风景的意义建构。换言之,该项目的实验核心,是摄影创作中的另一个指向,即把风景作为素材和工具,而不再把摄影当作一种工具,从关照风景,回到关照语言和摄影本身。
本书将用“影像”与“故事”相结合的形式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书写当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光辉历程,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本书在记录历史重要瞬间和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有积极的出版意义。
《乾坤湾》是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的学术成果之一。2014年初,数十位摄影家齐聚陕北洛川县乾坤湾,对乾坤湾范围内的小程村、碾畔村、伏义河村,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与拍摄,之后其中的几位摄影师,又前往黄河对面的山西永和县浍里村继续访问.....这是一个以“单纯视觉与文化利用”为参照系的影像实验项目,它强调摄影者在回归本心本性中去发现与陈述,亦重视个体经验进入乡土文化再生成与再表达。
《四季摄影》是一本关于创意主题摄影的书,主要针对一年四季(12个月)每个季度和月份的摄影主题取材进行了大胆地想象和建议,确定主题后,再配以详细的摄影技法解读,包括构图、光线、模式等的建议,是一本全面、实用且很有趣味的摄影宝典。 本书共分12个章节,每个章节代表一个月份,从1月开始,每个月设计11个主题 1项技术探讨专题,伴随着美妙的关于季节和月份的名诗名句,开启每一个奇妙的月份,深入每一个富有想象力和色彩的美好季节。本书的每一个主题都设有独特的技术建议, 相机模式 镜头设置 图像感应器或胶片感光度 闪光灯 等具体设置都会随着季节和场景而变化,因此,为了方便读者,我们每一个主题都会列出相应的技术建议。每个月的 技术探讨 更是严格遵循自然规律,技术上的调整会让你的作品更贴合主题、更能准确
余海波著的《百姓足迹(2生活在1979-2018)(精)》从民间视角关注时代背景下百姓的生活足迹,从这些摄影照片中可以找到我们曾经的时代记忆,通过场景与人物唤起一种温暖的情怀和感动,同时体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社会发展与各种变化。本书旨在反映生活在1979-2018年百姓大众的鲜活百态,以多视角的图像来展现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成长,情感和生存的记忆。影像以“人”的生活变化与社会发展为主线,结合生活大环境时代场景,为时代记录下真实而生动的影像。通过一百多幅具有社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影像作品来讲述时代进程中摄影师镜头背后的百姓故事。
作为一种通讯工具,手机摄影实现了照相机无法达到的便捷性。从摄影推延至艺术,艺术创作会因手机这一新的“义肢”的出现而改变吗?艺术和媒体,乃至“自媒体”究竟有何关系?这种关系是否会危及艺术自身?具而言之,手机摄影能否从媒体的文本性语言,上升到一种新的艺术语言?甚或成为一种新的“媒介”?2014年7月,冯立、张晓、王征等19位摄影家和艺术家,参加了“碾碎与生成”艺术家手机影像实验项目,并通过微信平台与公众互动,引发了摄影界以及艺术界朋友的关注与讨论,本书正是这一影像实验项目的文本记录。
彼得 内斯特鲁克从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些标志性符号如亭台楼榭、水流、假山奇石等入手,探讨中国园林中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并结合西方园林的一般特点,深入探究中国园林里的深层哲学意境。此外,全书还将四季轮回的时间概念融入到中国园林的解读中,从而使时间、空间、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的诸多意境纵横于园林之中,使方寸之间的园林更有气象万千的意象。 本书图片部分采用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洪磊的园林摄影作品,和文字部分相得益彰,亦可使读者阐幽发微,一窥中国园林文化的深邃。
本书选取了北大各学科具有代表性的15位老师,展示他们的书房、教师风采,讲述他们的阅读、学术研究、勤勉教学的故事。每位老师还提供了珍贵的影响人生的阅读书单,是献给读者的阅读索引。这些老师分别是董强、韩茂莉、张慧瑜、曹文轩、徐湘林、戴锦华、秦雪征、 王余光、张帆、穆良柱、林毅夫、朱青生、方博、王诗宬、孟涓涓。 这本书能够让莘莘学子深度了解北大、北大名师,乃至中国学者的阅读人生,这无疑会对青年学子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书是人生的真正伴侣。好书就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同样,我们需要带着全部的人生经验去读书: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领悟。——董强胸中千家诗文,眼前万里山河。——曹文轩我生命中 深切的感知,都是在文学阅读中发生的。——戴锦华
本书为首届"徐肖冰杯"中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的作品集。首届(2014)"徐肖冰杯"中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1000余组有效参赛作品共来自700多名在校大学生(专业和非专业的比例未曾统计),分别角逐纪录类影像、实验类影像和商用影像三个类别的二十多个奖项。虽然参赛作品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摄影学院派的实力,但依然可以从一个侧面解读出当代摄影教育的现状。纪录类影像的题材基本涵盖了中国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议题,集中在弱势群体、环境保护、农村社会改革、城市化进程等等;另有相当数量的作品针对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探讨,更贴近大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与此同时,实验类影像的创作者敢于使用不同的材质进行大胆创作,寻找自我的摄影语言。 与此同时,这些作品也集中反映出当代摄影创作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跟风、模仿和形式主义是当下青年学生
早在20世纪初,郎静山、庄学本等一代摄影人便开始了对中国摄影现代性的追寻,而这种集体努力因战争的爆发而被迫中断。直到1980年代,随着“四月影会”“陕西群体”“北河盟”等民间摄影团体的涌现,中国摄影未完成的现代转型才得以重新启动。 四十年间,中国当代摄影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何种探索?《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是一次重要的回顾与梳理,以专题讨论和个案研究两条线索,勾勒中国当代摄影图景。 10个主题,细致剖析纪实摄影、肖像摄影、都市摄影等摄影类型的发展,敏锐把握摄影在呈现都市景观、身体、家族记忆等议题上的特质与尝试。 13篇个案研究,既有当代纪实摄影坐标式人物侯登科、长期关注国人群像的刘铮,也有挪用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自我的洪磊等,以其代表作入手,展现多样且生动的摄影实践。
本书通过作品评析的形式,探讨了不同题材的摄影作品在构图、用光、拍摄技巧、情绪传达、主题取舍等诸多方面的技法和美学表达。全书分为两篇。篇主要解决的是摄影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通过向读者“告白”,以帮助大家更准确、更迅速地提升摄影技术的目的。除此之外,为了使摄影技术与读者的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在“技术解密”之上,又设计了第2篇“主题解密”的内容,通过讲解读者熟悉的生活拍摄主题,来增强大家实战拍摄的技能,从而加深读者对摄影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目的。本书适合摄影初学者、想要提升自己摄影技术的摄影发烧友,以及摄影培训学校的师生参考阅读。
本书是蒙古族歌唱家布仁巴雅尔先生的人物摄影作品集,收录了近100张他所拍摄的呼伦贝尔各民族百岁老人的影像。这些摄影作品源自 呼伦贝尔 万岁 影像文化项目。 该项目由布仁先生发起,以 拍摄百位呼伦贝尔百岁老人 为独特视角,旨在向那些在草原、森林、村庄、苍茫大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们致敬,记录那些正在消失的珍贵的人文风情和民族记忆,用这种方式表达他对呼伦贝尔的深深的眷恋和感恩之心,同时以此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本书收录的人物摄影具有很大视觉冲击力,每个人物故事都给人带来感动和鼓舞。 Thisis a photograph collection of nearly 100 centenarians of different ethnicbackgrounds who live in different parts of Hulun Buir in Inner Mongolia. Thephotographs are part of the Long Live - Hulun Buir Centenarians video andphotograph project that the author initiated. From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s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