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浩(1754—1832),字孟养,号椒畦,江苏昆山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为人恬澹旷适,绝意干禄。善书工画,山水得王原祁真传,结体精微,笔力苍古。著有《山南论画》,立论精当。《王学浩研究》围绕王学浩的书画、交友、《山南论画》等展开研究,论述了王学浩的书画艺术和其《山南论画》的历史地位,他的题画诗及其交友诗考略,清代至今对王学浩的集评,王学浩款印及其赝品考,王学浩门人传承及其作品考等。书中还有王学浩年谱和传世的书画作品。
《如何读懂一幅画:七步图解国画》是一本培养艺术欣赏素养的入门级书籍,全书收录了从东晋到晚清具代表性的46幅名画,设置有“作者”“品赏”“图解国画”“细节赏析”“技法赏析”等栏目,从历史、艺术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中国画的精髓,让读者了解名画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国艺术的精妙。
严清编著的这本《明月清风(天衡海派绘画集粹)(精)》中所呈现的“海上画派”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有金石大家赵之谦、“海上四任”之一的任伯年,以及海派书画里程碑式的人物吴昌硕等,他们的存在无疑是古代与近现代绘画最为关键的转折点;中期则以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干、吴湖帆的不同题材的精心之作,配以同时代小名家时期的佳构,让读者感受到海派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晚期又是一个绘画史的制高点,谢稚柳、陆俨少、程十发、陈佩秋等,浓厚的时代气息与他们的作品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对色彩和构图的把握则更为大胆,以心为上。
《画室探访:盛天晔的艺术世界》为艺术家传记类图书,按时间先后顺序对盛天晔每个时期的艺术创作进行归纳、梳理,详细记录了盛天晔的成长经历的轨迹,同时解读了作者的艺术特点、艺术思想、艺术风格的形成。《画室探访:盛天晔的艺术世界》配有相应的照片及作品,以便读者阅读,具有的参考资料价值。
《美术原理》主要对象为高等美术院校本科、专科学生。书中所论述的美术问题是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问题,讲究的是通俗易懂,比较注重实用性、针对性、信息性。希望能对初学者了解美术理论有所帮助。书中所出现的一些遗漏与缺陷,敬请行家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
《中国美术史》是作者在台湾讲授同名课程二十余年的累积成果。 这部书延续了课程的特点,以现存的、看得见的作品为基础,分主题、按时间讲授了中国美术的方方面面,包括绘画、书法、雕塑、陶瓷等。 作者终身从事传统艺术研究工作,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职数十年,接触了大量珍贵的美术作品。他学养深厚,在讲解时不限于作品本身,还涉及作品相关社会背景、人物、故事种种方面,甚至通过与西方画对比,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碰撞出新观点、新火花。 -------- 延续阅读:李霖灿《李霖灿读画四十年》
《水乡墨梦》主要内容包括苏州画家恋水乡杨明义的画境、吴冠中、那森林中的金鹿杨明义水墨画江南、黄永玉、家乡梦境杨明义笔下的苏州、王己干、独立人格和独立的审美追求杨明义的绘画艺术、邵大箴、水墨水乡、陈丹青、江南美境入梦来、杨明义抒写水乡犹如一首渔歌、何怀硕等。
19世纪后期是美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塞尚、凡·高、修拉、高更等最重要的艺术家均在此时期处于创作期,现代艺术由他们肇始。本书以画派、画家及其作品为线索,讲述了19世纪后半期欧洲美术发展史,将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画家的经历、情绪当中进行讨论,描绘出那个艺术创作繁荣昌盛时代的胜景,并反思了近现代美术发展历程中耐人寻味的必然规律和令人惊异的奇妙事件及人物。
本书综合分析了明代绘画的演变,与晋唐宋元艺术传统的自律性因素,与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关联,并得出相应于明朝由盛而哀的三个历史时期,以及明代绘画也因此呈阶段性的明显的不同表现。
杨吉魁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善于运用象征、寄托、谐音、寓意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去进行创作,以此表达出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善良愿望。如画牡丹、瓶梅,取“牡丹富贵”,“瓶”和“平”谐音,祝愿人民生活富裕、幸福、平安;画桃子、松鹤、梅菊等,象征健康长寿,抒发作者愿老者延年益寿的思想情感;画荷花的亭亭玉立,用来比喻贞洁和一尘不染的品格。所有这一切都给人以联想、以启迪、以教益。《杨吉魁画集》精选杨吉魁代表画作。
刘运峰校订的《苏联版画集(精)/鲁迅编辑版画丛刊》是《苏联版画集》的精装版。本书收录了俄国木版画作品117幅。该书收入的都是精品,如法复尔斯基为《郭尼亚神父的谈论》所作的插图,其“替苏联的艺术创造了靠前个范本”;叶柴斯托夫的《普希金像》和《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象》是人们可以经常见到的;克拉甫琴柯为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和拜伦《神秘》所作的插图等。
《中国现代美术学史》共分为四章,从中国现代美术学的思想文化背景,中国现代美术思潮,中国现代美术理论,中国现代关于美术史之研究四个方面对中国现代美术学史做了详尽的介绍。中国现代美术学是指中国在“现代”这一段时期所产生和发展的美术思想、美术观念、美术理论、美术批评以及史论。
暂无
《话语与运动:20世纪80年代美术史的两个关键词》主要采用后结构主义符号学艺术史的理论,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中的“话语”与“运动”的关系。80年代美术话语的分类和传播方式是《话语与运动:20世纪80年代美术史的两个关键词》研究的重点。80年的会议和报刊杂志构成整个美术发展的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时期美术发展的整体走向。
在西方艺术教学中,经常直接深入到视觉美的基本构成因素当中,强调抽象因素,这样的方法无疑是对训练学生对视觉效果的反应及表现能力是大有益处的。但这种方法也有不足的方面。失去了对象,也就是失去了在师生之间共同的参照物,同时,长期脱离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关照,任何一种形式的创造都会显得空洞无物。我认为,有了对象,老师才能在学生描绘形象的过程中,判断学生是否对形、色、比例关系、黑白关系等艺术基本语言的掌握情况。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到结束都强市制抽象因素在艺术表现中所起到的本质作用,以一种抽象美的眼光去关照眼前的对象及画面,使学生在描绘每一个局部时,既要符合造型的基本要素,同时又要符合画面的构成需要。
这是的部《美国连环漫画史》专著。著者对《连环漫画史》、《美国报纸连环漫画100年》、《世界连环漫画西科全书》等有关美国连环没画的著作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以大量图文资料对报纸连环漫画的产生、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连环漫画中的反映、连环漫画期刊的兴起与繁荣、麦卡锡恐怖年代的反连环漫画运动、连环漫画法规、先锋派连环漫画、图画小说、连环漫画的黑色风格、好莱坞漫画电影热潮等一百多年来美国重大的连环漫画现象作了详尽的介绍,并对其背景、起因、发展过程及影响作了客观的评述,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连环漫画代表作和主要连环漫画家作了洋细的评介,融百家观点,成一家之言,为美国连环漫画进一步的研究做出了坚实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