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以后,绘画在中国不断重复,已耗尽创造力。本书所提供的,是一个不同的答案。 万青力教授倾十数年之力完成大作《并非衰落的百年》,提议“从中国出发来看中国绘画史”,并由之重建19世纪中国绘画史,不仅填补了历史的空白,也给学术界以新的启迪,同时备受艺术、收藏、博物馆各界关注。 全书十万字,四百余幅精彩图像,探源发微,揭示出在历史蜕变,观念变革,社会转型以及市场主导下,19世纪绘画的多元多样的演变轨迹,为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变因找到了历史渊源。
画册中的近百幅作品,可以看到这些作品,既注重吸收中国传统绘画“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象,又注重“洋为中用”的油画技法、技巧的娴熟,在情感表达上突出含蓄而热烈、真诚而内敛、淳朴厚重而亲切自然、刚健大方而灵魂自由,特别是注重运用一些抽象的形式,给画面增加了富有感染力的线条与色彩,起到画龙点睛、强化表现力的作用。
中国绘画近代四大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为中国绘画接续古今的重要人物。本书作者为潘天寿之子,现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其对潘天寿的绘画艺术从思想到技法、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客观的评述,文字凝练,文风质朴,寓意深刻。 全书内容主线为:1.寻求精神性,对潘天寿艺术作品之内在精神,予以阐述,为本书起始。2.技法理论,从笔墨、构图、境界三个方面予以分析。3.艺术实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与技法分析相对应,剖析理论在创作中的实现。4.年表,回顾潘天寿之生平,为探讨潘天寿不同时期作品的特征提供必要依据,为本书收尾。附常用印章,一可为欣赏,二可为鉴定。书中还选取了潘天寿100多幅画作,为分析潘天寿绘画技法提供直观之材料。
《华轩品藏录:中国绘画浅耕卷(套装共2册)》编着者张恩荣先生,字华轩,山东寿光人氏。先生经商有年,兢兢业业,自白手起家,终成商界巨擘,其中勤苦不必细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投商海开始,先生就注重古代文化遗产的收集与保护,小到文房四宝,大至明清家具,举凡古代文化结晶,巨细靡遗,皆在网罗收集之列。汲汲数十年,四方搜求,终于蔚为大观。面对这些古代文化瑰宝,张恩荣先生没有秘笈自珍、秘不示人,而是在各地组织书画展,与众人共享;在山东寿光捐建墨龙书院,将所有收藏陈列其中,向大众免费开放。 退休后,他一直隐居苏州,花十余年时间,竭一己之力,整理研究这些藏品,其整理成果即为《华轩品藏录:中国绘画浅耕卷(套装共2册)》。 《华轩品藏录:中国绘画浅耕卷(套装共2册)》中收录其所藏画作,遴选标
本书分析、考证了清康熙万寿庆典中清宫画家所绘《万寿盛典图》。该书作者经过数年研究, 在清代绘画史首次厘清了这些版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它们各自的基本属性与特征。这标志着此卷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围绕20世纪意大利画家莫兰迪绘画空间的特征,来研究其绘画形式的七个要素,感受其创造的空间意味,理解其绘画的内涵。 莫兰迪的绘画没有具象的叙事性主题,也不需要图像认读,画面上呈现的是物象构成的空间,而空间又由诸多富有特色的形式因素构成。其绘画空间正是连接画面形式和精神的桥梁,是对古典主义绘画空间的反叛,不仅改变了以前绘画对空间和事物的观察角度,而且改变了传统静物画看待平凡物象的审美态度,破除了西方传统绘画以人为中心的艺术观念,反思了静物画和风景画在西方绘画史中的特殊价值,给予现代主义艺术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