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迪 贝克特嬷嬷是备受推崇的英国艺术史家。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电视艺术节目更让温迪嬷嬷和她的著作广为人知。《温迪嬷嬷讲述1000幅世界名画》中,温迪嬷嬷以清新而诚实的视角选择并解读西方约500位作家的1000幅世界名画,按艺术家姓名从A~Z顺序排列,包括了许多其他同类图书中未曾谋面的作品。温迪嬷嬷为我们展示了从古代到中世纪,从近代到当代,西方艺术史上主要的艺术时期、艺术家、艺术思潮的经典作品与精辟见解。 不要再把艺术鉴赏看成是高不可攀而拒之于千里之外事情,欣赏绘画、感悟艺术是没有人可以代劳的,通过温迪嬷嬷的推荐和讲述,你不仅可以积累一定的艺术知识、培养艺术鉴赏能力,更会明了如何发现与感受自己心中的美。
一段精彩纷呈的国宝级中国绘画观赏之旅 以图解形式让伟大的中国绘画自己发声 令人惊叹的装帧形式 细腻 呈现稀世珍品 中央美术学院专业学者为您一一解读画作
本书以严密深厚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通过十二个中国传统色彩专题,系统阐述、讨论了色彩观念的建构、现实生活色彩的多维度表现,并指出了传统色彩在当下运用的现实问题,搭建了一个从视觉到精神的中国人的色彩传统。
《“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以敦煌的“画”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以敦煌的“画”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1971年至1978年,徐小虎就中国书画笔墨问题对旅美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画家王季迁先生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采访。在徐小虎的巧妙追问下,王季迁尽努力解释了中国传统书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问题。二人以时而犀利时而风趣的问答,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时代风格、笔墨特质、用笔技法、构图布局提出了各种精辟的观点。
艺文丛刊”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开发的一套丛书,主要收罗历目前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的“小书”“闲书”,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生活、美食、鉴赏、掌故等,目前已经出了三辑。周亮工著的《读画录》是第四辑中的一种,内容为明末清初画家传记。列传者始于明李日华(1565-1635年),止于清章谷(生卒年不详),共77人;书后附有名无传者69人。明代画家多数被收录,各论其品第,兼引时人评论,亦间附载题咏及其人生平梗概,多有为撰者目睹或相去不远者。所载遗事轶闻较为可信。,"唐夢賫序 毛姓序 張遣序 周在浚序 讀畫錄卷之一 李君實 董文敏 吴梅村 葛震父 趙文度 李長蘅 姜周臣 陳曼昭 魏考叔 魏和叔 鄒滿字 鄒方魯 朱翰之 朱知邾 陳章侯 憚道生 邵僧彌 ……
《吴昌硕谈艺录》全书包括《论画诗跋》《论书诗跋》《论篆刻金石诗跋》《题汉镜铭二十八则》及《论诗文诗跋》等多个门类,涵盖了吴氏艺事的方方面面。而在各类中,又做了进一步的归类。各类资料各得其所,因而有纲举目张之效果。以内容很为丰富的《论画诗跋》为例,首列总论性质的文字,次为山水,次为花鸟;而花鸟中,又有梅、兰、竹、菊及杂卉之分,可见编者之用心。
本书总结了两位老师工作和教学探索中的所思所悟,通过系统、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绘画展示,带领读者系统地学习,避开弯路,打下坚实的人体绘画基础。 全书内容采用模块化专项练习的形式展开,将人体拆分成头部、躯干、手臂、腿部、手部、足部等若干个部位并进行重点剖析,之后结合这些部位以人体透视为核心展开人体转体与动态的专项训练, 通过光影和衣褶两大专项训练检验读者对人体结构知识的理解。内容安排环环相扣,知识脉络紧密翔实。 本书适用于人体结构初学者、绘画艺术专业学生和有一定经验的绘画从业人员学习和巩固人体结构基础,解决日常人体结构练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能画就多画点(赵奇在教室里讲绘画)》由赵奇 教授在鲁迅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工作室教学的课堂录 音整理而成,阐述了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以 及对一些常见问题的思考及解决思路。时间跨度从 2009年3月至2016年5月,涉及了造型基础、专业写生 、毕业创作等多项教学内容。文字语言形式生动、朴 实,观点准确、鲜明,较好地展现了鲁迅美术学院中 国人物画工作室的教学特点。书中不乏对绘画创作的 深入思索,无论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还是美术理论的 学者及爱好者,都有很大的启发。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系列”包含《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快速绘画:开发创造力》《像艺术家一样思考III:贝蒂的色彩》《每天2分钟,40个小练习学会所有绘画技能》《画家之眼: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全球非常受欢迎的创造力和艺术大师,贝蒂·艾德华博士,以五天教会绘画的方式帮助人们开发大脑的创造力!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系列”,是贝蒂·艾德华博士的经典著作,她教授的以绘画思考的方式开发右脑、激发创造力的课程,广受世界500强企业认同,并将之纳入企业创意培训课程中。贝蒂运用五天学会绘画的方法和使用色彩的技能,打破了在传统教育系统中被忽视的创造力大脑——右脑,告诉你如何快速地开发右脑的创造力:只要五天时间,掌握五项绘画基本技能(边线、空间、相互关系、光影和整体),学会像艺术家一样看事物,并且表达出来,一边学习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收录石守谦教授自1994至2007年间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论文,共分五个单元,以元明绘画为主,上溯五代,下及二十世纪。作者以中国绘画史的论述架构为经,以不同研究论题为纬,探索并示范中国绘画的研究方法。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关於中国绘画研究的方法与模式已有长足发展,其中以风格学的形式分析贡献最力,在时代风格的确立与特定风格系谱的建立方面,成果卓着,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局限。作者对此作了回顾与反思,质疑以西方狭义的「再现」(representation)标准来研究中国绘画的适当性,进而提出「画意」作为一种观看中国绘画的方式。「画意」一词原出自中国传统画史,但作者试图从艺术品与观者互动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将作品还原至创作初始的文化情境来理解其「画意」。全书以「画意」一旨贯串,於风
“敦煌三书”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我国敦煌学的开创者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由《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成。常书鸿先生作为最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研究,成此一套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敦煌艺术入门指南,将敦煌跨越千年之美尽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套书以生动鲜活的文字和珍贵绝美的影像带领读者走进敦煌尘封已久的历史,感受莫高窟这颗“塞外明珠”的盛世流光与至暗时刻;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将图像主题技法源流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细数各类“神采具足”的彩塑,全面揭示其时代特征和艺术奥妙。 《敦煌莫高窟艺术》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对敦煌艺术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
《西方艺术三万年》概述了西方艺术三万年的历史,描述了西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进程,内容从原始洞窟壁画到数码时代的数字艺术,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多个艺术门类。与市面上的其他艺术史类书籍相比,本书优选的特点是将艺术“还原”到人本身,将艺术作品放回历史语境,从人心观念的角度理解艺术风格的成因与演变,因为“艺术不是由人的能力决定的,而是由人心观念支配的”。 本书文字通俗生动,叙述深入浅出,角度独特深刻,能帮助读者更轻松地进入艺术的世界,更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
胡佩衡幼喜绘事,早年得西陵山水画家李静斋指点,大量临摹明清绘画。20岁后开始与北京名画家如姜颖生、林琴南、金城、陈师曾、陈半丁、萧谦中、汤定之、贺履之相往来,并得到他们的指导。胡佩衡前期作品精细可爱,大多致力于继承古人和吸收先进笔精墨妙的技法;后期作品则用重彩写意,独树一帜。胡佩衡的成就,远不止于山水画创作。他博识多能,精鉴赏,擅诗文,多著述,在美术教育和编辑出版领域也卓有贡献。
张正忠先生是的田园山水画家,近二十年来一直在创作田园山水画,描绘美丽的田园风光,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寄托诗意栖居的情怀。他笔下的那些田园山水画作品,意境清新,笔墨秀雅,幽静宜人,诗意盎然。同时,他也研究田园山水画法,提出了“田园山水画”这个名称和理论,出版了《张正忠诗书画——田园山水百图》,著有《田园山水画法》。 他是江苏海门人,幼承家学,酷爱书法绘画。早年涉猎广泛,遍及素描、油画、版画、雕塑和设计。后来专攻中国画,师从潘天寿的高足高冠华,精研写意花鸟;又拜陆俨少弟子陆一飞为师,深造传统山水;更从学于邵洛羊,研究中国画理论。在转益多师的过程中,他确定了田园山水画的方向,广泛临习宋元明清各家画法,并以造化为师,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我在南北两京的很多师友都与张正忠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