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平主编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集》的作品反映了五年来中国画的创作水平和发展现状,在题材、体裁和形式、手法诸多方面有新突破,风格多样、探索广泛,不仅富有时代气息,个人风格也颇显著。其中不乏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新作,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和艺术享受,是一次高品位、高质量的作品集,展示出中国气派和时代风貌。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不同的时期涌现出不同的创作大家。历代画家,经过辛勤笔墨耕耘,不断创造、发展中国画,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作品和丰富的绘画理论以及独特的绘画技法。学好中国画的步就是临摹中国画大师的经典作品。师古人之迹,也是初学中国画的正确学习方法。《八大山人:花鸟图册》就是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学习中国画的艺术需求而汇编的。
《潇湘白云图》纸本墨笔,纵29 厘米,横341 厘米。图仿米芾笔意,以墨韵幽雅;意境深邃取胜。用略为夸张的笔法去捕捉流动的大气,描绘多变莫测的云烟雨,使得绮丽多姿的山水更富有直观表现的色彩。
本书主要探讨中国古典绘画的空间问题。针对现当代美术理论界对沈括“以大观小”理论阐释的失误,作者采用“本体诠释”的方法与路径,突破“散点透视”的桎梏,详尽而深入探讨《梦溪笔谈》中所阐示的“以大观小”的真义,从而追溯中国古典绘画渊源及哲学基础《易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大智慧,并紧密联系历代绘画创作经典作品,深入浅出地讨论中国古典绘画独特的空间观念与理路,为中、西古典绘画比较提供新的视角,进而引发思考如何继承与弘扬写意绘画传统这一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作者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建构中国古典绘画自己独特的空间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名为“南宗”的山水画技法显然属于技法研究的范畴。南北宗山水画是在总体气质上的差别,好比个人气质,不同气质的人会选取不同的手法,而南北宗山水画的这种气质则有与它们相应的总体面貌差别。正是基于此,作者提出在南宗山水画流变中延续的某种精神性,从而对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品作分门别类的解析,试图努力寻找出它的规律性。即符合中国山水画“基点即高度”的基础要求,又弥补了在纯理论研究中的某种不足。值得称道的是,书中除大量演示图稿外,还较大篇幅地引用了相关画论原著,便于我们从中解读出手的信息,这是一本颇具价值的技法学习和研究的参考书。
无
时尚是一种潮流,一种风气,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动力,物质文明因此不断更新,但是也意味着旧物的淘汰。近代社会文艺活动一大特点就是时尚风气的更新加快,“新潮”、“时尚”、“流行”被趋之若鹜,与之相对的经典作品难以出现或不被重视。“经典”就意味着严肃认真的态度,鲜明独特的个性,深刻隽永的内涵,技艺精到的表现。经典之所成立,更要广大界同仁的首肯和人民大众的喜爱,或者说是要经过历史的检验,真是“经典”作品岂易得哉!本卷为张复兴卷,供读者欣赏学习!
中国画技法丛书之一。徐新奇的工笔艺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他的众多作品曾多次获奖。本书所展示的是他艺术旅途中偶遇的风景,他艺术生活里的零碎片段,他艺术精品里的一组小画儿,单纯,生动,风趣。随着艺术大师的笔触你可以欣赏到猫的千姿百态,领略工笔画的画理、风情……
该书是季红跃老师的个人画集,全书涵盖了“雅”“惟”和“稚”三个部分的作品,分门别类精选季红跃老师不同时期的水墨人物作品200余幅,内容包括“旧时情怀”“红纸伞”“天凉好个秋”一系列唯美人物风景画。“雅”包含写实表现的人物作品,着重表现人物的质朴感;“惟”包含季老师创作的一个个创意画面,这些画面完整且富有故事性和趣味性,值得反复观赏;“稚”为儿童题材的作品,突出作品的“童稚”,画面灵动活泼,适合轻松阅读。
彭连熙绘的《彭连熙/中国画名家》将介绍彭连熙所创作的古代仕女人物展示给读者,其中有易安居士李清照,红楼梦人物薛宝钗、林黛玉,潇湘清韵,四美钓鱼,还有王昭君,梅花三弄,红叶题诗等等。人物描绘生动,画家功力深厚。
《承传与演进渐江与倪瓒山水画风比较研究》以渐江和倪瓒的山水画风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研究和平行比较等方法,就渐江与倪瓒山水画风格特征、画风成因、绘画美学思想、画风的影响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研究。在比较过程中,对于一些历史背景、人物事迹等的细致考证,因其对画家思想心态和画风的形成与成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显得必不可少,由此,《承传与演进渐江与倪瓒山水画风比较研究》提出并论证了一些新的观点。
上下卷全彩版,共分为《书法作品精选》卷和《崂泉铭》、《水泊梁山记》墨迹。
本书分水墨人物画基础知识、写生方法、写生举要、水墨人物画的创作问题以及25幅毕建勋水墨人物画作品创作谈,大量图版收作者详细创作历程或创作步骤图例。
李在(1400-1487年),字以政,号龙波居士,族谱讳称春谷。李在于明建文二年(即洪武33年,1400年)农历三月初九诞生在福建莆田江口郑坂村(今蒲江村)。李在12岁之前在家乡江口韶音书院学习诗文、绘画,12岁后寄居莆田城关祖家金桥巷生活,并到莆田梅峰书院继续研读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青年时登仕途,官广东高阳县尉、高要县尉,后迁云南(新编《莆田县志》载:李在官云南知县)仕云南,“行取”入都。李在常进云南沐府与画家石锐同为沐家效劳。宣德中被宣宗朱瞻基钦取入京,值仁智殿待诏,进画院后画作钤“金门画史之印”。李在1487年9月病逝北京,遗骸由跟随其在北京生活的长子君洋(号启东)迁回莆田江口郑坂村大宅里安葬。鲁迅先生在《小说旧闻钞》中谈及《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写了《二郎搜山图歌》,对明代莆籍画家李在之艺术造
该书是季红跃老师的个人画集,全书涵盖了“雅”“惟”和“稚”三个部分的作品,分门别类精选季红跃老师不同时期的水墨人物作品200余幅,内容包括“旧时情怀”“红纸伞”“天凉好个秋”一系列唯美人物风景画。“雅”包含写实表现的人物作品,着重表现人物的质朴感;“惟”包含季老师创作的一个个创意画面,这些画面完整且富有故事性和趣味性,值得反复观赏;“稚”为儿童题材的作品,突出作品的“童稚”,画面灵动活泼,适合轻松阅读。
《国画名家创作解析 霍春阳》展示了霍春阳“以淡寓浓,以简寓繁,以疏寓茂,以轻寓重”的创作理念,结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参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画风,为画界所赏。他的作品多取材于传统的兰、竹、梅、荷等题材,它从山水花鸟的概论谈起,讲绘画的写生、构图和技法三个方面,讲对景写生的藤萝、美人蕉、牡丹、兰草和玉兰而且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做示范并以梅兰竹菊的创作讲授给读者,难得而珍贵,前后各种图示计300余幅,是学习花鸟画的辅导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