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古代画论,值得一读的无一不是画家所写的心得和体会,是绘画实践经验的总结。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写出了《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论点。盛唐山水画家王维的《山水决》、《山水论》提出了“意在笔先”、“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的创作方法。唐韩赣画马,认为“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师也”的“以马为师”之说。唐吴道子作画时求裴曼舞剑为“观其壮气,可助挥毫”,体现了创作时隋绪的作用。五代山水画家荆浩著《笔法记》、《山水节要》提出“气、韵、思、景、笔、墨”的绘画六要论。北宋文同画竹,提出“胸有成竹”;北宋郭熙画山水要求了解“四时之景不同”,“朝暮之变态不同”;南宋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云林作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
此书分为六个部分,首先向读者介绍了工笔绘画所需要的颜料的特性与配色方面的基础知识,之后用图例的方式介绍了工笔草虫的结构形式,然后以不同品种的草虫分六步详细讲解了绘制的方法,还讲解了中国画的形式及草虫画着染步骤,是作品欣赏。此书适合工笔画初学者自学之用。
这部《工笔百鸟画谱》是我们在整理古籍书目时发现的。这是一部认真学习传统工笔花鸟画技法并运用到写生创作中的作品集,它体现的是扎实的基本功和雄厚的传统功力。它通过写生提炼,解读了50种常见鸟类的表现方法,它既是一部科学的鸟谱,是一部难得的宝贵资料。在有愈来愈多的人参与工笔花鸟画学习和创作的今天,这部画谱的出版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花鸟画是中国画在现实社会的画科,参与的人不但最多,而且在装饰、刺绣、陶瓷、雕刻等工艺美术产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也有重要影响。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也是建设强势美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主要从张见老师的访谈、步骤详解、数量众多的近年精品力作的整体与局部图三个方面来全面的展示张见老师在工笔人物画领域戛戛独造的成就。《画境:张见工笔人物画探微》适合广大工笔画爱好者和从事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专业团体细细品读。
白描禽鸟的笔墨运行规律是:禽鸟的嘴、眼、腿脚均用浓墨细线勾勒,禽鸟的羽片明显可辨者用鳞片法淡墨勾勒,宜虚起虚收,切忌顿挫过度。羽毛虽密聚,但羽片模糊者,宜用单笔细线丝毛法表现。在体感明显的转折处着笔丝毛,每一笔线即使很短,也要用“虚实虚”的运笔节奏去处理。在禽鸟的形体高凸处如前胸、上背,羽毛组织重叠厚实,宜用浓墨密线表现;若在禽鸟的身体低下处,如后腹下背,则羽毛的排列宜浅淡稀疏,而禽鸟的形体轮廓则宜用短线断续画出。 白描禽鸟是学习工笔、没骨、写意等各种中国画禽鸟画法的基础,初学者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始可终身受益。《毕彰老师讲国画——工笔禽鸟白描技法》另选宋人花鸟精品十三幅,以白描形式表现,以备读者研习宋人花鸟原作时参照。
本书为当代工笔画技法解析系列丛书之一,收录了郑雅风的几幅工笔草虫画。 郑雅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画院专职画师,江苏养墨堂签约画家。 郑雅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
有些画你可以不买,但是不可以不读。苏宇光先生的作品既是如此。
本书主要从张见老师的访谈、步骤详解、数量众多的近年精品力作的整体与局部图三个方面来全面的展示张见老师在工笔人物画领域戛戛独造的成就。《画境:张见工笔人物画探微》适合广大工笔画爱好者和从事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专业团体细细品读。
《工笔线描画谱:金鱼》的主题是金鱼,以线描的形式展示了各种观赏金鱼的姿态,有单独金鱼的线描,也有配景形式的线描。作者的线描功底扎实,造型准确,构图饱满。书中加上设色步骤及作品范图,并附有常用色的调色表和执笔方法等,对于学习工笔金鱼画法的朋友很具有参考价值。
白描,是学习工笔花鸟画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因其凭借线条表现艺术形象,表达画家情感,所以勾勒好每一根线条,是画好花鸟画的关键。勾勒,不是用细线沿着花叶轮廓去“描”,而是用书法中讲究的用笔去“写”出形象。工笔白描不只是讲究工细,更重要的是追求线条的力感、快感,所谓“工细兼力”,反对纤细柔弱的线条。勾线要用中锋,避免侧锋,中锋线条圆润浑厚,饱满而富于弹性,结实而有力感;侧锋勾画出来的线条是扁平的,单薄无力。花鸟画中的花瓣、叶片、鸟,宜用中锋勾勒,侧锋只是在皴擦树石时才宜运用。 本书为“中国名花工笔线描画谱”系列之玉兰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工笔画线描玉兰的绘画技巧,并提供了部分绘画作品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