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画技法丛书”的其中一册,是普及型的技法读物。本书立足于学习者的艺术素养和实际技能,由简到繁阶梯式地、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写意梅花画的基本技法以及画法步骤。循序渐进、步骤演示,使初学者一步一步地熟悉技法、掌握技法,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更高境界。书中收录了多幅绘画作品,可供读者欣赏。
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原名俊,字昌硕,又字仓石,别号缶、大聋,七十岁以后字行,浙江安吉人。父亲申举人,兼究金石篆刻。十七岁四乡饥荒,逃难在外,流浪五年,困苦难堪。回乡后,刻苦求学,二十二岁补试秀才,遂绝意进取,至五十三岁曾保举任安东县,一月辞去。二十九岁到苏州在潘伯寅、吴平斋、处获见古代名人书画。从杨见山进修文艺、钻研诗、书、篆刻。书法以石鼓文最为擅长,用笔结体,一变前人书法,力透纸背,上溯秦汉印,不蹈常规,钝刀硬入,朴藏苍劲,。自称三十写诗,五十学画,与并时画家浦作英。笔墨坚挺,气魄厚重,色彩浓郁,结构突出,一笔一画,一枝一叶,无不精神饱满,有金石气,名满天下,日本人尤为崇拜,为之铸铜像,置西泠印社中。画风振撼当时,影响后世。著缶庐诗存、印存、吴昌硕画集多种。卒年
花卉写生一般认为是传统的白描写生,而忽略了直接以笔墨对物象进行描绘的写生方法,其实写生的基本宗旨,是一个以心.感物的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结合与统一的过程,它以特有的观察、构图、笔墨等艺术形式,以心手的结合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物”与主观精神的“我”之间的物我合一。白描写生是写生表现形式之一,然没骨与写意也是写生的重要表现形式。早在唐代画家张躁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张,那么,也就是说写生要到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从自然界客观实物中截取与捕捉最感人最生动的场景。显然写生最重要的还是“感受”,本书成册不可能将当时场景与个人感受呈现于书中,无奈只能用照片的形式来诠释写生的一般要领。特别说明的是摄影仅能供写生的一个参考依据,并非写生就是去画照片。在此我特别要提到南方图片社及摄影师刘铁
清代花鸟画,承前创新,特别是清初和清末,花鸟画发展迅速,风貌全呈,各放异彩。清初以恽南田为代表“逸笔点缀,润秀清雅”的常州派,采用没骨法而最为流行。没骨画的施彩在意笔花鸟画的使用中往往是一笔蘸有多种色、墨而果断行笔,使画中之形丰润厚实,色墨酣畅,饱满丰韵。没骨法的出现,将中国花鸟画(包括写意和工笔)的施彩技法发展至一个新的境地,为近现代花鸟画奠定了现今模式的基准。以沈铨为代表的院体画法,工整绚丽,颇为发展并影响日本。至清末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海上画派花鸟画的出现更将色彩带进了意笔花鸟画之中。恽南田“点花粉笔带脂,点后复以染笔足之”;沈铨“工致清丽,赋色浓艳”;赵之谦笔力劲健,用墨饱满,色彩浓丽,又吸收了民间赋彩的优点;任伯年设色有清淡有浓丽,或清淡与浓丽结合;虚谷笔墨色
无
日本美术理论家、美术史学家、哲学家矢代幸雄(1890-1975),在研究中国和日本有关水墨画时提出了“墨法、禅境、心境”的概念,对中国明、清、近现代不同时期水墨写意花鸟画“墨法的突破”或“禅境的融入”以及“佛学”影响作了翔实的论述,并在理论上和绘画图式的实践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梳理。受其启发,本文拟就此展开讨论。
《陈洪绶花鸟草虫》是明代绘画奇才陈洪绶难得一见的精品。册页共十二开,绢本设色,分绘茶花蝴蝶、桃花蛱蝶、萱花蜗牛、牡丹蛱蝶、蔷薇蝴蝶、紫菊蝴蝶、竹禽、水仙竹叶、古槐双禽、红果草虫、奇石、梅石等景物,款署:“豁山洪绶写于榕醪山馆。”每开俱有“洪绶”朱文长方印及清人孙均对题,册前有签条“陈章侯花鸟草虫写生,看篆楼珍藏,药房书签”,画后有崇恩、潘厚、潘景郑三题。
本书以牡丹和月季两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花卉为主题,较为详细地讲解了彩墨画中用色造型的技法,创作中色调统一的要点以及针对主题的作品示范。本书既适合初学者临摹,又可供有基础的朋友参考。
本画册是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希世珍本、首次面世系列”中的一册,书中收入了华喦·梅庚的仿古山水册数幅,本画册较好地再现了原作的神韵和画家的艺术风格,可供广大美术工作者及爱好者欣赏、临摹。
葡萄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大致在距今六千多年以前,就广泛分布于亚细亚、南高加索、叙利亚以及埃及等地。我国葡萄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武帝时,据文献记载,是由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当时的大宛国引进的。就具体技术法而言,对比与副洽是绘画创作最基本的表现语言。没有对比,不足以成为技巧。笔墨的浓淡干湿,技株的兴衰枯荣,色彩的冷暖变化,技叶的疏密错落,果实的聚散藏露,都要通过对比在表现中加以体悟。而融洽则是对对比的制约。没有融洽制约的对比是十分简单、粗造的,只有在融洽制约中的对比,才能使对比不见雕琢痕迹,笔墨亦才能成为技巧,诸多的艺术创造手段才能在制约中得到升华。
我社近几年编辑出版了不少花鸟画、山水画方面的丛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称赞和认可。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了山水画家、人物画家、花鸟画家所画的山水画小品、人物画小品和花鸟画小品作品,编辑成《名家山水画小品》《名家人物画小品》《名家花鸟画小品》丛书。每册集现代诸名家在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中用不同风格创作的小品代表三百余幅,其中包括大写意、小写意、工笔等。作品充分体现了画家在创作小品时深厚的绘画功力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使读者能够充分了解画家的绘画技法以及艺术风格,了解画家的艺术面貌、笔墨情趣、意趣。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成为广大美术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宋代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而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看,宋代的花鸟画和同时期的宋词以及瓷器一样给我们留下了回味悠长的经典样式。本书就是以宋代花鸟画为研究对象,对宋代花鸟画的起源、风格演变及发展态势作了详细的论述,对于进一步加深对宋代绘画的理解大有裨益。本书适合美术专业研究者及国画爱好者阅读使用。
中国画重笔墨、神韵、意境,花鸟画更多一情趣。笔墨技法类型可数,而幻化无穷。写意之“不可控性”,使众画人邂逅画学三昧,造化天机。神韵者,神采至上,气韵生动。艺道通神,生机盎然。气息畅通,格致井然,韵律迭宕。意境变画外之域。勾魂摄魄,导引观者出神入化:或优游其中,或冥冥之中……敞其胸扉,淡其俗念,净其心灵。情趣,藉一花一鸟传情达意。入神时,物我为朋,主客目送眉达,意会神交,天趣无尽。然中国画自古不驻幅面定优劣。皇皇巨制不乏神品,而小品似乎更我精作,小幅微篇更易把握中国画之要旨。故此,苟拟把味细品,领略中国画之真谛,还是看小品。编此画丛,谨供与诸家交流和蒙学者摩识。
该书选取了多位国画家的花鸟画作。该选题展示了画家们在作画时对画面布局、用色、用墨上的讲究,以图例展示了中国花鸟画的创作要领以及画面经营上的法门。该书的出版定将对广大的读者起到学习、借鉴作用。
看了郭书仁的画,表现出画什么,怎么画,需经画家有气质筛选,并以画家的气质来表现,由此便产生了艺术个性——这才能称为艺术品。郭书仁的画正是如此。画中充满个人的气质、思想和审美好尚,这使读画具有品味其人的意味。他入选全国第六届美展的作品《蓬勃之气》,兼写的竹子清风扑面,生机盎然,可亲而不可狎;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的《野趣》,是一幅大笔挥洒、水墨淋漓的芭蕉图,展现了豪迈情怀的纯任自然的一派生机。这些,显然都是他心灵的影像。他的画大多题署“半山庐主”。其表现他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万如登山至半,巨峰顶还差得远尼……他不断以此自警自励。在别人看来,他很早就画得不错,小有名气了,可他总是在探索,这使他有不竭的动力。他不是那种欢誓言、许宏源、呶呶不休的人。他是内心执着、表面平物奋头者。他也
康宁(四康)1938年生。少时学写意花鸟,出手不凡,就学于北京工美,注重写生,功底深厚,细致工润。后又受苦禅大师无私的亲炙十多年,勤而习之,多年如一日,得苦老真传。他的大写意画,赋形简洁精炼,用笔沉郁痛快,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墨色浑厚多变。除了向苦禅大师学习之外,他还上溯至文人画之源的陈白阳、徐青藤、八大等明清大师作品,兼取众家之长合一炉而冶之。近年来,他继承苦禅大师的画风,但“师其意而不师其迹”,由题材、笔墨及表现手法上,不断地探索开拓,逐渐形成自家的形神兼备的风格面貌。他笔下的白鸭丰腴肥硕十分可爱,雄鸡则昂扬挺俊,有强烈活力。荷花厚重而笔法灵活多变,画鱼用笔简古,形态生动,堪称一绝。偶然设色作牡丹,秀雅高古,冷艳雍容,似乎画出花朵的水分生命和神韵来。这是古今画师所难,而他竟举重
菊之为花也,其性傲,其色佳,其香晚。画之者,当胸具全体,方能写其幽致。全体之致,花须低垂而不繁,叶须掩仰而不乱,枝须穿插而不杂,根须交加而不比,此其大略也。若进而求之,即一枝一叶一花一蕊,亦须各得其致。菊虽草本,有傲霜之姿,而与松并称,则枝宜孤劲,异于春花之和柔;叶宜肥润,异于残卉之枯槁。花与蕊,宜含放相兼。枝头偃仰之理,以全放枝重宜偃,花蕊枝轻宜仰;仰者不可过直,偃者不可过垂。此言全体之法,至其花萼枝叶根株,另具画法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