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绘画历史,线描可谓是中国绘画的基础。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学好线描不仅可以打下绘画坚实的基本功,而且能够培养对事物的美的感觉,增加耐心,从画笔的一横一竖交错间表达出物体的形态,提高素质与修养。
鸟是人类的良友,它不但具有优美的形体和色彩绚丽的羽毛,把人们生存的环境点缀得多姿多彩,而且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森林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把鸟的图形刻在骨器和陶器上,有的形象单纯质朴,是对实物的模仿;有的形象夸张或变形,用来表达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时还对鸟纹加以色彩渲染,并同其他物象巧妙组合,形成富有创造性的图案。这无疑就是花鸟绘画艺术在史前的开端,亦是中华民族绘画史的胚胎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也由简而繁地变化着。从一些古代的器物上可以看出,先秦、两汉时期的人们喜欢把鸟类当作一种吉祥的象征,把花鸟的造型和图纹应用在祭祀用的青铜器,以及兵器和钟鼎、洗盘、铜镜等日用器物上。因此,可以说这个时期是花鸟画的雏形期。
该书选取了多位国画家的人物画作该选题展示了画家们在作画时对画面布局用色用墨上的讲究,以图例展示了中国人物画的创作要领以及画面经营上的法门该书的出版定将对广大的读者起到学习借鉴作用
《中国古代仕女画谱》,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绘画中成熟最早的画种,它是以线描为骨干,精细入微地表现对象的工笔画专门画科。
范春晓编绘的《范春晓工笔人物技法解读》意在从基础与提高两个维度来对工笔人物画进行全面的解读。在基础层面的讲述上,作者依据自身长期作画心得图文结合地重点展示了构图、着染、各部位画法及衣饰等,针对不同性别、年龄层次的人物刻画细节及技巧亦作重点讲述。在基础讲述的基础上,依次展示若干精品创作过程,重点局部亦做放大特写。在提高层面上,作者选用自身及诸位名家的精品力作进行全面的讲述及鉴赏。
中国书画大师范曾教授为大德高僧传神,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大师作序,中国佛学研究大家方立天教授撰文立传,珍藏三十年次荟萃出版!方立天撰文的《范曾绘十八高僧》收录范曾先生为家乡江苏南通市的紫琅山法乳堂所绘中国历代高僧像十八幅,其中既有中国佛门中对祖国文化有贡献的人物,如南朝的法显、唐代的玄奘、近代的弘一和敬安;也有对国际文化交流有杰出建树的人物,如南朝来中国的印度僧人达摩、唐代去日本传经布道的鉴真等。这十八位高僧形貌不同凡俗,在画家笔下更能看出他们坚守信条、严行教律的品格,也能感到他们执著的追求和坚毅的信心。
宋彦军老师在当代工笔画坛独当一面,成就受世人瞩目,其笔下的工笔人物时代气息浓郁,温婉、秀美,令观者如沐春风,其独到的技法也一直受同好追捧。《画境:宋彦军工笔人物画探微》主要从学者有关于宋彦军的评论文章、两套步骤图详解、多幅近年力作的完整图与局部,较全面的反映宋老师迄今为止有关于工笔人物所进行的真诚探索。《画境:宋彦军工笔人物画探微》适合广大工笔画爱好者和从事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专业团体细细品读。
北南两宋虽然是同一封建政权在地域上的南北承接,但其于绘画史则有着风吹草动然不同的文化隐喻。五代至北宋,山水画技法、品类全面成熟,高手辈出,画风迭变,达到的高度。人物画在唐代取得的成就基础上继续获得提高。花鸟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在宋代迅速成熟,特别是翰林图画院的兴起,成就了中国古典写实风格淡出中国绘画史主流;其次,在技法形态上,南宋绘画因时而变,不再迷恋写实义风格带来的视觉享受,转向诗化意境和文人化个人情感表达的诉求,完成了后续文人画发展所必需的技法铺垫。这是两宋在绘画史上表现出的差异。两宋绘画的历史转型,使得中国绘画在十一世纪前后逐渐淡出了古典写实主义传统,以知识分子的文人趣味为审美核心的文人画一直主导着后来的绘画史。
“名画再现”丛书共13册,分别按时代和中国画的表现内容进行分类成册。每册图书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别展示了中国历代不同时期山水画家、花鸟画家、人物画家的经典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可鉴可赏,可学可藏的大众精品图书。《名画再现:清代人物画》展示的是清代人物画。
英国国家肖像馆编著的《500肖像画(精)》精选优选当代很好肖像画家的500余幅绘画作品。这些画家均为BP肖像奖举办25年以来的获奖者。BP肖像权:1990年以来由英国石油公司(BP)赞助冠名。每年有70多个国家的2000余名艺术家参与。BP旅行奖:1991年创立。为肖像奖获奖者提供机会,到不同的环境――英国本土或其他国家――进行创作。BP肖像奖未来艺术家项目,2010年创立。让年轻艺术家有机会与往届获奖者一起工作,在前辈身边学习经验和知识。精选的学生习作成为来年展览的一部分。
中国人物画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存在,从古代岩画和彩陶图文上可以看到,先民们用粗犷稚拙的线条记录了他们劳动、狩猎、耕作、祭祀的场面。那些富有情感的原始艺术形式便是先民们最早的绘画意识。从原始社会的各种图文形式和秦汉以前的绘画表现方式来看,似乎带有诸多随性的自由与意识。
原始美术遗存表明,人物画在虽国画诸画科中起源最为久远,仕女画作为人物画的一个支科,也早在两晋时期卓然成形,顾恺又描述妇女行为规范为内容的《女史箴图》便是早期仕女画的典范,春蚕吐丝般的线描富有表现力,湿然比当时任何别的方法更能表现对象的形神、质感及组合关系,这种线描的不断丰富发展,与不同时期的书法成果结合之后,形成了以十八描为代表的中国人物画衣纹技法体系,至今魅力不减。本书收东晋顾恺之;南梁张僧繇;唐周方、张萱、无款;五代阮郜、顾闳中;北宋武宗元、赵佶;南宋苏汉臣;金张禹;元刘贯道、张渥、卫九鼎;明杜堇、郭诩、吴伟、张路、唐寅、张灵、文徵明、仇英、薛素素、尤求、崔子忠、姜隐、陈洪绶、佚名;清冷枚、禹之鼎、丁观鹏、黄慎、蔡嘉、姜熏、康涛、闵贞、改琦、费丹旭、任熊、吴嘉猷、周权、
在我国的传统工笔画艺术中,人物画是重要题材之一,也是最难表现的。本书收录了作者创作的一批工笔人物画作品,表现民国时的服饰居多,主色调以红色为,作品很具时代特色,技法又很传统,生动地刻画了美丽女子的清新脱俗的优雅气质。
《剖析油画的奥秘古典人物》作者罗文勇采用图文并茂的剖析方式,详细介绍和解读了古典人物画的基本知识、工具和写生创作中的方法步骤等,通俗易懂,十分便于美术爱好者的学习使用,是一本高档次的油画技法丛书,预计出版后会有不俗的业绩。
这套画册,幅宽仅42厘米高约30厘米,画面人物高才8-9厘米,每幅少则十六七人,加上屋宇、车马、伞账、屏几、山水、花木、畜类、器具等,无不简洁清丽,所有线条细若游丝,略衬淡墨,古雅而自然,人物表情动态各臻其妙,衣纹流畅,须眉指掌,纤毫不乱,运笔非经意而灵气夺人,信为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