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仃,1917年出生于辽宁北镇,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主任、教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曾任中国美协常务副理事长、黄宾虹研究会会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等职。八十年代以来,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出版有《张仃水墨山水写生》、《张仃焦墨山水》、《张仃画集》、《张仃漫画》《张仃画谱》等,撰有《被迫谈艺录》、《张仃谈艺录》、《张仃山水》等。 1999年撰文《守住中国画的底线》,批评刘国松多年前提出的“革毛笔的命”,及吴冠中今年提出的“笔墨等于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画笔墨的大辩论。 张仃自五十年代初就倡导水墨写生,曾与李可染、罗铭联合举办水墨写生画展,影响甚大。后多以焦墨作山水,倚中传统笔法,吸取民间艺术养分,笔力遒强,构图豪放,画面空灵而又笔触,苍健却显腴润,内涵沉雄,风格
常朝晖,1968年生,山东青岛人。1991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美术馆专职画家。现就读于中国画研究院龙瑞创作室。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美术》、《美术观察》等重要专业媒体均有专题报道。 面对着永恒的山水文化主题,常朝晖选择的是审美创造,而非功利性的实用取向,处处流露出新语境启悟下的变化。只有陈言扫尽,门扉洞开,激情涌动,才思敏捷,才能无所障碍,无所牵挂,开掘灵性。看人生则更为澄澈,心地为之爽洁、空明、清新;看自然则更为亲近,更具身心契合的钟爱。其作品也必然洒脱、空灵、隽永、其笔墨方式亦必然俊秀、飘逸而具慧质。如此,才能形成总体的空疏为情,恬淡为境、心性为本的艺术特点。
阳太阳的漓江山水画,不停骖于生活状态,并非浅尝辄止的简单写生符号,而是将生活与地域文化相融,衍生审美情趣,将写生与世隔绝之发生的内容相吻合,在似与不似之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一,把潜意识的想象和平谈、恬静的心境合化,谋求的是哲理旨趣。这样,人们在他的画中不仅窥视到地域风光的特色,更有画外所蕴藏的深邃意境。 阳太阳的漓江山水画不因为保留了传统笔墨而与当代人守望精神家园相悖,他的价值正是为现代人提供异古而不同于他人的新风范。他以丰厚的传统文化为创造物,不赖于形式,而是艺术主体与人格的化身,主观谈为无物,我即自然,自然即我,呈现出一片广大、深邃的万千气象。这既是人格理想的树立,也是人生态度的追求,不只是注重形式意味上的个性发挥,更是“思与境谐”的美学品格。
本书共分16章,包括树法、石法、山法、云法、泉法等山水画必要基本技法内容;同时,又增添了积墨山水、浅绛山水、青绿山水、作品欣赏等章节。每一章中,注重把握技法,突出要点,有示范步骤和作品临摹,同时增添了不同内容的欣赏作品。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能较快掌握山水画各种技法,达到能临摹和创作作品的目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贾又福主导山水画工作室教学活动多年,以其丰富的教学和创作实践经验,继承总结美院国画系教学传统,创立并逐步完善了一套更加符合中国山水画发展规律、顺应时代进步要求的新的山水画教学思想体系。贾又福山水画教学思想被实践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多年来,众多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以及社会各界的求学者在这一教学体系下严格训练,从认识水平到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和提升,确立了高远的艺术目标并自觉地艰苦磨砺。这一次。为了更好地总结教学经验和成果,我们大致按照临摹、写生、创作三个系列编辑了这套作品集,介绍贾又福山水画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并收录了贾又福工作室教师作品以及近几年来在教学中涌现的大量作品和论文,集中反映了贾又福工作室突出的教学成果,希望加强与广大读者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教
《中国当代绘画范本:孔令伟山水画精选》收录了作者孔令伟几十幅山水画作品。孔令伟先生中国山水画其境清远,其意雅健,颇得静净之气。其功力深厚,格调高雅,用笔老辣幼拙,自合天趣。已经形成了以水墨作品、水乡作品和青绿山水作品为主体的创作风格,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实力派。
程振国是当代山水画颇具个性与精神的画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便以一系列山水创作产生较大影响,并受到画界同仁的关注。近几年,随着潜心研究与饱览饫游,程振国的艺术之旅显然步上了更高境界。他的山水画似不再以一种模式去表现生,而是在直接面对生活的同时,从中提取灵感与艺术营养,开始追求一种更精湛、更经典与更艺术的笔墨形式意味。重要的是,他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艺术置于精神的层面,这使他的作品了客观物象,而更具心象的主观特点。使他在面对真山真水挥笔创作时,不论如何地变换着线的形态、样式和节奏感,都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博大之美、流动之美、在雄劲之美。 我们看到,在程振国近期作品中,他更注视整体气势与局部精彩的统一性。显然,他重传统,可是又有创造;他重继承,可是又强调个性,他得画理,可是又不囿于束
这幅作品的特色在于运用单纯的墨色,出色地描绘了山间大气和阳光,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虽然是冬天枯寒之景,树木尚未发芽,但大地已经开始复苏,枯瘦的树影间,浮动着濛濛雾气,而且在山谷间升腾弥漫。画面描绘的是早春来临的山中景象: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此画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虬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的墨笔勾勒,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令人觉得既深且远。此图是郭熙的代表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左署款“早春,壬子年郭
赵婉如的山水写生大多取材于泰山和沂蒙山脉,其山水特征是朴拙、雄浑、粗放和简旷。画家选择的是水墨写意表现方法,偏爱宿墨的运用,以追求笔墨的浑厚华滋。其实她的着眼点实际上还在于她的感受和印象所依据的自然对象的特征上,或者是山峦的气势,或者是农舍的错落,或者是林木的劲拔,或者是秋景的萧疏,她的精力投在“写”字上,以提高笔墨的内涵和形质。 赵婉如,号伊水生链,又名水生链居士、伊水生链居斋主。1969年2月出生,曾先后毕业于泰山学院美术系,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2-2004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从事龙瑞、陈绶祥先生,主攻中国山水画。现为泰山学院美术系讲师,主要从事山水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省重点科研课题《泰山写生与山水画图式的继承与发展》的项目负责人。 从教以来勤
老年人阅历丰富、理解能力较强,但精力、体力和记忆力等相对较弱,且多为晚年才开始学习书画,书画基础较差,所以所著的书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也要有简明易学的技法。本丛书针对老年读者的需求,按题材分册,便于同一题材深入学习,技法尽可能概括全面,同时师范作品相对印刷较大,便于老年学者观摩学习。本册为山石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