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系列丛书编写分为综合卷,山水卷,花鸟卷,人物卷四人部分,中国画《基础导论》归入综合卷中,其余三部分,沿用美术学院对中国画的基本分科方式。在山水、花鸟、人物卷中,基本按照题材的不同分别成册,考虑到某种技法对于该画科尤为重要,也有按照技法的不同分別成册者,在山水卷中,既包含《松树》、《山石》、 《溪泉》等题材分类,也有宝日绿》、 《浅绛》等技法分类。 二、本系列丛书中,针对个别重要题材,按照技法不同分为两册,如《梅花》与《墨梅》等,依照传统方式为之命名,前者指工笔画梅后者指写意画梅。其余题材,则将工笔与写意归于一册,笼统以题材命名。 三、本系列丛书除《基础导论》外,其余分为「基础画法」、 「技法精讲」、「名作临摹二二部分。「基础画法」以历代画谱为据对该题材基础画法进行解析:「技
薛永年主编刘学惟编写的《故宫画谱(山水卷坡岸)》立足于中国五代、宋、元名家名作,精选其中的坡岸绘画作品选编成册。以读画的形式,通过较为详细的技法解析与步骤图来帮助读者学习坡岸的笔墨技法,同时,亦将画理贯穿于具体的技法讲解中,帮助学习者通“理”明“法”。此书极好地展示了历代名家的多种坡岸画法,是国画爱好者学习画坡岸的极佳范本,也是难得的国画教材。
素材是创作所需的基本材料,材料越多越丰富,创作的基础就越雄厚。一个画家,应该是速写本不离身,画笔常在手。速写多感性,创作多理性,速写多激情,创作多沉静。速写是获取信息的手段之一,因为是对景作画,得到的是最原始而生动的素材。默写是速写的继续与提高,同时,又不受速写的限制,可以自由驰骋,这个环节很重要。
《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山水卷石法)》由吴宪生和王经春主编,张伟平和林海钟选编,对山水卷石的绘画技法的特征作了剖析研究,并选名家杰作为例,其中不乏稀世精品。书中图解深入浅出,图例以全图与局部相结合,而以局部为主,编者这样处理,意在使作品的表现方法及其表现特点更容易显见于细部中。本书不只是给读者以浏览,并给读者提供了的学习临本,既有欣赏价值,也有重要的实用价信。
历代经典山水解析系列是海上著名山水画家萧海春先生近几年致力于传统山水画教学实践的课徒画稿。学习山水画最基本的入门方式是画好树法与石法。萧海春先生多年来精研传统经典山水,尤其对经典山水作品中的树法、石法加以提炼、分解、研习,将经典山水树、石的各类技法演绎并传承下去。本书是此套系列中关于石法的一本图谱,选取了李成、范宽和郭熙经典山水作品中石法作品作为范例。这是一套很好的学习山水画技法的图谱资料。
内容提要中国画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专题案例的形式,从广大中老年中国画爱好者的实际需要出发,系统讲解了绘制中国画写意山水云树的工具材料、基本概念、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写意山水云树的创作方法。 全书内容丰富,共六个部分。部分介绍了中国写意画的基础知识,包括常用工具和保存常识、笔法、墨法和色法。第二部分详细地介绍了山石的绘制技法,包括山石的基础画法、常见山石的组合和常见山体的画法。第三部分详细地介绍了树的绘制技法,包括树干的画法、树枝的画法、树叶的画法、常见树的画法和树的组合画法。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云和水的画法。第五部分详细介绍了点景的画法,包括了房屋的画法、桥的画法、船的画法和人物的画法。第六部分介绍了山水画的不同画幅形式,包括了折扇、团
《中国山水画题辞顾问》精选的中国历代诗歌、文句等,适合题写花鸟画用。全书根据绘画题材不同分为六卷,每卷又按若干类别编排,以便检索查阅。每卷后留有“自录之页”的空页,便于读者笔录自作诗文或自己喜爱的其它诗文。根据中国昼题辞的需要,《中国山水画题辞顾问》使用繁体字竖排。
作品以纵向直幅的形式描绘了冬日山谷的景色。整体构图气势雄伟,用笔苍劲娴熟,皴法居多,渲染较少。 画面可分为上、中、下三段,近景中乃是两个行路的旅人,挑担者在前,骑驴者在后。他们既是画面生动的人物点缀,又像是游画的起点标识。不远便有一座小木桥,架在由山上泉水汇集而成的溪流之上。走过桥去,屋舍俨然,人群闲逸往来。村子里有人凭栏望水,有人坐而啖饮。这村落一面临水,三面环山,山石雄伟秀美,其上皆是林木,阴翳静谧,于这晦明不定的山石中,却有一条亮色呈“S”形曲径通向山中。沿着山路便来到了画面的当中,也是视觉中心“萧寺”所在处。相对于山下的村落,这寺庙建筑要恢弘许多。寺后是两座只能仰视的高峰。萧寺周围,山冈之上的寒松,其枝杆多盘曲如蟹爪,松叶形如“攒针”,他画树干,节疤处不圈墨,仅以淡墨
黎雄才是广东肇庆人。他于1926年拜高剑父为师。在画学上,他跟高剑父有着相同的渊源。还在他未入高剑父门时,已随居廉的入室弟子陈鉴学习绘画,曾接受居派绘画的训练。高剑父对黎雄才的培育,不止是在春睡画院的教导,1932年他还资助黎雄才到日本留学,时间长达四年之久。??山水画方面,黎雄才受高剑父的影响不多。他在日本取法的“朦胧体”风格,延续到他回国后。黎雄才成功地揉合了传统与日本画法。他这种新作风,既有笔墨,又有渲染,同时又能表现景色的远近和空气层,在岭南画派的折衷中外的宗旨下,当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但黎雄才往后的道路上,却未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他喜欢用强有力的笔法来挥洒。他努力的是把变化多端的笔墨,来营造各种艺术效果。《江西行淮河畔》一画中,黎雄才已发展成一套圆熟的,建立在个人风格上的笔墨语言
《王时敏仿古山水册》共计十二开,纸本,其中墨笔七开,设色五开。每开纵44.5厘米,横29.7厘米。近人庞无济《虛斋名画录》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仿古山水册》系清顺治九年(1652年)春,六十一岁的王时敏隐居乡里时为其女婿吴世睿所作。此册笔墨技法多样,有仿黄公望松秀清润的,有取王蒙缜密灵秀的,有学倪瓒疏简峭劲的,亦有学吴镇淋漓浑厚的。从全册的笔墨风格等方面看,这些作品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已显露出王时敏的艺术特色,可以说是反映了画家中晚期山水画的特色,表现了画家追求古意和笔墨情趣的审美观。清末吴大溦评曰:“余所藏,所见真迹,是册为神品。”
本书收录了近千首中国历代山水画中的题画诗。为查阅的方便,作者按题材分门别类加以编排,分别是:四季(春、夏、秋、冬),四象(阴、晴、夜、雨),四景(烟、云、雾、霭),四水(江、湖、溪、瀑),五胜(杭州、越州、苏州、齐州、桂州),五绝(长江、黄河、桃源、潇湘、太湖),山岳(山、岳、丘壑),综合和画题十个章节。给学习山水画的读者提供了作画题跋的可靠资料,也为绘画者提供了山水画创作意境的思路。请读者在阅读时提出宝贵意见。
王念慈先生的绘画功力深厚,讲究构图变化,用笔苍劲有力。他传承了清代大画家王石谷、恽南田传统山水画技法,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观照。
本书内容为丘挺的山水画写生集,书中有作者近期山水画写生作品约80幅,主要是关于山水画水墨的探索。其山水画不仅以传统文人笔墨观品评的“雅”、“优美”、“平淡天真”作为审美追求,而且致力于笔墨在现代建筑空间展示与延伸的有效性的表现力的探索,其追本求源,直接叩问中国山水起源的审美直觉,追求纯化的山川图式的新秩序,以一种更为宽阔的传统精神来支撑他的绘画灵感。在其画中笔墨意象虚实惝恍,元气淋漓,游目无穷,颇能勾起视觉眷顾。
李刚先生是中国画坛颇有建树的山水画家.主张继承传统、融会中西、深入生活、反映时代,把艺术的最深刻的美质植根于祖国文化的故乡之中。他的作品“采天地雄深之气,写山水天成之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体现了现实主义、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融会结合,既体现 了祖国山河的雄风大气,又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感。 此书收录了李刚先生的100多幅山水画精品,以便于大家欣赏、收藏。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这是宋代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描述。君子渴望林泉之乐,在山水中,不仅求可行可望,更要追求可居可游之境界。清代王概《芥子园画传》中说:山水有人居则生情:山水中亭台楼阁、屋宇村舍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山些凶中的点景屋宇在很多时候,可以喻为一张画的画眼,可以透过屋宇观察整个世界。
王念慈先生的绘画功力深厚,讲究构图变化,用笔苍劲有力。他传承了清代大画家王石谷、恽南田传统山水画技法,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观照。
《山水画速成教学丛书》目的是想简明扼要地通过图文并非茂的形式,让初学者尽快掌握山水画的笔墨、树木、山石、云水、点景、临摹、写生、设色等各方面的基本规律,并能较快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尽量在学习山水画的过程中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以达到速见成效的目的。至于功力问题,并非朝夕之事,想一口吃个胖子是不可能的,随着长期不断的艺术实践,功力会越来越深。点景是山水画中的特有名词,所谓点,可以理解为少,总之是少一点小一点。山水画的点就是在整幅画中点缀一些小东西,在位置面积上不宜大,因为山水树木在一幅画中占了较大的面积,点景占面积不能太大,太大就不是点景了,也就不是山水画了。所以点景就是小人、小桥、小动物、小房、小庙、小亭子,都是小的。点景的人和动物虽然小,但要画好,要传神也不容易,画小人有画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