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汇珍:山水卷》所选录的作品基本囊括了宋代传世小品绘画的所有精品,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斑斓古雅、无比丰富的审美世界。而在欣赏、品味这些小品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忘记,这些美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看我们能否体味、能否发现,并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
本套名家课徒稿临本系列,荟萃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国画大师如倪瓒、龚贤、黄宾虹、张大干、陆俨少等人的课徒稿,量大质精,技法纯正,并配上相关画论和说明文字,是引导国画学习者入门和提高的高水准范本。 由沈周编写的《沈周花鸟山水画谱/名家课徒稿临本》一书荟萃了作为明四家之一的沈周的花鸟山水画谱和相关作品,分门别类,并配上他的花鸟山水画论,汇编成册,以供读者学习借鉴之用。
《四季山水画技法》由李云通所著,“画如其人”,人的生命状态决定其艺术的含量。李云通数十年孜孜不倦地读书、写生、临帖、作画,从生活的直觉中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李云通虔诚严谨的学风、扎实缜密的创作态度是他艺术之路成功的秘诀。他深知中国画要达到“雅人深致”的境界,胸中没有万卷书的内涵是不够的。为此他把艺术之根一头扎入生活,一头扎文化的沃土,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养分,寻找画外功夫。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他的聪明、勤奋、坚毅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他的明天将会进发出更加美丽的光华。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历经各代名师巨匠的创造研究,在题材内容上业已演变成山水、花鸟和人物主要门类,并各领风骚,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其中尤以山水画独树一帜,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好,从唐赵伯驹《千里江山图》到宋荆、关、董、巨,再到元“家”之黄公望,倪云林、吴镇、王蒙以及明沈周,董其昌等辈代不乏人,无不钟情山水,表现山水,并以之寄托情怀,而山水画的不断发展,促使诸多流派风格的不断形成,它们不仅在立意、构图、笔墨表现、设色等方面苦心经营,而且在画中的点景人物、点景车马、点景小船舟艇甚至小桥栈道、问宅亭台楼阁上匠心独运、煞费苦心,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而且使山水画的主题得翻了升华.使之“可行、可望、可居、可游”(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成为纵览山河,怡悦性情的理想载体。 有鉴于此
素材是创作所需的基本材料,材料越多越丰富,创作的基础就越雄厚。一个画家,应该是速写本不离身,画笔常在手。速写多感性,创作多理性,速写多激情,创作多沉静。速写是获取信息的手段之一,因为是对景作画,得到的是最原始而生动的素材。默写是速写的继续与提高,同时,又不受速写的限制,可以自由驰骋,这个环节很重要。
“名画再现丛书共册,分别按时代和中国画的表现内容进行分类成册。每册图书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别展示了中国历代不同时期山水画家、花鸟画家、人物画家的经典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可鉴可赏,可学可藏的大众精品图书。
《中国历代经典山水画技法——石法》对山水画的基本技法——石法的特征做了剖析研究,并选名家精品为例。书中图例以全图与局部相结合,而以局部为主,旨在使作品的表现方法及其表现特点更容易显见于细部中。这套书不仅给读者提供了的学习临本,选图例清晰,并尽可能局部放大,便于读者临摹。以图为主,辅以少量文字分析介绍,适当结合画论来谈技法,引导读者去读画,先动脑后动手。既有欣赏价值,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为了展示近几年来我国山水画创作的成绩,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委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承办了全国首届山水画展。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在各省市、自治区美协的支持协助下,选送了八百多幅作品,经过评委们的认真评议,选出了三百幅左右,于1993年10月在合肥市场展出。这些作品基本上可以体现我国山水画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在题材内容上有所扩展,在表现艺术家力求以新颖独特的技巧表达对自然景物的真情实感。他们不够泥于对传统技法的单纯继承,善于吸取其它绘画的优点,恰当地融合外来艺术的新机,目的是为了艺术家自己的创造。更值得令人欣喜的是大批年轻作者的茁壮成长,在获奖作者中出现了许多陌生的名字。新人辈出,后继有人,将会为今后山水画的繁荣开辟更加美好的前景。 这本画集可说是标志了新时期以来山水画发展的新的里程,可惜由于
三峡是长江华彩的一段乐章,三峡不仅风光壮丽,也是悠久中华文明史的见证。《三峡史诗》巨幅通景山水画的创作活动,是我国著名山水画家亚明先生生前倡导,由上海《文汇报》、江苏新科电子集团、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以江苏画家秦剑铭为发起人的长江沿岸六省市的九位画家,认真思考了亚明先生的意见后,认为当代画家有责任直面生活,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宏篇力作,寄托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用作品证明中国画的传统在新形势下能够承继与发扬。此次创作活动邀请亚明先生任艺术总监。《美术》杂志负责人王仲先生任学术主持,江苏版画院院长李树勤先生任艺术创作执行总监。经亚明先生提议,由秦剑铭、施江城、徐建明等为主创画家。 不幸的是亚明先生在此次创作活动启动之前去世,他临终寄语画家“……我等画人有缘把以往的万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范本-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創作於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圖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險在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經過修補後稱「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乾隆年間,一幅仿製的富春山居圖被徵入宮,乾隆皇帝愛不釋手,並且在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五十五處。1746年,富春山居圖真品進入清宮,得以倖免。前者稱「子明卷」是後人偽造;後者是「無用師卷」,這才是黃公望的真跡。但乾隆皇帝認定「子明卷」為真,並在假畫上加蓋玉璽,並和大臣在留白處賦
作为中国画的重要一脉,青绿山水曾在我国唐宋时期辉煌灿烂,在画坛占据主导地位。从这本带有众多范例的教材中,美术爱好者尤其可以感受,进而学习到如何在苍老、劲健、厚重的用笔中透出灵动和轻松,如何把“骨法用笔”的遒劲与形象的“气韵生动”结合在一起。画家在这时表现出高度综合而又融会贯通的本领:他沉潜于古老的中国血脉之河,却又不是泥古不前,在突破传统青绿的局限的同时,加进了自己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写生,特别是通过大量的速写而获得的真情实感。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写生实践使他能在北派的雄强伟岸中融会了南宗的柔美温婉,在文人画的缺失中,寻回了绮丽斑斓的色彩,从而为古老的丹青正名。
一位职业画家,以自己的勤奋刻苦去寻觅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去追求艺术的自在与自尊。他的国画水山,一看便知那是辽东山区的写照:巨大的山石、深不可测的沟壑、湍急川流、物种较单一却又极为茂密的树林、植被等等,都在告诉人们学良对家乡地域环境,地貌特征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势必出手不凡。从中亦能清晰地看到学良在深入生活、实地写生中所付出的代价和得到的丰厚回报。 陈学良的山水画创作,没有走那条玩弄市场,急功近利的“捷径”,他凭着坚实的写实能力,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画画。他笔下的辽东山水画,气势恢宏、喧啸鼓荡、峰岚突兀,风卷云舒,较好地体现出东北地区沉雄博大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