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集是作者伊凡·威廉斯四十多年所致力研究的,产生于 19 世纪广州的外销工艺品 —— 通草纸水彩画的成果的全体内容。书中除向读者介绍 通草纸水彩画的成因、材质的制作、主要的生产者及通草纸水彩画在欧洲各国流传的历史,同时配合图片以主题形式向读者详细介绍当时中国广东的 一些风俗。为难得的是,书中图版的 200 多张通草纸水彩画是从欧美各国 29 家博物馆及画廊中挑选出来的精品,极具代表性、极其精美而且国内罕 见。本书中英文对照,中文部分由中山大学程美宝教授译编。
龚贤(1618—1689年),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岂贤,号半亩,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著有《香草堂集》。 《龚贤小品山水画》选其山水画20幅供广大画友临习。
研究那些大师们当年求学时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发现他们无一不是非常认真地对待人体解剖这门基础知识。他们尽限度地掌握人体内部和外部的结构关系,使人物造型能够更为生动自然地表现在自己的画卷之上。在素描绘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被要求放大或缩小被画物体,这就需要之前不断地练习绘画物体的局部,完全熟练掌握之后便可较为轻松地按任意比例绘画了。在不同的绘画空间中自由创作正是一个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刘宗汉的作品,因而体现出源于久远文化精神的文脉,他笔下的山水漾溢着诗意的自然之气;他的作品结构宏大,气势浑然,体现为一种蔚为壮观的现代山水画图景,以及大气雄伟风格的成熟;在依然是山高水长的绘画表现中,画家基本以全景的方式,把最动人心魄之处,摄入画面,在删繁就简、主观把握、情感注入、手法处理中,去造就一种恢宏壮观的寺境界,一扫山水画传统的“一角”、“半边”与萧疏、荒寒的残山剩水之境。这是刘宗汉作品最为突出的品质,他用作品奏响了时代精神的“强音”,为古老的中国画转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也因此收获了成熟的艺术硕果。 在外部的审美形态与内部的结构元素的两相结合中,刘宗汉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文本。它们平实、朴素、自然、动人,在传达现代审美气息中营造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特定审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