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小篆大字典》是编者历经几载进行了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的考证。另外,编者根据那些汉字结构的规律性,编撰了约两千多个小篆文字,自古以来,这些文字在相关文献上是没有篆体记载的,填补了小篆字体领域上的空白,对于研究小篆文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小篆书法字体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字学研究的价值,尤其是作为书画艺术人士而言,学习书写好篆体,对提升个人修养、艺术修养都有很大的裨益。
关于行书的含义,唐代的张怀瓘早在书断中指出:行书“即正书之小(言为),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正因为它有着“小(言为)”“简易”及“相间流行”的诸方面特点,所以在体态的造型方面是很不平衡的。对行书之中楷法多于草法的被称为“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被称为“行草”。就这样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书法品种,便始终伦为枇收和草书的附属,岂不冤哉!我们且从客观实际出发,王羲之兰亭序的楷法和乐毅论中的楷法相比,颜真卿祭稿中的草法和同时代旭、素二人草法相印证,其用笔,结体都是大相径庭和。因此,行书毕竟是行书,自从逾越了晋代简牍的樊篱,被李世民、李邕、张从申等人移植到碑刻中以后,便已奠定了它自己独立的地位。延至宋元两代,蔡、苏、黄、米、赵孟頫、鲜于枢等大家辈出。异彩纷呈,实已睥睨书坛,入纉大
《中国书法全集》上迄史前、商周,下至近现代,总计113卷。立卷分两大类:断代卷和名家卷。每卷内容有书法家评传或断代专论,图版、书家书论、书家年表、行踪示意图、图版考证与释文、参考书目等。书中所收录的论文均围绕分卷主题展开,作者为书坛的专家学者,具有较高的学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