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翼(1849-1917)字逖先,號磊会又號磊廬。因寓居無錫,又號梁溪坐汉老人。安徽桐城人。近代書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篆宗石鼓、鐘鼎。隸法漢碑,亦工行、楷。時與吴昌碩、高邕之、汪询同稱海上四人書法家。光绪中曾隨朝賀使赴英,參加英女王维多利亞登基五十年慶典。中年後其作品上常鈐有鄧石如所洽一白文長方印,文曰“八分一字直千金”,可見其時譽之高。著有《磊盒金石跋尾》、《漢碑範》、《倫敦風土記》《倫敦竹枝詞》《清代野記》等。這批由張祖翼生前收藏的魏碑拓片,均為整拓本,歷經百年,保存完好。我們從中精選出最精彩的部分出版,以饗廣大書法愛好者和研究者。為了盡量傳遞山原拓的整體信息,我們特依照拓片原件整張拆叠的方式,原太原色精印、力圖限度地再現原件風貌。《北魏光禄大夫于纂墓誌》,北魏孝旨二年(52
《李文采临李邕李思训碑/名家临古系列》精选历代知名碑帖(自殷商至近代)影印出版,纵贯中国书法史,更加精当合理,底本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相结合,是广大读者学习书法艺术的法帖。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宽四尺八寸五分。字共三十行,满行七十字。碑石下半段文字残缺已甚。此碑书法瘦劲,凛然有势,结字取势纵长,奇宕流畅,其顿挫起伏奕奕动人。由知名书法家李文采临写,碑帖对照,方便读者学习。
米芾(1051-1107),早年名黻,41岁后改署“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称“米南宫”。宋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徙居襄阳(今属湖北省),晚居今江苏镇江,建海岳庵。宣和时为书画学博士。后至礼部员外郎。好洁成癖,多蓄奇石,人称“米颠”。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砚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等,传世主要书迹有《多景楼诗》、《苕溪诗》、《蜀素帖》等。
《中国历代碑帖精粹: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是中国历代碑帖集萃系列之一,精选了在中国历目前颇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名家、名碑、名帖,反映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碑刻有三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艺术史和收藏目前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碑刻博大精深,它反映出古代历史、中国文字、书法艺术、镌刻工艺,社会风俗多方面的内容。
汉《石门颂》,素有“隶中草书”之称,全名《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孟文颂》,立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为摩崖刻石。此碑二十二行,每行三十或三十一字不等,王升撰文,内容记载司隶校慰杨孟文开凿修和昨褒斜栈之事。此碑现在陕西省褒城有到城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上。此碑隶书雄壮质朴,刚劲多姿。用笔洒落自如,圆润劲挺,起笔用逆锋,收笔用回锋,线条的两端轻细而成圆尖之形。结字大小不一,线条粗细分明,每一笔都变化无穷,突出了此碑自然奔放、雄壮豪迈的气度。我社编辑出版的《西泠印社法帖丛编》均取原迹或尽可能的拓本和复制拍摄、电分制版精印,使读者获得更为真实的艺术感受,以利于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形象和气质。
文徵明(一四七〇-一五五九),初名壁,一字纫仲,号衡山,江苏长洲(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昊中四才子”;复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合称“昊门四杰”。其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全才。文徵明早年学书于李应祯,并广临前代名迹,兼习真、草、隶、篆各体。其中小楷师法二王,对《黄庭经》《乐毅论》用力甚深,亦时见欧阳询结体严密、笔昼劲健之特色。行书则得力于苏、黄、米、赵诸家,兼及《圣教序》;晚年又作山谷体,笔意古健,行体苍润。篆书取法李阳冰,隶书亦以唐人为底蕴,所作虽不多而颇为自得。故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价其所书《四体千字文》云:“文待诏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笔不轻为人下,然亦自人能品。此卷《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
印章在书画的鉴定中,是一种辅助性的依据,但是,它往往是一幅伪作的硬伤。因为,谈论笔墨水平的高低和性格,由于主观性的差异,往往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显的分歧经常出现在国家级的鉴定专家那里。对于印章真伪的看法就相对容易统一,因而,比对印章,在今天的收藏鉴赏工作中,仍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比对图章主要看其三个方面的“硬伤”。一是看同一方图章大小是否一致。二是图章的使用时间是否正确。一般说来,书画家在完成作品后,往往在题款下钤盖名章,也就是说,名章钤盖时间与画作完成时间很接近,当然也有经过若干年再补盖图章者,但这种情况以闲章居多。如果在一幅书画家早年的作品上盖了他中晚年的名章,这就要提高警惕。三是图章的使用规律,这主要指闲章。比如谢稚柳有数方“落墨”的闲章,只在上世纪70年代后的
历代名家书心经
《中国珍稀碑帖丛书:唐毛伯良书杨志廉墓志铭》是唐代书法家毛伯良用行楷书体书写的《杨志廉墓志铭》,毛伯良是晚唐时行楷体的一个突出代表,其笔墨润泽、法势流美、气韵儒雅。
孙过庭在书写过程中十分注重其流畅性,他平时积累着对王字书法的体认,所以,一下笔即有着浓郁的王字意味。但如果把二者作一比较的话,王字显得儒雅、从容,而孙过庭的字则矫健、灵动,其结体上更富变化和奇崛之美。孙过庭用笔爽捷圆润,常有出人意料之笔,各种转折接笔处有奇特之美。
学书必学王羲之。然而,王羲之真迹,早已只字无存,幸好唐、宋时代摹写本将其风貌留存下来。这些极为珍贵的摹写本,有的散见于故宫博物院以及其他一些博物馆,包括台湾,有的则流传到日本国。编者经过多年努力搜集,现将这些摹本墨迹汇成一书,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习。「姨母帖」、「初月帖」是王羲之一门书翰卷中的一部分,其纵为二十六点三厘米,藏于辽宁省博物馆。「雨后帖」纵二十五点七厘米,横十四点九厘米,藏于故官博物院。「远宦帖」纵二十四点八厘米,横二十一点三厘米,「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合为一卷,其纵二十五点八厘米,横四十七点八厘米,「快雪时晴帖」纵二十三点八厘米,横约二十四点三厘米,褚遂良摹「长风帖」卷纵二十七点五厘米,横四十点九厘米,褚遂良摹「七月帖」纵二十七点七厘米,横二十五
智永(生卒年不详),陈、隋间杰出书法家。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其书妙传家法,传尝四十年不下楼,写皆满。因求书者如市,户限为穿,乃以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说:『智永千文,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终年近百岁,传笔法于虞世南。此真草千文墨迹本,书法较陕西刻本妩媚俊佻,恐是唐人临摹本。唐人墨迹流传至今者极少,此帖用笔精熟,结体遒丽,是学书者极好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