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研究围绕王羲之书法展开,同时也对王羲之以前、同时代及之后的书法进行了观察、分析、比较和整理。与以文献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不同,本文直接将王羲之书法每个具体笔画的造型特征进行直观的研究,得出与以往不同的结论。
《中国碑帖百部经典丛编(魏碑卷):石门铭》从浩如烟海,的历代书法遗存中选出若干书体不同、风格各异的碑石墨迹作为范本,并精心修整残缺字形,以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及书法教育工作者学习、参考。内容有《晋王羲之书十七帖》、《历代名家摹王羲之兰亭序》、《历代名家书心经》等。
是编《中国法帖史》虽系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之工具之典,然帖中有人伦,有历史,有学术,有法则,以史载之,便成艺术之史册。曩者,碑帖之学称为 黑老虎 ,此故有墨以黑色之意,实乃畏于渊深芜杂难以探底求真之意也。此书以三十万言,耙梳千年法帖之兴起,陈述各代之珍本而举其要,钩沉各地之类别而不遗缁珠,志与表相穿插,断代与通史相衔接,得著史之要领也,成读史之方便法门,堪称大观必也。
沈尹默先生(一八八三—一九七一)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大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与同时代的诸多书家相较,沈尹默是紧紧把握书法史上的主脉,最核心、最精良的二王一系『法脉』,而尽一生努力参究实践的书家。这条『法脉』自魏晋钟王至唐宋元诸大家传承以来,至二十世纪初,基本上湮没失传,因沈尹默得以恢复,并进而总结提高。所谓『法』,即书法之灵魂,最核心的技艺法则——笔法!沈先生毕生通过自学实践能透出此关,并将其科学笔法理论无私奉献于世人,实在是对中国书法史的重大贡献!自古以来,书法家与善书者是不易辨别的。前人虽有『古之善书,往往不知笔法』之语,对于一般学者仍是懵懂难晓。沈先生云:书家必须是『谨守笔法』者,而善书者虽能写出丰神逸趣的好字,但以笔法较之,多有未合,即是善书而非书家。说明前人能
河内利治的《汉字书法审美范畴考释》,仔细研究了从六朝至清代末期有代表性的书法理论著作。对“骨”、“筋”、“力”、“气”以及一些主要术语作了精到的分析,是一部将每个术语的美学范畴体系化的力作。作者在研究中打破了专业门类的分野和时代的间隔,对术语在不同领域和各个时代的概念了如指掌,运用自如。当然,本书既将书法理论研究作为其宗旨,那么,把重点放在打破书法领域中的时代间隔也是极其自然、非常必在的。作者认为,本书完全达到了作者的研究目的:即让本书的书法理论研究中起到一种基本指向的作用。书法理论术语涉及的方面很多,作者有意地将研究对象集中“骨”、“筋”、“力”、“气”和有相关联系的“媚”、“遒”等少数基本术语上,但同时,又从多种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亡羊之叹。这无疑是
本书是中国书法史学上的部专门研究民间书法的论著,在撰写过程中,采用了的考古成果,其中不少是作者本人收集的手资料,非常珍贵。本书介绍简牍、帛书、纸书、书丹与题记、金文、陶文、砖文、刻石等历代民间书法作品。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翟泰丰同志爱写的杜诗,可以看做是他工作态度、生活态度的写照,也是学习态度的写照。日久天长,在不知不觉之中,书法家们在与翟泰丰同志的接触中,感到他因有临池经验而产生共鸣,又因他循循善诱而乐于向他人交心。他的书法创作由“业余”而促进本身业务,由“八小时之外”而有益于“八小时之内”,由“自娱”而“娱人”。书法家们谈起这样一位和知音,无不感到高兴。他的书法作品积铢累寸,案头的成果丰厚起来了,于是有了大家看到的这本集子。
《中国碑帖百部经典丛编(魏碑卷):石门铭》从浩如烟海,的历代书法遗存中选出若干书体不同、风格各异的碑石墨迹作为范本,并精心修整残缺字形,以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及书法教育工作者学习、参考。内容有《晋王羲之书十七帖》、《历代名家摹王羲之兰亭序》、《历代名家书心经》等。
沈浩,籍贯杭州,书法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系主任兼书记、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联盟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教育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侨联常委、侨界文协副会长、侨界书画院副院长,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副秘书长。书法篆刻作品曾获浙江省首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特等奖“陆维钊奖”、第二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金奖、西泠印社第三届国际书法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奖”、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大展二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入展全国各级各类重要书法篆刻艺术展数十项,2007年荣获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活动“兰亭七子”称号,2013年获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书法、篆刻作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