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先生的书法并无时人做作的痕迹,它给人的视觉冲击,并不是如上述展厅效应似的装饰效果,而是笔法经营和体势构想的结果使然。其点画之间,放纵笔毫之时,也不忘细心收拾,故其章法有时虽散,神却未乱,而笔力之精,已经不斤斤于篆籀笔法之谨严有度,在融合的格调后,所呈现的状态已非仅显大篆的端肃整饬,故其笔法已不拘泥于中锋,而更多地蕴含汉隶魏碑的形式与格调,在视觉冲击力的表现上,别开生面。其书法正如一壶醇酒,须得细细品味,其内涵深厚,非可一览而无余。
内附大量原拓本及作品考释。 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 今北京蓟县) 人,官太常博士,赵孟俯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二人书法当时并称“二妙”。他的书法成就,主要在于行草。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他的执笔方法很有特点,使用独特的回腕法;喜欢用狼毫,写字强调骨力。的确,他的行草书骨力劲健,真力饱满。行笔潇洒自然。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书林藻鉴》)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说:“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可见他敢于创
本书收录了从日本飞鸟时代的聖德太子(574-622),直至日本室町时代的尊圆亲王(1298-1356)之间的日本书法作品约数百种,在时间上约相当于中国南北朝末期至元朝末期,时间跨度在八百年左右。本书是全面向我国书法界展示日本书道的书法巨著,收录资料全、文字多,收入汉字乎字五千余个,单字数十万个,囊括了日本书道精华,是我国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学习、研究、欣赏书法,尤其是日本书法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将对书法研究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
《书法有法(彩色纪念版)》是畅销二十余年的当代书论经典佳作《书法有法》的纪念版新书。本书首版于2001年,自2010年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修订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截至今年3月,平装版第22次印刷,精装版5次印刷,加上此前几版及多个语种的海外版本,累计重印三十余次,印数逾二十万册,在书法理论类图书中创下了较高的销售纪录。此次推出的《书法有法(典藏版)》是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自《书法有法》首版以来20年后的典藏纪念版。 《书法有法》是孙晓云女士结合自己数十载书写经验对书法笔法的思考沉潜之作。书稿一大特点是文本叙述通俗易读,揭开传统书论晦涩术语之面纱,通过引人入胜的问题设置,以深入浅出的随笔体探讨了执笔法等书法相关的若干重要问题。另一特点是图文并茂,所配图片伴随作者思绪证史说 法 。书法爱好者可从中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
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蕴含独有的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我们也许无法拥有那样精湛的书法水平,但可以更好的理解、欣赏书法的美。本书涵盖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到大篆、小篆、隶书,及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从书法艺术的不同阶段精选出63幅意义非凡的经典作品和书法大家的代表作介绍给读者。通过图解形式,专业、生动地阐释作品的内容、章法结构、笔画、字体等特色,并解读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书法家故事,且延申到书法源流、相关作品对比,全书共呈现300余幅相关书法精品,使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一座纸上中国书法艺术的博物馆,充分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翰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