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畅销二十年的当代书论经典佳作,自2000年以来,先后由华艺出版社、台湾未来书城出版社(繁体字版)、知识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日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日文版)、台湾典藏出版,常年畅销不衰,已近20多次印刷,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纪录。此次推出的《书法有法》(彩色珍藏版)是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自《书法有法》首版以来20年后的珍藏纪念版。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收藏、馈赠的经典书品。 这本书是关于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性思考性研究著作。作者用一根书法之 法 作为线索,串联了中国书法中诸多璀璨的珍珠,探秘和研究了诸如中国书法笔法的起源、 终止、失传的原因,什么是 八分书 楷则 ,什么是书法中的 势 , 五字 执笔法 该如何诠释,古来若干譬喻(如 屋漏痕 折钗股 意在笔先 等) 究竟何指, 笔法 图解细释,书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是在《中国书法史绎 本体卷》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本书试图在魏晋南北朝宏阔的文化历史与哲学审美背景下来探究阐释魏晋南北书法的递嬗与深层结构及本体化建构。由于其间充斥着复杂的非单一化的书法本体与形上情神纠葛与勾连,从而显示出魏晋南北朝书法历史的内在复杂性与多元性。 本著试图在书法史写作建构中,实现一种由述史考据到艺术史的转变,力证述史考据并不是书史写作的唯一方式。书法史作为现代人文学科,应是开放多元的,并且应该是在整合多元学科的基础上,饶具现代学术活力的人文学料。当然,从学科归类上,它应属于艺术史,而不应该是一般历史学的附庸。应该承认,关于这一点,在当代书法学术界并不是自明的。
《中国简帛书体研究》:简帛作为近些年出土文献的重中之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简帛不仅改写了中国的文献史、思想史,也对书法史的认识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书体的历代流变上弥补了很多缺失的链条。同时,正如碑学对于清代书法的冲击一样,简帛书法也正成为新一代书法的取法对象。本书从书法史研究的角度,对已出土或已出版的简帛文字材料予以条分缕析,并借助其进行书体分析和个案研究,展示和描述了从战国到魏晋时期简帛书体的演变轨迹与具体特征,以期给学术界和书法界提供生动翔实的简帛书体分类资料,推动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创作。
《邓散木书艺集粹》集合了邓散木先生6本经典书艺著作,包括了书法、篆刻的理论和技法,以 《书法学习》《草书写法》《邓散木教你写硬笔楷书》《邓散木教你写硬笔行草》《说文解字部首校释》《篆刻学》 的逻辑排序,统一设计风格,查错修图,集合成套编辑出版。无论是对书法篆刻的专业学习者或是爱好者都是一份的学习资料。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版本流传众多。本书是当代国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关于《兰亭序》帖版本研究文章的集结,显示了他在书学研究尤其王羲之书法研究方面所下的深功。数十年来周汝昌先生费尽心力搜集各种版本的《兰亭序》,十分可观,包括石印、影印、墨拓诸多今已稀见的遗迹,逐字逐画地仔细比较详勘,大致源流脉络、优劣得失,略已清楚在心;而且周先生还专心临写《兰亭序》,以至能够 背临 ,不失其形神笔致。正是花费如此之多的心力,周汝昌先生才在《兰亭序》的研究上独具手眼,自成一家,填补了系统研究《兰亭序》版本的一大空白,对王羲之书法研究和中国书法史的研究都深具价值。本书文笔精练生动,深入浅出,对千年来的《兰亭序》版本流传之谜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条分缕析,丝丝入扣,在存在学术争议的
《艺舟双楫》是清代学者包世臣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是一部兼文稿、自述、信札、题跋、诗词、传记、答问、笔记、行状、墓表的汇集著作,集中反映了包世臣的文学艺术思想。所谓双楫,是指 文 和 书 二楫。全书共计九卷,分别为论文四卷、论书二卷、附录三卷。特别是其论书部份,曾在晚清书坛产生极大影响,包世臣亦被视为清代碑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艺舟双楫》问世以来,今人排印本有几种,但有校勘记的本子未见,而注释本仅为其书论部分,有 艺舟单橹 之嫌。本书试图集校勘、注释、评析三者为一体,为学术研究和文献研究提供一部校勘严密、评注权威、印刷精美的古籍 善本 ,以为方便读者阅读和研究。本书作为古籍整理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以及重要的艺术批评和学术研究价值。
《清华简字迹研究》:清华简的公布,丰富了我们对战国简尤其是古书简的认识。本书即是利用现代笔迹学原理,以清华简的抄写者为中心,对清华简一至七册各篇字迹进行分类研究。对清华简字迹特征的分析主要从竹简形制、概貌特征、运笔特征、文字写法及用法、篇题、标识符号、竹简的校补、编联等方面进行。通过对竹简形制及编联的研究,可以考察当时古书简制作流程及书写制度;利用书手的个人书写特征对简文进行释读、对残文进行复原,可以提高文字释读的准确率;利用文字写法、用字情况分析文本,可以推测简文抄本与底本的关系;利用文字写法的地域特征,可以考察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相互渗透现象;通过对书手数量的分析,可以考察当时社会掌握文字的书手之间的关系,以及专职书手群的相关情况等。
马子云先生系碑帖鉴定专家,致力碑帖研究几达六十载。《碑帖鉴定浅说》详细论述了碑帖及墓志的起源、发展以及鉴定方法;从形式、内容书体、镌刻、传拓及装裱等多方面阐述了碑与帖的区别;从拓本的用纸、墨色、书体、藏印、题款等方面论述了鉴定碑志的依据。
本书作者喻建十先生自幼从外祖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颂余学习书画,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留校任教。1993年公派赴日留学。他的游学经历使他的教学更加包容更加多样化。这是一本关于从视觉空间及形式构成的角度去解析书法字间行间关系的著作。本书建立在视觉心理学基础上,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探索书画形式美与形式法则 。本书通过全新的角度对书法中的结构做了直观的剖析,利用视觉心理学和视觉空间形式构成,对书法作品进行图形归纳,便于读者理解。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优选,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古厚淳朴,宽博雄强,气格宏大,圆劲挺秀,率真自然,是“隶中草书”,是圆笔放纵的典范。 滕西奇编著的《石门颂写法与注译》主要介绍了《石门颂》的用笔,《石门颂》的笔画写法与常见笔病,《石门颂》的结体,《石门颂》的章法等有关内容。
近年来,作者博览古今各书法名家论述,又结合自己长期实践,细心分析研究,对草书书法归纳出种种诀窍,汇集成篇。诚如本书所言:一是揭开满纸龙蛇奔走、莫测端倪的奥妙,而示人以针;另一个是“使学者慎其所入,庶无改弦更张之苦”。本书的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从执笔、运笔、结体、章法、临池前的精神准备以及历史回顾等,都一一详细剖析,又把各名家的论点尽量摘录纳入,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所以本书不仅适合初学青年的阅读,对研究书法艺术的专家也是之书。
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学习方法的多样性选择,使“集字字帖”在当今书法学习过程中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这些具各类书体、各派书家风貌的集字帖,使学书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临摹和创作的乐趣,因此,“集字字帖”广受书法爱好者和教师的欢迎。 我社继出版以楷、隶书体为主的《中国古诗集字字帖》辑后,现又推出集行、草、魏碑、汉简等书体的“集字古诗”第二辑共八种。此套字帖注重对原碑帖风貌或书家风格的气质把握,在碑版翻成墨迹、点画边缘修整、部首间架拼组等细节方面力求妥帖自然,恰到好处,同时对每副对联的体势呼应、章法布局等也尽可能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书参考。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