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曾繁涤编辑整理,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张善孖、张大千手录的曾熙书画作品的诗文题跋以及这些题跋的释文。张大千、张善孖与曾李二师之间的往来书画诗文。后是与前面题跋相关的书画作品约70幅。此外,尚有朱万章撰写的序言,以及张氏兄弟和曾李二师以及一众友人相关图片资料若干。有些资料是次面世,可以为研究大风堂张善孖、张大千兄弟与其师曾熙之间的文脉传承艺术流变提供大量珍贵资料,也为收藏他们的艺术作品提供一些帮助。
顾仲安同志积长年学书功力,从初唐楷法入手,又以此为基础,通过智永、陆柬之而上溯二王,再居高临下,遍临苏、黄、米、蔡及赵孟頫的书迹。难能可贵的是,他把毛笔书法的神韵,巧妙地移植到钢笔字中来;细看他的字迹,在王字系统里可以窥见历代名家的痕迹,在继承书法传统方面投入了长期艰苦的努力。 在探索和创新方面,他更作出了辛勤的耕耘,笔势开拓,字形清劲秀丽,行笔抑扬顿挫,使这本字帖有一种奋进向上的气度,适合当今初学钢笔行书的广大读者临写。顾仲安的钢笔书法既具传统功底又有时代气息,字体结构严谨,点画精熟,还有毛笔书法的韵味。其楷书庄重典雅,娴静大方;行书酣畅潇洒,则劲隽秀;草书飘逸轩昂,雄健自然。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代书法家。才学高世,博通经史,工书法,擅长真、行二体,兼及篆隶,其中以真书成就,世称“欧体”,对后世书法发展有很大影响。其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家”。欧阳询《千字文》纸本,纵25.5厘米,横304.8厘米。该帖字形修长,结构劲紧,结体疏密自然,擒纵得宜,笔力刚健,秀美典丽。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书法是一门以汉字为载体,通过具有笔墨韵味的形象创造出来的能够表情达意的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米芾尺牍好看的字》,撷取很能体现米芾个性与风采的字以飨读者。希望这本书短小精悍的掌上书籍,能够让读者从中领略大家墨宝的神韵,进而得到艺术的启迪。
历史常常在不经意中给我们留下珍贵的物证,以唤起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这次当我获悉王凤琦先生收藏的《毛泽东诗词书法集》即将付梓出版,这种感觉来得尤为真切。这批书法作品大多属名人诗抄,创作时期大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即文革时期。那是一个扭曲的时代。文人墨客连唐诗宋词也不敢涉猎,只好去抄录伟大的诗词,既解心愁,又可安全。而这恰好给今人留下了这些特定时期创作的墨宝。我们中华民族是书法的故乡,又是诗的国度。诗抄两字构成的独特词汇,就是一种融于血的传统,提起笔想到的就是诗。只是诗抄与近代以来大幅中堂类的书法不同,它是案头尺牍类的小品,比较精致和小巧。以小见大,以方寸尽显天地,这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种体现。早先的书法包括陆机《平复帖》、王羲之《苦笋帖》、王献之《鸭头丸帖》,都是书信类,字字珠
本书将书画篆刻艺术家徐云叔先生个展“清风徐来--徐云叔书画篆刻展”的展览作品结集出版,充分展示了徐云叔先生多年来书画、篆刻艺术创作的精华,从中可一窥先生创作的轨迹和风格流变,亦可供广大书画篆刻爱好者观摩借鉴。
本书收录吴昌硕先生早期手稿50余份,系整理单独出版,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文人画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