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是书法艺术中的写意之尤,是能纵灵抒情的书体。 中国书法之美 系列第五卷 草书卷,从陆机、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张旭、怀素等13位书法大家的草书作品中精选13件神品,无论是高古醇厚的章草、婉约轻快的今草,还是婉若游龙的狂草、动静兼修的行草,皆收录书中,图文并茂,一一展示。并邀请13位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尽现草书神品的点画之美、意韵之美及藏在其间的自由写意、浪漫灵动的中国美学精神,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中,于一笔一画间,通法、知美、悟道。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隶书是一种承先启后的书体 它让汉字从象形符号演变为抽象线条,让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书法之美 系列第二卷 隶书卷,从汉代、唐代及清代的隶书碑帖法书中精选13件名品,如有 隶中之草 之称的《石门颂》, 汉隶之可师法者 《乙瑛碑》, 守古法而庄重严正 的《荐福寺碑》,具有 庙堂之气 的《虞仲翔祠碑》,等等。并邀请13位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讲述《石门颂》的高浑奇逸,《乙瑛碑》的气象雍容,《礼器碑》的清超遒劲 尽现隶书的波磔之美、意韵之美,帮助读者读懂藏在其间的古朴庄重与雄放洒脱并存的中国美学精神,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中,于一笔一画间,通法、知美、悟道,进而定静生慧、滋养性灵。
《泰山金刚经》,全称《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刻于山东泰山南麓斗母宫东北一公里的山谷溪床,是摩崖石刻巨制。石刻文字为鸠摩罗什译《金刚经》部分经文。书人历来未成定论,目前,学界一般被认为是北齐僧人所作。 《泰山金刚经》字径约40厘米至50厘米,介于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期的字体。用笔圆润浑厚,包融篆隶而妙化为楷,结构宽阔,气势雄浑,被尊 大字鼻祖 和 榜书之宗 。《泰山金刚经》产生的原意是传承佛经,加之又是大型摩崖石刻,故而也以书法传达出 空 和 无 的意境。 《泰山金刚经》现存约960余字。本帖剪裱缩印本选自民国拓本(删除部分泐损严重的字),附赠 大千世界 整拓选用的是20世纪90年代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