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书法,自汉至晋,从南北朝到隋唐之际,已然发展到了精醇美好的顶巅,无论手迹或是石刻,都令人爱不释手。 书法的演变发展和兴衰更替、书写主题的变化及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和文脉传承、帝王喜好风尚及当时社会思想形态对书法都产生各方面的影响,本书从书法艺术不同阶段的概述、代表书法家的作品介绍、解析,向读者展开了一条历史脉络清晰的书法艺术发展的详细介绍,便于读者轻松鸟瞰浩瀚的中国书法史。 其中,书法的不同形式,涉及甲骨文、碑贴、书法、书画题跋等,通过图解形式,配以精准的阐释,解读百余幅的书法史经典,图文资料独到经典,简约深刻,论述通俗而专业,适合读者轻松入手,亦可细品深读,深切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海日楼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书家沈曾植(1850—1922)的斋号,他为学志广,舆地、律法、医学、儒道释以及诗词、金石、书法,无所不涉,被誉为“道、咸以降学界之魁杰”。本套《沈曾植题海日楼藏碑帖集》(共3册)所收录碑帖以浙江省博物馆的馆藏为基础,以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兼顾的标准精心挑选后集结而成。函套内另附别册,由专家解读碑帖内容及其版本情况,以便读者欣赏、学习与研究。
山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化的腹地,从远古至今,在美术史上可供采用的文字、图片与实物资源极为丰富,而且有致力于史书编撰的文化传统。中国部美术史专著《历代名画记》就是唐代张彦远(山西临猗人)等人的力作,有其续篇之称的《图画见闻志》也是太原人、宋代郭若虚的重要成果。当代山西画家范晓杰、张莹、张德录编著的《山西美术史》从距今180万年的山西芮城西侯度旧石器文化遗址写起,时间跨度长得惊人,涵盖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抗日战争及新中国各个时期。这些时期的山西文物及美术作品既有原创性、标志性,又各呈异彩,在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世纪以来,研究汉字形体演变的著述甚多,但研究者多注重文献,从书法作品中钩沉异体并加以考辨者尚不多见。作者独辟蹊径,将书法创作与字形考辨结合起来。收录近4000个汉字的字形演变,借助诸多工具书,全面、系统地对中国书法异体字进行考辨分析,详细说明了不同字形相同、相通的依据,分析出本字、俗字、古字、今字的根源。既是一部书学体制著作,也是一部能指导中国书法中异体字规范使用的工具书。此书的编写填补了汉字异体字研究的一个空白,对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是一大贡献。
《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七十二岁时作,笔力雄健、结体庄密。该碑书法自古传拓甚多,声名远播,在学书人心中的地位堪为楷书之丰碑。本书所采之拓本,不仅流传有序,经名家之手,其拓本之品相精良也是前所未见。全书约1.2万字,216张图片,内容分为图片主体加文字别册,别册上附有序言和碑文,将《颜氏家庙碑》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等方方面面呈献给读者。
地处中原的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据不完全统计,百家姓中前100个姓中有83个姓发源于河南,其他17个姓也多多少少与河南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近年来,“天地之中,老家河南”已成为河南对外宣传的响亮名片,列入国家中心城市的省会郑州目前正在依托每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全力打造“中国姓氏之都”。以姓氏文化为凝聚的载体凝聚中华向心力,以根亲文化为聚合的载体聚合世界华人圈,为实现中原梦、中国梦凝聚力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好故事”唤醒“百家姓”的生命力,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初心与原点。此线装本《百家姓五体书法作品集》一函五册,旨在用另一种形式寻根问祖,光大姓氏文化;同时作为当代书法主题创作,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临摹对象。《百家姓五体书法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