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集句篇包括二字、三字、四字、五字一直到十五字,还收入了集句联篇、诗句联篇、七言诗句篇、美文篇等。大量对联和条幅、横幅等书法创作作品图版。
本书精选了宋克一些较有名的书法作品,包括《急就章》《进学解》《书孙过庭书谱》,并对原作品中的字进行适当放大并附有相应的简体译文,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参阅、理解及临习、创作,既能方便快捷地临习书法,又能够极大地提高书法临习功效,具有很强的参考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由司惠国张爱军主编的汉曹全碑隶书技法指南是初学隶书书法爱好者和中等学校学生学习与临习隶书书法的教材所选曹全碑拓本,虽不免风损,但字形轮廓及笔画起讫仍很清晰,原貌可鉴字形横密纵疏,字距大于行距,透露出楷承隶变的信息全书注释字形特点介绍详细
行书是中国书法中实用性和艺术性统一和最为的一种书体。古人云:楷如立,行如趋,草如走(跑),趋,即走之意,走潇潇洒洒地走,悠悠闲闲地走,而行书字体正是在书写便利的同时具备了潇洒飘逸活泼多姿的特色,行书又分行楷、行草两种,偏于楷书,称为行楷,偏于草书,称为行草。王羲之、李邕行书作品行楷居多,王献米、米芾的行书作品行草居多。 王羲之、王献之、李邕、米芾是历代公认的行书大家。他们的行书既有机同之处,又风张迥异,各有千秋。 五羲之、字逸少晋代人。其行书结体用笔均出于自然而又极尽变化确立了后世行书结体典范,后代行书大家无不取其道行之,本套丛书中羲之行书选用了《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此碑虽为怀仁集王字,但却是羲之存世书迹的珍品,集中体现了王字行书的风范,是为行楷作品。 王献之,字子敬,羲之
《邓石如篆书四斋铭》为《清代名家篆书丛帖》之一,孙宝文编。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初名琰,又字顽伯,别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精四体书。篆书沉雄朴厚,自成面目。篆刻苍劲庄严,流利清新,世称“邓派”,也称“皖派”。在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邓石如篆书朱熹的《四斋铭》五幅条屏,并附有吴昌硕书写的一幅条屏,共计六条屏。邓氏书五幅条屏,时年五十八岁,有方家评说:此作真气弥漫,笔意俱到。而吴昌硕所书条屏,亦备具神采,与邓书交相辉映。条屏幅高一百三十四厘米,幅宽三十一点四厘米。编者将六幅条屏印出,谨供读者观临。需要说明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学者容庚先生曾指出,除上述这件书作外,他也藏有一件邓氏书写的与此相同的五幅条屏,只是附有的另一条屏为吴让之题跋。
《唐李邕岳麓寺碑及其笔法》介绍了唐代书法家李邕的代表作《岳麓寺碑》,并对该碑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以及间架结构以图示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分析,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中读者可对李体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是学习李邕行书的教材。
中华历代书法书法传世经典精选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名篇,根据传统书法艺术的特点,按书体形式分为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九册,以及经典篇章《千字文》《金刚经》《心经》等七册,收录书法作品数量可观,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书迹清晰,并配以简体释文,便于书法爱好者欣赏和临摹学习。
书法艺术同文学、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观摩一幅名作,临写一张名帖,沉浸其中,对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均大有稗益。书法艺术还具有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功能。书法临习讲究凝神静气,摒弃杂念,这与中国传统养生之道顺应相合,因此学习书法也是一种身心锻炼。《“双名”书法视听讲堂:行书笔法与临写》采用的范字格式有新创意,其将所集范字放入“界格”之内,将要解析的笔画做成双钩镂空。这种在字和界格中解析基本笔画的。用笔方法,更能使学书者明了点画在字中所处位置及形态变化,迅速而准确地掌握基本笔画的技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这正是现代电脑技术与传统书法教育相结合在本套教材中的展示。
“书作点评”是《书法》杂志中的一个栏目,它从一些名家的点评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经验和水平,从中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名家在点评中的风格,有直话直说的,有委婉批评的,有以褒扬鼓励为主的,也有语言比较辛辣的,当然,其中也有个别说得比较含糊的。都是个人的点评风格,也反映了每个人的个性。最主要的是,我们能够通过他们的电瓶学到一些东西,这才是这本书出版的意义所在。
在中国的许多名胜古迹中,都留存着先人的手泽和墨刻,为自然风光和人文建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所以《书法》杂志在很早就开辟了“名胜书艺”的栏目,今将之掇拾在一起,顿觉得蔚为大观,仿佛一册在手,各地名胜书艺了然在胸,可卧游,可遐想,可静赏,景与书同时提升,熠熠生辉。故此书既可作书法欣赏之导游,又可作旅游时书法佳作之寻觅。将两种文化形态糅合为一,使在旅游中寓含美的赏玩,在欣赏中变换和提升旅游的兴致。而且,当书法一旦与实用性的文化形态结合,便散发出它无穷的生命力,由此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书法在什么地方生根,就会开出不同的艳丽的花朵,这就是书法的魅力所在。
《李文采临李邕李思训碑/名家临古系列》精选历代知名碑帖(自殷商至近代)影印出版,纵贯中国书法史,更加精当合理,底本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相结合,是广大读者学习书法艺术的法帖。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宽四尺八寸五分。字共三十行,满行七十字。碑石下半段文字残缺已甚。此碑书法瘦劲,凛然有势,结字取势纵长,奇宕流畅,其顿挫起伏奕奕动人。由知名书法家李文采临写,碑帖对照,方便读者学习。
楷书自欧阳询以后,首推黄自元,再往后,书界公认的楷书大家是邬惕予先生。巧得很,他们三位都是湖南人。邬惕予先生从欧字入手,精研数十年,独得欧阳询书法谨严中寓端丽、平正中寓奇岖之堂奥。外方内圆,柔中寓刚。又能上溯钟绍京,旁及颜真卿,故下笔有丰腴之美。加之邬惕予先生长期僻居湘中,得潇湘之灵气,湖湘之性情,故其书法以灵秀见长而自成一体。有人以“秀雅醇和”四字概括邬惕予书法的特点,可谓恰到好处。我对邬惕予先生总是心怀敬意,不只是其书品,更有其人品。在邬老书齐挂着一幅自己撰写的楹聊:“寜为卧满磐石,不做过眼烟雲。”讀之令我感动,也更讀懂了邬老虚静的胸怀和对书法艺术虔诚的追求与热爱。
王宠(1494~1533),中国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书法家蔡羽的学生,以诸生贡太学。其诗喜欢建安、三谢及盛唐诗风,著有《雅宜山人集》。王宠生活于弘治至嘉靖年间,这时正是吴门地区书法创作鼎盛时期,他虽是祝允明、文徵明的后辈,却与他们并称为吴中三家。其书法初摹虞世南、王献之,后稍出己意,行书和草书一反明代放浪不羁的风格,运笔速度较慢,比较注意点画得失,以沉着的笔触从容书写,形成一种古拙典雅的风格,在明代别树一帜。小楷受锺繇、王献之等人的影响,用笔圆转、淳厚,结构上竭力避免笔画的交叠,在古朴中见空灵。尽管王宠一生短暂,但仍留下了为数可观的艺术珍品,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以行书为例,明代文学家唐顺之(荆川先生)、清初八大山人等都有过一段学王雅宜的经
内容简介 本字典选字标准.上起魏晋南北朝,下到清代,千余种碑帖,,选出近万字.隶书字形高古,习之不易,临写时当以圆当方,要定下心来. 一、 标准 1.规范。选完整的字,残缺的字不选; 2.大小划一; 3.改成墨迹,更加精准。 二、 六迹 选取六种书法大家的字,可以看到字的形态的变化,了解其历史变化脉络。 三、 四种查阅方法内容简介 本字典选字标准.上起魏晋南北朝,下到清代,千余种碑帖,,选出近万字.隶书字形高古,习之不易,临写时当以圆当方,要定下心来. 一、 标准 1.规范。选完整的字,残缺的字不选; 2.大小划一; 3.改成墨迹,更加精准。 二、 六迹 选取六种书法大家的字,可以看到字的形态的变化,了解其历史变化脉络。 三、 四种查阅方法 总字表 总部首 部首索引 拼音索引 四、 功能 1.查阅方便; 2.欣赏功能; 3.临摹功能; 4.教师演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