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绫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独特风格——苍老跌宕。
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书法热”以来,此起彼伏的书法活动和层出不穷的书法出版物实在令人目不暇接。显然,各种活动与出版物的立场、方法、水平、质量等等大不相同。对于有水平和选择能力的书法家、书学家而言,选择其佳者而参与而购买自不在话下,而对于一些初学者而言,则往往于鱼目混珠之中莫衷一是,难以择善。因此,试图邀请一些国内学有所长的中青年研究家分头撰写此丛书得以实施。本丛书一共八本,每本以一、二种书体为中轴,分别述及该书体之产生、发展及变化的流变史,概略介绍该书体之名称与含义;其次,则对该书体之历史性名作予以评介与鉴析,或侧重艺术风格之分析,或侧重时代背景之剖白,或侧重视觉形式之阐述,或侧重审美内涵之挖掘,不求完满,但求实在,言之求简,论之求确;最后,奢望能高屋建瓴地从该书体的
历览古今书法大家,五体皆能者不多,五体书作皆流播于世者尤少。故书界同仁多数认为:人生时间与精力有限,学书当主攻一体,万不可f眉毛胡子把抓,以防肉多嚼不烂,终而一事无成。此论乃经验之谈,并非谬误,后学不妨察其要义,作个参考。但事物总有两面性,书家不能五体,不见得不涉五体,前贤五体并传于后世者少,不见得不作五体。有鉴于此,周剑初定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展,为展名事前来征询我意,我仍倾向于五体书法之冠名。提这个建议,我自有根据和理由。其一,古贤作书乃余事,为实用,以书名世者无不在行政、从军、经商、为文、传教诸方面绩伟功丰。即使专务文墨者,亦多棋琴书画诸艺兼能,或诗书画印数项融通,其时间与精力并未见匮乏。其二,今人染翰,除纯属修心养性之业余爱好者,多视书法为挚爱而定为主业。
篆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字体。现在除了用于雕刻印章以外,一般的人都不太熟悉。但是,其形态却有特别的魅力。篆书里有甲骨文、金文等所谓原始的、自由的古文和后来讲究格调和齐整美的小篆。学习的时候,一般是先通过小篆学习其规律。清代的邓完白、吴让之、赵之谦都将古代的篆书纳入书法作品的素材,分别在篆书里创造出独特的笔法,树立了新风。本书的编者是篆书界的,他首先解说了什么是篆书,并介绍了其学习秘诀,地解析了这三位名家的妙技,以此说明,即使是对初学者来说,自学难度较大的篆书也是可能的。
本着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中国书店出版社,真诚地希望给热爱书法的朋友们,提供必要的、方便阅读理解的书法理论指导资源图书,他们撷取了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有重大影响、有特色、有创见、有影响的书论,以探索书法字帖出版的新形式、新内容的方式呈现给广大书法爱好者。而这套《历代书论释译楷书丛帖》因此而推出,它以京剧“音配像”的形式,先将书论以书法字帖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再对难解的书论古文加注释,每一段书论文字前加上书论注释者对古人书论理解的导读文字,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字帖,既利于人们学习珍贵的历代书论精华,提高自己的书法理论素养,同时又可临摹练字,一举多得。本书为其中之一册,收录了颜真卿的楷书大作。
中国的教教育经历了传统的家庭教育、经堂教育、新式学校教育等历史阶段。而教材不统一、不规范,以及所选用的教材内容的深浅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到中国教教育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规范标准的确立,从而使中国教的现代教育至今没有新的、突破性的进展。本书旨在填补这一空白,本书可以说是一部有中国特点的、较高水平的,与当代国际教发展水平接轨的培养教人才的教材。
本书针对书法书写形式上的一些分类,分为常见和常用到的扇面的写法,在书写这些形式的时候应该注意到的问题,编者汇集了大量的作品来举例和分析,以便帮助书法爱好者能够正确和快速的掌握学习的敲门,早日成功。
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书法理论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艺术理论中最宝贵的遗产。不认真研究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而希望在书法上有所作为,这是难以想象的。古代书法去今久远,但他们的书法创作实践、书法艺术理念对今人学习书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年代久远,古代书论文字让一般的书法爱好者阅读起来略为吃力,尤其是对古人书论蕴含的艺术哲理难以领略,这不能不说是今人研习书法的遗憾。历代书论难于书法碑帖流传的原因有二:一是人们学习书法一般是以练字为主,不太重视书法理论的学习;二是书论不像字帖那样能直接临摹,是纯理论文字。本书是《历代书论释译楷书丛帖》中的一册,采取了“文配书”的方法,即将书论写成“字帖”,解释原文词义,对技法书论加配例字,以提高古人书论的可读性,增加临摹性。本书每类法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