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论类编由黄惇编著
本书是由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特邀300位书法家联袂创作的,汇集了张海、沈鹏、欧阳中石、李铎等一批书法名家的精晶力作,反映了当代中国书法创作的艺术成就。 本作品集以《论语》为创作内容,采用篆、隶、楷、草、行等不同书体进行书写,用笔、结构、章法和墨法等表现手段技艺纯熟、相融桕契。篆书作品匀整美观、雄浑古朴,隶书作品筵与波磔、舒展大方,楷书作品宽博雄伟、风神妍媚,草书作品笔势连绵、狂放简约,行书作品明快流畅、淡雅秀丽。人们在品读中华经典的同时,能够感悟中国书法独有的艺术魅力,在享受中国书法艺术美的同时,也能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怀素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卒于贞元十五年(799年)。字藏真,长沙人。幼小出家,久在佛门,皈依南宗,以禅悟书。 据陆羽《僧怀素传》称,怀素从小就孤傲狂放,不拘小节,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酒酣兴发,遇到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随手题写。年轻时贫穷无钱买纸,就在故乡种了上万株芭蕉,取蕉叶挥洒。有时蕉叶不够,就在漆盘上写,写了又擦,擦了再写,连漆盘都磨穿了。写秃的笔一枝又一枝,全部埋在山中,号日“笔冢”。曾拜堂表兄弟邬彤为师。邬彤曾得唐朝著名草书大家张旭的真传。为了开阔眼界,怀素挑着书箱,拄着锡杖徒步踏上了进京的道路。到了长安,遗编绝简,鱼笺素绢,使他见识增长;名公教诲,高人点拨,又使他茅塞顿开。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曾与怀素多次交谈。有一次,颜真卿对怀素说:“草书的秘法除了
上海博物馆是庋藏历代善本碑帖的重镇,本丛刊为首次全面公开上海博物馆的碑帖珍藏,从中甄选出独具特色的藏品,其中不乏孤本、稀见珍本。丛刊以册页函装的传统装帧形式,原色原大精印,再现法帖的艺术价值与典藏价值。除完整呈现包括题跋、印鉴在内的全貌外,另附别册由专家详尽解读碑帖内容及其版本情况,释读碑帖原文和观款题跋,以便读者欣赏、学习与研究。 本书为丛刊辑,包含《衡方碑》《晋唐四楷帖》《董美人墓志》《皇甫诞碑》《佛遗教经》五种。《衡方碑》为上海博物馆藏清初拓本,较之孙星衍、沈树镛递藏的明拓本,此本拓工更精,存字亦较多,且曾经黄易、何绍基、李瑞清等碑学大家递藏,足见其珍贵之处。《晋唐四楷帖》曾经翁方纲、杨继振、汤贻汾、邵松年等人递藏,包括《黄庭经》残字、《护命经》残字及《洛神十三行》
《中国书法全集》上迄商周,下至当代,总计一百零八卷。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二、名家卷。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著、附录、補遗十编。精印现存世界各地珍藏的中国历代书法精品三万余幅。论文、考释二千余万字。许多图版均属发表。每卷内容有:书法家评传(或断代专论)、图版、书家书论、书家年表、书家生平行踪示意图、图版考证说明与释文、参考书目等。 该书不是一般性的艺术图册,而是继宋代《淳化阁帖》、清代《三希堂法帖》之后,中国当代书法学术界对几千年传统文化艺术书法的一次空前整理、研究和评介。如此全面、、深入、细微地研讨一门艺术,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学术界也是罕见的。此书对书法专家、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均有极高价值。
打字机的出现,使得中国人运用了三千多年的手写文字受到了空前的冷落。计算机的普及,又让执笔书写陷入可有可无的境地。数十年来,中国书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成为人们忧虑的事情和热议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