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经典临摹字帖》系列临摹字帖从儒释道三家经典中选取了三十种,采用钢笔书法字体排版,A4大小的大16开开本,大号字体,排版疏阔,便于临摹抄写。其中包括:儒家经典(13种)《论语》(三册)、《大学、中庸》、《孝经、朱子治家格言》、《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了凡四训》、《增广贤文》(二册)、《格言联璧》(二册)、《菜根谭》(二册)、《围炉夜话》、《中华文化的三个根本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佛说十善业道经》、《女四书、女孝经》(二册)、《老人言》道家经典(2种)《道德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佛家经典(14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三册)、《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二册)、《佛说
《史墙盘铭集联句》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最完整的一件西周青铜器,是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瑰宝之一。此盘在地下沉睡近三千年,由于古人窖藏技术的高超,以及现代挖掘者的聪明智慧,才使得盘铭出土无损,铭文光鲜如新,字迹形体完整无缺,在历代出土的众多金文中极为罕见,对研究古人先写后铸而成形的铭文原貌,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并能透过铸造的字体轨迹,展示出墨书的韵味,给当代书家研习金文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帮助,是研究西周时期青铜器的一件重要标准器皿。
孙过庭,(约648-703),字虔礼,其籍贯有二说: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
祝枝山,名允明,字希哲。因手上多生一指,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江苏吴县人,生于一四六○年,卒于一五二六年。为明代著名书法家。青年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有吴中四才子这称。一四九二年中举,曾出任应天府通判,因此时人又称他祝京兆。著有诗文和杂著多集。据《明史》载,其五岁时即能书写径尺大字,后尤善草书。学张旭、怀素、黄庭坚,并能出新。 此卷草书,纸本,纵三十一厘米,横一千零一厘米。书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气势雄强,书、文并美,为祝氏晚年精心用意之意。卷后有黄省曾、文徵明等跋。原卷藏上海博物馆。
帖中的范字来源于欧阳询书法家的碑帖选字、并对范字进行了适当修正。对于原碑帖中无法集的范字,则选取与其相关的偏旁部首或相似范字,并按照书法家的原作风格进行合理组配而成。为了增加读者练习书法的乐趣,本丛帖特别将范字集合成中华传统诗词及语言佳句等内容,使读者在练习书法的同时能学习、背诵、欣赏这些千古流传的中华传统文化。读者在使用本丛帖时,可以先在书中范字上直接描红,然后可在备好的白纸上摹写,最后可照着范字临写。“描”、“摹”、“临”交替进行,这是书法练习最为有效的方法。
《石鼓文》是我国东周时期的秦国文字,因留以籀文(大篆)刻于十个鼓形的花岗石上,故名石鼓文。又因其每石刻有记述秦国国君游猎之事的四言韵文一篇,十石共十篇,故又称猎碣文。 此石鼓于唐代初期在陕西凤翔的荒野之中被发现。后来由于朝代的更替,原石多般移,屡遭损坏。直到建国后,才运抵北京,藏于故宫博物院至今。据文献记载,石鼓上原有七百余字,但时至近代拓本,仅存二百五十余字。 石鼓书法苍劲浑厚,古茂端庄,历来为文人学士赞赏备至。唐代文学家、
《万寿图典》这本书,主要由《百寿图》、《千寿全图》扣《万寿图》三部分组成,字字做到与引用文献资料上的原字形似,笔画不敢增减改动。《百寿图》中的寿字选自清末徽州民间传留下来的百寿图。《千寿全图》中的每个寿字,在字的右上侧注明出处,一目了然。《万寿图》中编入的寿字,在字的右上侧标有数字,此数字可从文献资料序号中查出,从而查对其字的来源,以便读者检索与参考。书后所附的《寿文图例》可供读者鉴赏,也有助于书法研究。
书法是中华民族古老而辉煌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名家名作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书法文化的宝库,且代代承启,递嬗演进,已面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品种,表现出浓郁的东方神韵。 改革开放50年来,传统书法艺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书法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能深入细致地理解古人留下的碑刻法帖名作。而先贤们留下的碑刻法帖大多为长篇的祭文、文论、书札、碑文、铭记等,其内容、形式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且由于千百年来风雨侵蚀、捶拓剥落等原因,其中的许多碑,帖漫漶严重,碑帖上有些字已很难辨识。再则许多传世书迹字径根其中又夹杂着大量的异体字、古体字甚至早已废弃不用的字,致使今天的书法爱好者面对传统碑帖,往往望而却步。众所周知,书法是一门非常强调技法
历代心经书法合集 书中收录了王羲之、欧阳询、张旭、苏轼、赵孟頫、吴镇、沈度、文徵明、董其昌、张瑞图、八大山人、傅山、康熙、乾隆、刘墉、邓石如、吴昌硕、于右任、弘一法师、傅儒的心经书法作品。
《千字文》是中国舊时的蒙学课本,也是歷代書法家喜爱的書寫题材。 相傅,梁武帝嗜好王羲之書法,命大臣周爂嗣编王書一千个字为文,於是撰成了四言韵语形式的叙述自然、社会、歷史、倫理和教育等知識的《千文字》。它具有多项啟蒙教学可以同时進行的特点,因此從随代起就廣为流行,釋智永所寫的《真草千字文》就是大家熟悉的例子。侯来,不僅我国有欧阳詢、遂良、张旭、懷素、宋徽宗赵佶、赵孟頫、文徵明和于右任等名家,还有日本江户时代的卷菱湖、市河米庵,明治时代的日下部鸣鹤、小野鹅堂、村田海,大正、昭和时代的中村春堂、吉田苞竹、三橋犀水、浅见喜舟等高手寫过書體和風格不一的《千字文》,真可谓一樹千花、美 不勝收。 这本小册子是筆者以喜闻樂见的《千字文》为题材,集编漢代简牘而成的。研習書法须追本溯源,
本书以故宫博物院藏康熙帝写本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为底本,经过重新的设计与包装,制成可手持诵读亦可提笔描红的写经册
伊秉绶(1754-1815)是福建汀州宁化人,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兰亭序》为何作?修禊事也。王羲之等四十一人到山阴兰亭河边洗濯,祓除不祥,回来写了诗和这篇序。修禊是主旨,想到生老病死并不奇怪,并由此触发魏晋以来的玄远尘外之思,因而带有某些悲观情绪。郭沫若说:“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子侄等于三月三日游春,大家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不可能产生悲观情绪,而序中的情绪和王羲之倔强性格不合,由此论证《兰亭序》不是王羲之作的。这是把这次出游,看作游春,而忘记了修禊,才产生《兰亭序》伪作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