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书墨禅轩说》为“馆藏国宝墨迹”系列之一,“以画册质量印碑帖”,装帧别致,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董其昌书墨禅轩说》所收《墨禅轩说》又名《墨禅轩说寄吴周生》,此文为董其昌自书,历叙所见古人名迹,收编于董氏《容台集》,为其书论。
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人才众多,可谓群星灿烂,苏轼就是其中最璀殩的一颗。可以这样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他,还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多才多艺,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了领先的高度。论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包罗万象,作品数量大,体裁多。随意挥洒,笔墨酣畅;诗情画意,触处皆是;覃思妙理,一出自然。确如他自己所说,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择地而出。论诗,他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成功结合的典范,无论是反映人民疾苦,抒发个人感慨,还是描写自然景物,大都想象丰富,气势奔放,变化无穷,流畅自然,并隐含微妙精深的生活哲理,在我国诗坛上影响很大。论词,他是一代宗师,词到了东坡手里,完全洗掉了以前士大夫华贵享乐生活的陈腐习气,摆脱了无病呻吟的旧调,开拓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所以有词到东坡如
趙孟頫在《蘭亭十二.一跋》中說:;日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古人由于交通、通信、印刷等的相對落後,一件書法佳構能真正睹其真容,置諸案頭供臨習的機會并不是人人都有。至如《淳化閣帖》那樣的彙刻帖,也多是『分賜大臣』,到元代趟孟頫時,已是一套難求了。趙孟頫之言,已足見欲得佳碑帖敷行之不易。 現代印刷技術空前發達,其印製法帖逼真之程度,遠過古人雙鈎填墨及彙刻。而且,基于原碑帖的放大與縮小,更可全方位地展現書作的精神風采。這是極方便于書法的學習的。鑒于此,我們選编了一套放大本法帖。首輯、第二輯中包括《大盂鼎銘文》、《散氏盤銘文》、《毛公鼎銘文》、《虢季子白盤銘文》、《張玄墓志》、《崔敬邕墓志》、《張芝冠軍等五帖》、《鍾繇薦季直表》、全旦示表》、《王義
从用笔上看,赵体以中锋为基,干净利落,方圆兼备,给人以绵里裹铁的质感。赵孟颊的书法中正隽永,不偏不倚,起止分明,一笔不苟,且把行书的笔法运用于楷书之中,静中有动,断中有连。结体宽绰秀美,以正示人,外柔内刚,骨力劲挺,寓紧敛于疏宕之中,藏奇崛于方正之内。如果说颜体雄强,欧体险劲,褚体瘦硬,柳体清健,那么赵体应是以秀雅见长了。 赵孟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元史》说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实际上,他是以楷书与行书见长。其楷书作品主要有《胆巴碑》、《妙严寺记》、《三门记》、《赤壁赋》、《千字文》、《道德经》等。
本套字帖精选唐宋时期名家的诗词和文章,文章有记、跋、赋、文、论、传等。或全篇或节选。形式分为减黑描临、注释。字体书写由著名硬笔书法家田英章、田雪松执行,字体清秀俊美,符合读者书写需求,能*限度提升读者书写兴趣和达到书写效果,即有练习书法之用,也能品读传统经典文化,减是聚读、写、悟于一体的养心练字本。
《心经篆隶合集:林仲兴篆书隶书字帖》是林仲兴先生用篆书隶书两体认真书写的《心经》,共计260字,为了便于读者临习,又以九宫格衬底,放大加底色成为字帖。《心经篆隶合集:林仲兴篆书隶书字帖》既有欣赏功能,同时能欣赏隶篆两书法之美,又能作为临习范本,临摹秦篆汉隶,以此一举两得之功效。
本书为碑帖导临丛书之一,本书精选了颜真卿祭侄文稿,并对其进行新的技术加工,以墨迹的形式出现,并进行放大,让学习者能较好地领略原帖的笔法及整体风貌。
自秦汉而远,善书者众矣。晋唐之间,贤圣继起,妙迹各著,蔚成经典。宋元以降,大家辈出,操觚立言,流派纷呈。为政者以已之务,全力以昌;研究者著录阐析,付之入篇章。书法由致用而竞美,风貌繁衍出新,汇为中国文林白居易。 张旭光的书法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苍茫大气,元气淋漓,真气弥漫。他的书法继承了汉韵的古朴雄浑,魏晋的文雅精致,盛唐的开张扬历,宋元的文人情调,明清的展大求变;他借鉴了西方视觉艺术理论成果,在典正传统的基础上,从线条质量、结体方式、章法构成、黑色运用等诸多方面,探索了书法形式上的可能性和表现性。正如其言:“以现代审美意识到传统长河中去开掘,开掘出现代审美的洪流。使我们的创作,既从传统长河而来,又站在时代潮头之上,即古即新,走向未来。”从而,使他的书法艺术不断升华。
本图录是“中国书法千年展”中宋、元、明、清部分。展览是为迎接“千禧”年由中国文联发起组织的,有关这一部分作品,均从我院藏品中选出。遵照展览组委会的要求,我们将参展作品稍作充实,编辑出版了这本图录。宋、元、明、清四个王朝,前后相继也将近千年,故书名仍日:“千年”。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书家林立,我们从中挑选出九十三位有代表陛书家的作品一百件,可以略观时世书风之变。 李建中(945-1013年)是率先进入这个千年的代书家,也是宋代初年的书坛代表人物。也是宋代初年的书坛代表人物。书评家多将他二人并列,认为其书法相类,仍然保持了唐人余风。而二人李北林南,李肥林瘦,书风迥异。谓李“清丽圆熟,姿态横生”;深厚温醇,有盛德若愚气象”;林则“结体峭颈”;“瘦硬通神”,“无一点尘俗气”。李虽曾为
此卷书于明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八),文征明时年八十九岁。纸本,纵二十六点六厘米,横三百九十厘米。行草书录其旧作咏花诗七律十二首,此卷曾经安岐、清内府及陈夔麟等收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卷用笔苍劲流畅,端整秀雅,是文征明行草的典型风格。整卷结构严谨,笔致劲利,气机畅达,瘦而能厚,刚中寓秀。尤可称道的是自首至尾无一懈笔,无一率笔,作为一个八十九岁的老者,长篇书写仍能气贯首尾,骨力不衰,风韵不减,充分显示出文征明书法坚实的功力和纯熟的技巧,令人钦佩赞叹。 今将此卷墨迹影印出版,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
颜真卿(709—785)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北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临沂(今属山东)人。曾任平原太守,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平原”、“颜鲁公”等。书法初学褚遂良,后请教张旭,深悟笔法,参用篆书笔意写楷书,特重中峰,真书笔力弥满,端庄雄伟,气势森严。行书遒劲郁勃,阔达自在,尤其《祭侄文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书风明显别于二王及初唐诸家,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世称他的书法为“颜体”。 所编《裴将军诗》《送辛子序》及《送刘太冲序》是选自宋拓《忠义堂帖》,尤以《裴将军诗》帖,篆隶并用真草相兼,运笔结势有虎啸龙腾之妙。《送辛子序》,作者大历十二年(777)二月初一日,书于金陵。全篇行草,用笔时出道劲,杂以流丽,一气呵成,后人称“极其劲秀’’是颜体中风格别异的
《书法字海解析丛帖》集共八部今年初出版,已两次印刷共一万六千套,受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欢迎与好评。不少购得集的朋友来信来电反映,希望我们继续编辑出版一些法书的解析字帖。为此,我们又邀请了《书法字海》的部分编委和专业学者,编写了《书法字海解析丛帖》第二集共八部,现隆重推出,以飨读者。 第二集丛帖吸取了集的编写经验,我们对编写大纲进行了认真修改补充,反复斟酌选定古碑帖版本,特邀书法家张书范、张有清、张永明、孟繁禧、李松、任步武和青年学者甘中流、陶永祥加盟编纂工作。 编著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擅长,将自己的丰富经验与学识倾注于各帖的修整、编写之中,使这套丛帖增添了风采。应当指出,书法家们对古碑帖的修整复原工作不仅是异常艰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