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木刻画,远在刻版印刷术大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唐代咸通九年(公元八六八年)印在金刚经上的插画,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建树了新的丰碑。到了明代末年,一六四四年甲申,胡曰从氏所编印《十竹斋笺谱》,运用当时流行的 饾版 、 拱花 之术,曾使彩色套印木刻画艺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峰。 明代末年版、拱花木刻彩印的画集。胡正言辑印。崇祯十七年(1644)刊行。有九龙李于坚、上元李克恭序文。共4卷。卷一有 清供 、 华石 、 博古 画诗 等72种卷二有 胜览 入林 无花 、 凤子 等77种。卷三有 孺慕 、 棣华 、 应求 闺则 等72种。卷四有 建议 寿征 、 灵瑞 、 香雪 等72种。
古代石刻拓本,既是文献也是艺术品,本图录以苏轼为主角,通过珍贵碑拓展现其生平、家世、交游和书法艺术,同时还有与之相关的两宋重要文人遗存书迹,可以使读者能通过黑白的字迹和斑驳的石纹,跨域时空,感受那个群英辈出的时代,贴近宋代文人墨客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体验 真实的宋韵魅力。
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满足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毛泽东书法艺术的需要,特编辑出版这部《毛泽东书法大字典》。本字典的资料来源主要是中央档案馆珍藏的数万件毛泽东手稿。经反复研究,从中挑出有代表性的篇幅五千多种,复印后,选出单字十万多个,又经数次精选汇编而成。本字典共收入首文字数三千零九十四九字,重文字数累计一万三千七百三十九字,均按《辞海》部首检字法编排。为了使读者在赏阅本字典的同时,能够欣赏到毛泽东书法的整体风貌,书后收录了三十八件完整的毛泽东书法佳作。此外还收录了四十六个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亲笔签名。
《十七帖》为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其书笔画牵连映带而字字很少连属,使转为形质,点画见性情,流便而轻灵,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品。此次影印的上海图书馆所藏张伯英旧藏本,为传世《十七帖》的早期佳拓,又曾历项元汴、清内府弆藏,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
本套书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原大原色印刷,对书法爱好者见面,经典。《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存双钩摹本,藏于台湾。前隔水有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除了从整幅尺牍中去玩赏其风韵外,还可细察对比每一字之遒丽。如“复”字,三帖出现四次,《平安》中“当复”之“复”为草书,《何如》帖中三个“复”字都是行书,而无一雷同,或异其偏旁,或变其转折,都鲜活生动,结构精密,神思凝淀。其他如“白”。“日”、“未”、“来”、“无”、“奉”等字。也是变化不一。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伊秉绶(1754-1815)是福建汀州宁化人,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