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碑帖导临教程·草书系列14:王羲之十七帖》鉴于草书的学习者都具备了的基础,故“单元《千羲之十七帖》基本点尽的变化及运用”中只列举了例字,对点书的连笔过程不再赘述。 “第二单元《王羲之十七帖》中草书符号的运用”中按照《标准草书》中的对草书符号的诠释,仅释例了《王羲之十七帖》中涉及的草书符号。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乃江左望族,至北齐五世祖颜之推入周,移居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颜真卿曾官至太子太师,被封为鲁郡开国公,因而被后人尊称为“颜鲁公”、“颜太师”;又因为他曾为平原郡(今山东德县)太守,所以又被称为“颜平原”。
米芾(1051-1107),早年名黻,41岁后改署“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称“米南宫”。宋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徙居襄阳(今属湖北省),晚居今江苏镇江,建海岳庵。宣和时为书画学博士。后至礼部员外郎。好洁成癖,多蓄奇石,人称“米颠”。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砚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等,传世主要书迹有《多景楼诗》、《苕溪诗》、《蜀素帖》等。
《颜勤礼碑》具精选、精编、精印之特色,底本上佳,还原逼真,装帧雅致。印制工艺上,选用进口纸张、油墨,精美艺术画册水准印制,程度还原碑帖原貌;彩色丝带装订,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实为临书习字的案头书;读帖欣赏的休闲书;馈赠亲朋的礼品书;独具特色的品牌书。
創建于一九二五年的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舊址及清官舊藏文物基礎上建立的綜合性國家级博物館。文物藏品數量居全國文博系統總數之首,占藏品的十分之一,其中一級品占六分之一。故宫博物院藏文物品類豐富、體系完備,共二十五大類、二百多小項,計一百七十多萬件(套》。故宫博物院的書畫藏品約有十四萬多件。其中,繪畫六萬多件,書法有五萬多件,碑帖有二萬多件。長期以來,故宫博物院在保護并研究這迪一書畫文物的同時,争取限度地發揮這些古代書畫藝術珍品的作用,更好地為公泉服務。為此,歷年來故宫舉辦了多種形式、不同主題的書畫展覽、研討會,出版了多種畫册,向社會展示故宫所藏的歷代繪畫珍品。然而,由于藏品數量眾多,仍有大量藏品深鎖庫中,未曾面世。加上中國書畫的材質多為紙、絹,即使展覽也受到展出時間、光线的
洪亮主编的《唐李阳冰三坟记》是初学篆书入门的好范本。李阳冰,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字少温,李白族叔。唐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曾为集贤院学士,宫将作少监,人称李监。工小篆,初学李斯《峄山碑》,后见仲尼《吴季札墓志》,精探小学,得其渊源,变化开阖,自成面目。后人将其与李斯并称“二李”。传世书迹有《缙云城隍庙碑》《李氏三坟记》《般若台题名》等。《三坟记》乃李阳冰之篆书。唐大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立。原石久佚,北宋重刻,现藏陕西省西安碑林。此碑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也谓之“铁线描”。以瘦劲取胜,结体纵势而修长,线条遒劲,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婉曲翩然。《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初学篆书者可以此入门。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将以多种形式陆续推出面向社会大众,全面介绍故宫珍藏历代重要书法作品的高品质出版物。《技法精讲》是本社针对故宫珍藏的历代名碑法帖而特别策划的深度学习与研究历代书法的技法类图书。精选故宫数以万计的碑帖藏品中代表性的作品,针对性地聘请对相关碑帖有专门研究的书法家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写经验,分别从多种角度剖析讲解临写技巧。内容涉及基本点画、用笔特征(点法、横法、撇法、捺法、折法、钩法)、偏旁部首(偏旁组合法)、结体特征(包括难辨字、形近字、同字异形)等方临习与研究名碑法帖而编写的参考书。
《李寿墓志·南川县主墓志·刘中礼墓志》盖题“大唐故司空公上柱国淮安靖王墓志铭”,四行,行四字,篆书。志文三十一行,满行三十七字,楷书。撰书者不详。志石为龟形,长一百六十六厘米,宽九十六厘米,高六十四厘米,盖题四周饰联珠、蔓草、龟甲纹等。《南川县主墓志(唐天宝十一年)》志文二十一行,满行二十三字,楷书。志石方形,高、宽均六十一厘米。赵楚宾撰,韩择木书。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刘中礼墓志》志题“唐故河东监军使银青光禄大夫守左监门卫将军上柱国彭城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刘公墓志铭并序”。志文四十五行,满行四十五字,楷书。盖题“唐故彭城刘公墓志铭”,三行,行三字,篆书。志石呈方形,长、宽均九十一厘米。志盖作盝顶,盖题四周饰几何纹、花瓣纹,四角饰流云状朵花,四杀刻四神。韦蟾撰,崔筠书
《嘉兴历代碑刻集》是作者经过四年多对嘉兴现存碑刻的潜心寻访、抄录、整理,在所抄录280多块古碑中选出的255块碑文。收碑范围遍及嘉兴市区及秀城(南湖)、秀州两区。为了便于阅读,《嘉兴历代碑刻集》对碑文作了断句,并在每篇碑文后附上了作者简介、碑记(包括碑刻尺寸、行数、字体、字数、印章及相关内容)和相关词句的注释。通过《嘉兴历代碑刻集》,读者不仅可以认识了解嘉兴的碑刻,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初学书法的人,通常先从楷书开始。这是因为楷书具有书法的基本结构和用笔,在各种书体的书法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宋代的书法学者赵子固曾经说过,楷书的入门以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或多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为好。其中尤以《九成宫醴泉铭》作为样本是最理想的。它的字形大、正规而端庄严谨,具备了楷书的一切特点。在本卷中,从唐代楷书的名品《九成宫醴泉铭》中系统地选出了完好字二百八十八个,扩大为样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中国书画家祭雪曼先生按照书法规范,给予了恳切而完整的指导。本书从唐代楷书名品《九成宫醴泉铭》中系统地选出了完好字二百八十八个,扩大为样本,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说明。别附赠小画毡一条。《书法技法讲座》丛书为日本二玄社的引进版图书,均为中国历代名帖。日本人在书法
《名碑名帖·完全大观--29---··董美人墓志》,本书充分运用现代电脑技术,将董美人墓志碑拓字适当放大,有的还适度修缮,使其字口清爽,将其完完全全、淋漓尽致地地呈现出来。此外,书中还编排有简繁杂陈的释文、技法指导、书家及作品介绍,以及文本阅读理解等内容。
“汉隶《曹全碑》集字临创”以《曹全碑》为编写范本。此碑字体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於世。其结字匀整,秀润典丽;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成熟期飘逸秀丽一格书法的经典。在现有汉碑中极负盛誉,也是世人学习隶书的范本之一。施志伟编著的《曹全碑·集字临创(隶书技法精讲精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所有集字为主体,逐字精讲临习过程中要注意的技法要求。二是在技法点拨的同时以图示的方法,辅以各范字笔画的运笔走势轨迹,使书法教学更为直观易懂。本书可作为学校书法教学和书法自学者的教材或字帖。
山东曲阜孔庙藏有历代碑石2000余块,为西安碑林之外又一碑石麇集之地。大成殿东边廊屋有东汉碑石十三块,其中三块与孔庙有直接的关联。它们是《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人称“孔庙三石”,为汉隶中佼佼者。 《乙瑛碑》是东汉地方与中央往返公文的石刻实物。内容分三部分:一、中央执掌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司徒(相当于后代丞相)吴雄、司空(掌管工程)赵戒的联名奏章,转述鲁国(豫章六县之一)前任相(中央委派到侯国的地方长官)乙瑛为孔庙设置管理人员的请求。二、皇帝批准,吴、赵下发鲁国的文书。三、现任鲁相平向中央汇报诏书下达后的执行情况。 鲁相乙瑛向朝廷请求开放编制、落实经费、选拔公务员,为孔庙设置一个“百石卒史”。中央政府拟定的选拔方式为推荐与考试。应试者条件:年龄在四十岁以上,五经六艺中必须
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和鉴赏楹联书法艺术,我们特从新发现的楹联碑石中精选了一百多位名家的楹联书法,以原石排列为序,付梓成册,更名为《楹联碑帖》。为方便读者读,还特意为每副楹联标注释文,并附有每位名家的简历,力求为读者提供一本既有史料价值,欣赏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碑帖范本。早于学识谫陋,纰漏之外,敬请读者不吝指教。
北魏《元瓒墓志》是皇族志中的一品,该志刻于北魏神龟二年,全称[魏故持节镇远将军朔州刺史元使君墓志铭],于近年出土,拓本长、宽各五十厘米,志厚十三厘米,正书二十三行,满行二十三字,存有界格,未见志盖。该志石选用上好的青石质,通体平整光洁。此志的志面在凿刻形制上不同于一般的墓志,志文的版心四周向外有五厘米的空白部分,垂直向下凹去三厘米。这种志面在现有出土的墓志中极少见到。如果存有志盖的话,可以推测志盖的构造也应该出现凸槽,二者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保护志面上的文字免受土壤中酸碱物质的侵害,此种做法也合情理。
“执笔五字法”即“擫”、“押”、“勾”、“格”、“抵”五个字来说明五个手指在执笔中的作用。擫,是指大拇指由内向外顶住笔杆,就像吹箫时按住后面的萧孔一样。押,是指食指由外向内帖住笔杆,和拇指相配合,基本固定住笔杆。勾,是指中指由外向内勾住笔杆,加强食指的力量。格,是指无名指爪肉处从右下向左上顶住笔杆。抵,是指小指紧贴无名指,以增加无名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