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台法帖》为南宋聂子述在绍定元年(1228)辑刻而成。郁孤台是江西赣县贺兰山名胜古迹,台建于唐广德至大历年间。宋宝庆三年(1227)聂子述知赣州府,重建此台,于次年汇刻了这部法帖,并以 郁孤台 命名。本帖原刻卷数无考,现唯存孤本残帙二卷,今藏上海图书馆。帖中所收大都为宋一流书家作品,有苏轼、蔡襄、李建中、黄庭坚、宋徽宗等,而以苏、黄为主,作品皆为传世稀见之作。《郁孤台法帖》为宋书、宋刻、宋拓,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及书法艺术价值。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书法界、金石界的广泛重视。现本社推出的《宋拓郁孤台法帖》精品选集合集出版,精选集由《苏轼行楷》《苏轼 蔡襄大字楷书》《黄庭坚草书》《赵佶草书千字文 黄庭坚草书》组成。由于该帖为海内外孤本,世人不易轻见,此次版本为彩色精美印刷合集出版,
八大山人的书画作品面目独特,格调超迈高逸,对后世影响较大。其皇室后裔传奇跌宕的人生经历,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思想情感的变化轨迹,书画则成为这一轨迹的外化。关注八大山人的学习者,往往将着眼点放在其风格成熟度较高的作品身上,这样的习惯容易局限于作品的表面化认识,而忽略其整个艺术人生兑变的启发意义。如同是“渔”或“鱼”的选择。 有鉴于此,本书编辑作品时,即注意展现八大山人书法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书体的变化和脉络。虽属小册,在手却可收全集之效。
《北魏汝南王修治古塔铭》由王宏昌编著。 汝南王修治古塔铭,是北魏石刻代表作之一,刻于北魏正光五年(524年),近代出土于河南洛阳邙山,现藏于洛阳古代艺术馆。此铭石高3lcm,宽47.5cm,厚5.5cm,凡27行,行17字。字迹不大,而结体紧凑,似倚实正,潇洒遒劲,拙中藏巧。
《凤墅帖》是南宋曾宏父据家藏宋人真迹编刻而成的书法汇帖,仅存部分宋拓残卷及清人残帖释文。该书以 类吾宋三百年间书法,自成一家,以传无穷 为目的,在宋代书法研究方面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由于该帖书家多为两宋时期政治、文化、学术方面的知名人物,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宋拓凤墅法帖》集中了宋代名人书迹,是一部断代汇帖。原书四十四卷, 全帙四十四卷,其中前帖、续帖各二十卷,附画帖、题咏各两卷。现本社推出的《宋拓凤墅法帖》精品选集合集出版,即《黄太史帖》《石湖诗帖》《东都相帖》《南渡明贤诗帖》。由于该帖为海内外孤本,世人不易轻见,此次版本为彩色精美印刷合集出版,极具收藏价值。
本书是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特藏,梁启超旧藏碑帖精选之一。该丛帖所选的都是梁启超所作的名碑名帖,且拓工精良,尽量取明拓或清干隆、嘉庆拓本;还有梁任公自己的跋文,取其文史背景。丛帖既有利于书法爱好者学习古代经典之用,又有利于嗜金石碑版文献者参稽辨证;更有利于对梁任公其人有研究兴趣的学者开拓视野,了解新史实。本帖为文殊般若经。 此碑北齐刻,在山东宁阳水牛山洞,隶书,额三行,行二字。阴题名,失拓。此拓为割裱本,计九开半,高三十四厘米,宽二十厘米。梁启超题签。仱“任公”、“饮冰室藏金石图书”、“梁启超”、“饮冰室藏”、“裴斋”、“庄氏”、“眉叔”、“新会梁氏”、“启超私印”等章。庄缙度、梁启超递藏,尾有庄氏、梁氏题跋五款。此为首行“无灭”二字,二行“境界”二字,三行“支”字,六行“
米芾(一○五一-一一○七),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称『米颠』。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师法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 《蜀素帖》写于哲宗元枯三年(一○八八),纵二十
《碑额志盖书法百品》以艺术价值为主要参照,收景君碑、华山庙碑、孔宙碑、西狭颂、三公山碑、张迁碑等汉晋以来较为典型的碑额和志盖100帧,每件作品均有作品简介、作品释文、作品赏析。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智永,山阴永欣寺僧,名法极,人称「水禅师」,陈、隋间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初从萧子云学书,后继承祖法,精勤书艺,曾有「退笔冢」和「铁门限」等书坛佳话流传于世。宋代文学家苏轼评其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书家米芾称其书「秀润圆劲,八面俱备」。相传智永曾书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束诸寺。
米芾(1051-1107),早年名黻,41岁后改署“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称“米南宫”。宋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徙居襄阳(今属湖北省),晚居今江苏镇江,建海岳庵。宣和时为书画学博士。后至礼部员外郎。好洁成癖,多蓄奇石,人称“米颠”。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砚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等,传世主要书迹有《多景楼诗》、《苕溪诗》、《蜀素帖》等。
《常岳等百余人造像记》在外观形制上采用了《始平公造像记》画界格的方式,应该说是以一种恭谨的态度来对行的,加之书刻的俱精,有纤毫毕现的感觉,所以在北魏造像中属于上乘之作。同时这是一件典型的隶楷交错的造像记,楷意大于隶意,在其用笔中我们已能清晰地感觉到唐楷法度森严的几丝气息,如有些字已接近颜真卿《多宝塔碑》中的用笔和结体特征。然而这一件北朝时期的造像记作品,正处在逐渐被雅化与整合的过渡期,所以尽管整体上欹侧感不强,但某些局部的处理依然体现出北朝书法一贯的自然天真的特点。临写此造像记,在笔上以露锋方笔为主,提按转折须交代清晰,结字上以方居多,要适当保留一些隶书的波磔点画以增强古趣。对某些结构的处理,既要考虑其视觉美感又不能过分追求离奇的怪异的造型,以免破坏整体气息效果。应该说,临
坚净居是启功先生的齐名,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也是名扬海内外的书法大师。他独树高标的书法成就,来自他的天分,更来自他的勤奋。先生对书法的勤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广泛的搜索历代法书资料,二是对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三是坚持不懈的临习前贤法书。称生对法书资料的搜求可谓不遗余力,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时期,或节衣缩食购置,或向友人求赐照片,或用书作交换。资料经手,研究随之。从文字的订正到词语的注释,从史实的考辨到典故的寻源,从书迹真伪的论证到书艺优劣的赏评,凡有疑难,无论大小,必竭力求正。其表述形式,有眉批、有旁注、有题跋、有文章。至于先生对前贤法书的临习,自童蒙至垂暮,凡八十余载从未间断。有些碑帖先后通临达数十遍。所临品类之众,数量之多,真可谓!我们这次编辑出版的《坚净居丛帖》
《中国历代碑帖集联:汉祀三公山碑集联》是《中国历代碑帖集联》的一种。 《汉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碑文起首为『□初四年』,清翁方纲考为东汉元初四年(公元一一七年)。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一七七四年)为元氏县令王治岐在元氏县城外访得'今立于河北省元氏县西北封龙山下。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六尺九寸五分,广二尺五寸。』书体在篆隶之间,碑文十行,行十七字至二十字不等。
本书是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特藏,梁启超旧藏碑帖精选之一。该丛帖所选的都是梁启超所作的名碑名帖,且拓工精良,尽量取明拓或清乾隆、嘉庆拓本;还有梁任公自己的跋文,取其文史背景。丛帖既有利于书法爱好者学习古代经典之用,又有利于嗜金石碑版文献者参稽辨证;更有利于对梁任公其人有研究兴趣的学者开拓视野,了解新史实。本帖为裴岑纪功碑。 《裴岑纪功碑》全称《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东汉隶书碑刻。 永和二年立于巴里坤。《金石萃编》载:碑高四尺二寸, 宽一尺八寸,文共六行, 满行十字。隶法简古雄劲,兼有篆意。为汉碑之一。 真本不难得, 翻刻有刘氏本、顾氏本、申氏本。清代翁方纲称:“真本凡遇‘口’字皆方中带圆,若口字竟作圆圈者,伪本也。”
《曹全碑》由赵国英主编
本书选取了宋徽宗抄录、创作的部分诗词文章名作汇集成册,并根据初学者的特点将单个字体进行放大,使字体结构清晰、点画分明,直观地展示出其间架结构、行笔方法等细节部分,能够为读者的临习提供很大的方便。此外,本书还附有简体字释文,为读者理解文意具有帮助作用,使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书法名家字体之美,更可以欣赏到古典诗词文章之美,有助于美学修养的提升。
邓石如(1743-1805),清代书法家、篆刻家。,安徽怀宁人。书法邓派创始人,擅长四体书,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隶书代表作有《黄鹤楼诗隶书轴》《霄汉楼诗书轴》《寄师荔扉诗隶书屏》《世虑全清书屏》《隶书崔子玉座右铭》《文心雕龙轴》《七言诗轴》《隶书西都赋屏》等,特别是临终前所书的《十幅隶书诗评屏》(或称“敖陶孙诗评”),更能体现出他隶书的成就。 浙江古籍出版社的《邓石如隶书最美的字》便节选了邓石如的隶书,能够让读者从中领略其墨宝的神韵。
《丰乐亭记》,北宋欧阳修撰文,苏轼书碑,刻于宋哲宗元祜六年(一0九一),原石宋时已毁,现存者为明嘉靖间重刻。楷书,共三石,前二石各八行,后一石五行,行二十二字。此碑与《醉翁亭记》的风格相近,均为擘窠大字,字体楷中稍见行意,字形丰肥扁阔,用墨浓重,有"笔圆而韵胜"的特点,风格老辣圆熟,已入化境,为苏轼晚年书法力作。 今以此碑宋拓本影印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摹参考。
散氏盘,西周厉王(公元前九世纪)时铸造。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十九行,共三百五十七字。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省凤翔。嘉庆十四年(一八〇九),仁宗五十大寿时,此盘被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一九二四年发现于养心殿库房。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铭文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并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其书法气象宏伟、浑朴雄强,是学习金文的极好范本。本次放大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乾嘉时精拓本。
碑帖二字含义极广,本篇所谓的碑帖仅指历代石刻文字,以及专为传学书法而摹刻的法帖。故凡甲骨、金文、砖瓦、玺印上的文字以及简、牍、帛、绢、纸缣上的手迹皆非本书范围。 本篇既名《碑帖鉴别常识》,当以介绍碑帖版本知识为主,文字考释一概从略。 本篇为一知识性的书籍,读者欲广泛深究,拙著另有《增补校碑随笔》、《六朝墓志检要》、《崇善楼笔记》、《帖学举要》等可供参考,本篇因篇幅所限未能列入。 为了帮助读者甄别影印墨迹字帖之优劣,篇末附有“影印本历代墨迹真伪表(明以前)”以供参考。为帮助读者了解碑帖知识,又附“百种碑刻简表”及“汉魏六朝墓志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