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台法帖》为南宋聂子述在绍定元年(1228)辑刻而成。郁孤台是江西赣县贺兰山名胜古迹,台建于唐广德至大历年间。宋宝庆三年(1227)聂子述知赣州府,重建此台,于次年汇刻了这部法帖,并以 郁孤台 命名。本帖原刻卷数无考,现唯存孤本残帙二卷,今藏上海图书馆。帖中所收大都为宋一流书家作品,有苏轼、蔡襄、李建中、黄庭坚、宋徽宗等,而以苏、黄为主,作品皆为传世稀见之作。《郁孤台法帖》为宋书、宋刻、宋拓,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及书法艺术价值。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书法界、金石界的广泛重视。现本社推出的《宋拓郁孤台法帖》精品选集合集出版,精选集由《苏轼行楷》《苏轼 蔡襄大字楷书》《黄庭坚草书》《赵佶草书千字文 黄庭坚草书》组成。由于该帖为海内外孤本,世人不易轻见,此次版本为彩色精美印刷合集出版,
《凤墅帖》是南宋曾宏父据家藏宋人真迹编刻而成的书法汇帖,仅存部分宋拓残卷及清人残帖释文。该书以 类吾宋三百年间书法,自成一家,以传无穷 为目的,在宋代书法研究方面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由于该帖书家多为两宋时期政治、文化、学术方面的知名人物,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宋拓凤墅法帖》集中了宋代名人书迹,是一部断代汇帖。原书四十四卷, 全帙四十四卷,其中前帖、续帖各二十卷,附画帖、题咏各两卷。现本社推出的《宋拓凤墅法帖》精品选集合集出版,即《黄太史帖》《石湖诗帖》《东都相帖》《南渡明贤诗帖》。由于该帖为海内外孤本,世人不易轻见,此次版本为彩色精美印刷合集出版,极具收藏价值。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
本书是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特藏,梁启超旧藏碑帖精选之一。该丛帖所选的都是梁启超所作的名碑名帖,且拓工精良,尽量取明拓或清乾隆、嘉庆拓本;还有梁任公自己的跋文,取其文史背景。丛帖既有利于书法爱好者学习古代经典之用,又有利于嗜金石碑版文献者参稽辨证;更有利于对梁任公其人有研究兴趣的学者开拓视野,了解新史实。本帖为祀三公山碑。 此碑刻于东汉元初四年(一一七),在河北元氏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下三公庙。清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王治岐访得。篆书,割裱本,十四开,高二十七厘米、宽十四厘米。费念慈题签。钤:“屺怀父”、“新
爨龙颜碑,高392厘米,宽147厘米。与《爨宝子碑》并称为“南北二爨”,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县。
爨龙颜碑,高392厘米,宽147厘米。与《爨宝子碑》并称为“南北二爨”,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县。
张迁碑通篇为方笔,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张迁碑》上承西周《盂鼎》书风,四周平满,严正朴茂,而且接近楷法,它的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方整而不板滞,是汉隶中的上品。 碑阳:2361*841 碑阴:1356*1086
此书为作者二十多年来碑帖鉴定实战的经验所得。主要内容包括: 章“碑帖鉴定总论”,第二章“碑帖拓本的形式与内容”,第三章“碑帖拓本的称谓”,第四章“碑帖鉴定的参照点”,前四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介绍了碑帖鉴定的方法和步骤;第五章“碑帖作伪手段与防范策略”,详细揭露各类碑帖造假和作伪手段;第六章为“碑帖名品的鉴定案例”,名碑依时代排列,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篇,名帖则依类型,分为丛帖与单贴;附录部分收录了碑帖拓片的 鉴定标准,以及本书所举鉴定案例细目、配图细目等。
◆介绍了楷书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生平情况、书法艺术及传世作品。 ◆从基本笔画、结构原理、结构搭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说明。 ◆展示赵孟頫作品供书法爱好者欣赏学习。
张猛龙碑,高280厘米,宽123厘米。碑现藏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张猛龙碑,高280厘米,宽123厘米。碑现藏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尺寸:2174*1969
《天发神谶碑》亦称《天玺纪功碑》《吴孙纪功碑》,俗称《三段碑》。传为皇象所书。三国吴天玺元年《二七六》七月立。原碑为幢形,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天禧寺。后碑石断为三截,故名穴三段碑》,也有说此碑乃三石垒成,非是断裂。清嘉庆十年(一八○五)三月毁于火。现存宋、明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碑书体是用隶书写成,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也是目前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