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珍稀印谱原典大系》由陈振濂先生主编,拟分三编出版,总量预计在150 200 种之间,基本涵盖国内外珍稀印谱。每编各分专辑渐次推出,每辑 10 12 种,采用通代混编的方式。每辑均含古铜印谱、明清名人印谱、近代学术印谱三大类,并穿插其他特色印谱。选取印谱时,注重原谱的文献价值。所选印谱均保留完整原貌,不任意删减,以存真貌。陈振濂先生为本丛书撰写总序以及各种印谱的《题解》。 《古玉印汇》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由西泠印社出版。黑框细格,上有墨拓古玉印印蜕,下注藏家、原载、钮式、释文等等,方介堪收集百家印谱中之玉印而摹印之,开了古玉印专门汇集的新风气。本书根据西泠印社藏本影印。
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迄今*全的流散海外金文汇编整理成果。全书共十卷,*卷包括中、英文序、收藏地点总目以及引用书目等;第二卷至第九卷,是这部书的主体,汇编了商周金文拓本和摹本1813件;第十卷是器名索引、收藏地点索引以及《汇编》与 美帝国主义劫惊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 (简称《集录》)的对照表等。 本书除详列所选青铜器的存藏情况、流转信息、著录情况之外,还提供了每件青铜器的清晰器物照片、铭文局部照片、与铭文原字等大的清晰拓片照片。其可贵之处在于,书中巴纳本人遍访西欧、北美、澳洲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总计数十处公私藏家,亲手墨拓所得达1300余件。全书收录的1800余件商周金文拓本和摹本种,其中 未为前人著录,而为本书特有者,达700余器,有为前人著录而著录之书已绝版难觅者
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绫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独特风格——苍老跌宕。
陈介祺为清代收藏家,藏品甚丰,名声远播。《陈介祺藏拓秦诏量铭文》稿为其收藏的秦代诏量的拓本,为我们保留了不可多得的秦代文字资料,不仅对于古文字工作者,对书法爱好者也有一定启迪。当代学者李志贤先生也对拓本做了剖析,使其价值更加光大。
《礼器碑》全称《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或称《修孔子庙器表》、《鲁相韩敕复颜氏繇发碑》、《汉韩明府孔子庙碑》、《韩敕碑》。碑高一百七十厘米、宽七十八点五厘米。无额,碑阳隶书十六行,其中正文十三行,每行三十六字。碑阳后三行及碑阴、碑两侧刻一百零四个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数额。碑阴三列,每列十七行;碑右侧四列,每列四行;碑左侧三列,每列四行。建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一五六年”。碑现存曲阜市汉魏碑刻陈列馆。碑文赞颂了鲁相韩敕豁免孔子母亲颜氏、孔子妻并官氏之族人差役,造立孔庙礼器,修饰孔庙的功绩。 此碑白宋至今著录较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而雄健,端严而俊逸,可谓方正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用笔灵活多变,结体严谨宽绰,一向被认为是汉碑
书法是中华民族古老而辉煌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名家名作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书法文化的宝库,且代代承启,递嬗演进,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品种,表现出浓郁的东方神韵。
从西晋始,因標碑令缘故,碑刻之功能开始为墓志铭所取代,因此,东晋墓志风气远胜于同期碑刻。受汉以来传统葬俗的影响,东晋时期的墓志绝大多数使用旧体和正体,以示庄重。诚如此,因东晋墓志受到当时书体由隶至楷大变革的影响,纯粹的隶书实已鲜见,而多表现出隶楷二体的交叉。由于很难用二书体交叉的比例来量化分析某一墓志的成份,所以我们将其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隶书为体”,是指其主体属性仍是隶书,而“以楷法为用”是说其中或少量笔法已经楷化,或部分结构已经楷化,或章法已变为楷书的章法。二者合起来判断,隶重于楷,故称为“隶楷”反之,则为“楷隶”。 从东亚墓志中可以看到,汉以来的刻工程式还相当顽固,常常写手已出现楷化的的用笔,而刻手依旧沿用隶书时代的刀法。这一方面反遇出东晋时刊刻楷书的刀法尚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