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书圣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 十七 二字而得名。此帖是小草书体的代表作,章法具有典型意义,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 烟霞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十七帖》原迹早已只字无存,仅有刻本及几件唐人临摹本单帖留存于世,其中以姜宸英本*为知名,被誉为 天下甲冠 。本书选用的版本是藏于日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宋拓本,人称上野本,原为清康熙年间姜宸英所藏。这件佳拓影响深远,*不足之处是缺少九行,并略残字,本书谨用藏
《宣示表》是三国时期著名书家锤繇的代表作,几十八行,今所传世者或谓王羲之临本。梁武帝萧衍尝评锤繇书法 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古今书人优劣评》)。此书笔法厚重,结体宽博,意态古朴,纵横使转,备尽法度,洵为正书之祖。 《乐毅论》为东晋王羲之小楷代表作品。此文为三国魏夏侯玄(泰初)所撰,论述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率军征战和荣辱际遇之一生。据传王羲之书写这篇小楷是付与其子王献之的。释智永将此作推为王羲之正书之首。褚遂良《右军书目》亦称此作为王氏正书*。现所传世者均属摹刻本。著名的有南宋《越州石氏帖》本、《宝晋斋法帖》本、明《停云馆帖》本、清《快雪堂帖》奉等,其中以《越州石氏帖》本为*。它写得雍容大方,笔势精妙,行笔自然,充分表现了楷书严谨的法度和优雅的神采。
山东北朝佛教石经分布于泰山、铁山、岗山等二十一座山上,字大如斗,被康有为誉为北朝书法的三大宝库(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刻石,一曰摩崖刻经)之一。在书法史上享有极高声誉。三十年来,山东省石刻博物馆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遗憾的是书法临习单行本则一直未曾印行。应广大书法界人士的强烈要求,我社推出《中国石刻书法精粹》四种,以推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走向新区域、新高度。
山东北朝碑刻作品分布于山东莱州云峰山等二十一座山上,被康有为誉为北朝书法的三大宝库(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石刻,一曰摩崖刻经)之一。三十年来,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对这些摩崖石刻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在2019年,山东美术出版社与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合作推出了《中国石刻书法精粹》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应广大书法界人士的强烈要求,我社将在近期再推出《中国石刻书法精粹》的四种大字临习本。以《文殊般若波罗蜜经碑》《陈思王庙碑》《郑文公下碑》和《论经书诗》这四件经典的石刻作品为出版内容。《文殊般若波罗蜜经碑》坐落于水牛山上,镌刻于南北朝时期,书体结体茂密,隶楷兼蓄,方圆并用,给人以风润厚美之感。《陈思王庙碑》立于山东东阿鱼山祠内,陈思王,即曹操第四子曹植。此碑
颜真卿(公元七○九~七八五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西安)人。玄宗开元进士,曾为平原太守,后封鲁郡公,因有「颜平原」、「颜鲁公」之称。他精于书法,师承褚遂良、张旭而自成一代宗师。「祭侄文稿」是其年届五十,为堂兄之子季明在「安史之乱」中不屈牺牲而写的祭文。书家将悲愤之情倾注于笔端,奋笔挥洒,写就这篇行书杰作,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这卷墨迹为纸本,纵二十八点三厘米,横七十五点五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