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一道,原来只是重在文字形体,以满足文化思想交流为其主旨,职责,尔后艺术价值逐渐显示了它的作用,于是一门以汉字的书写为艺术形式及理论的书法“学科”,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了起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书法”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离开了文化的支柱,他将只剩下一具毫无生机的躯体。书法只有在充满了勃勃生机,切实而壮丽的文化蕴涵条件下,它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历史上闪烁出它的艺术光辉。因此,如果把书法这一学科只理解到单纯的艺术内涵层次,恐怕不能胜任文化教育的高度,成为一门“学科”的资格,便会大大的降低。为此,本套教程特别单独设置了“书法文化”这门课程,以示对书法文化内涵的足够重视,以便使这一学科取得它可能达到的成绩。
中国的篆刻艺术是以中国独有的汉字为创作对象、以极为抽象的线条为表现手法,其艺术的独特性、丰富性和深邃性,除了体现视觉艺术的一般质感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凸现篆刻家对于篆刻的理解、篆法源流以及刀法运用的综合能力的体现。篆刻是令人心驰神往的,一方没有生命的印材,一经象高一清先生这样高明的印人落刀后,便赋予了生机无限的艺术魅力。印人所注入的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可以引发欣赏者的共鸣与丰富的遐想……从而形成了“篆外之象”,可谓石不能最可人。正如丰子恺先生所云:“在不满方寸的小空间,布置、经营、用自己的匠心造成一个最理想的完美无缺的具足的小世界,这是西洋人梦想不到的幽环境”。其次高一清先生十分重视对传统的学习与继承,但他也非常重视继承传统之后的发展传统。他继承传统是择优而取,发展传
《先秦玺印/中国篆刻艺术精赏》编著程建辉。《先秦玺印/中国篆刻艺术精赏》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先秦古玺处于古代玺印萌发生长之初,尚未形成稳定制度,用途多样,形制活泼、品种丰富。先秦古玺产生的时间跨度长,使用地域宽广,是商、周、乃至春秋战国历史的印证,是先民的遗赠,是古典篆刻中尚未被充分开发的艺术形式。先秦古玺整体形象的形成,有着复杂多变的原因。先秦时代的政治、文化、风俗、民情等无不影响着古玺的形式变化。重要的动力来自文字体系的演变。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风情有着不同的审美风尚,这些差异在印章中得到细微的体现。随着印章的使用相对普及,其文字也趋于简化。不同地域的玺印制作者受到当地书风的影响。展现出印章的区域特色。而各种印章外形的变化,又影响着文字的书写与布置,从而衍生出先秦古玺整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陶庵梦忆》)。我相信,光顾《印石例话》的都是和我有同样癖好的人,都是我的朋友。我现在编这样一本小册子,就好像把大家请到家里来,把印石陈列出来,我先讲讲每一方印石的特点和优劣,接下来就要请大家指教了。
《500字通篆--识记小篆的捷径》一书汇集了林子序先生二十余年的研究精华。他找出小篆字形的规律,精挑出500字进行字形和字义上的分类,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本书就是“宗”的表述,通过把一般规律以及特别的情况罗列出来,教给读者识记小篆的方法,并帮助篆刻书法学习者迅速掌握篆字要领。内容包括:与人体有关的部首及关联字;与衣食住行有关的部首及关联字;与征战、祭祀、农事、器具有关的部首及关联字等等,还列出了容易混淆以及形体特殊的篆字。内容详实,是一本学习篆刻、书法的良书。
华敏弟少颖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从家父习医,勤求好学,凡六载学成而执业安徽青阳中医院等院所,救死扶伤,深受当地病家信赖,三十余年救人无算,盖轩岐赤诚之心怀耳。医学之余,华敏笃嗜翰墨艺事。其先,篆刻问道于昊朴先生,昊印浙派宿耆,整饰典雅,海内外所尊重。华敏由此入室登堂,不啻治印之方向指南也;其书法则从胡问遂先生游,精勤不倦,获用笔真谛,于魏晋唐宋多有悟会。
树恒由河南移居深圳十数年,沉浮于商海之中,然心与艺术息息相通,于金石翰墨锲而不舍,不断以新作问道于我。在篆刻界,他是一位不事张扬,但不断取得新成绩、不断有新突破的青年篆刻家,渐渐在业内崭露头角。作为创富热士的深圳,搞艺术是不讨好的事,想做出成绩,需要超乎常人的热情与执著,需要坚持不懈,而树恒之长,正在于一个“恒”字。树恒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已有二十余年了,他在秦汉古印的基础上,汲取清代诸流派及近现代诸家之长、贯通融合,渐成自家于平实中求变化、在清雅中见古风的特点。就整体来看,其风格受益于赵之谦、黄士陵为多。他用刀于爽健明快中见温润,于厚重之中见骨气,能脱古印烂铜面貌,求作品中的刀情石趣。他篆刻中的用一性,而不拘泥于文字学意义上的纯粹性,一切以篆刻美为指向。他篆刻中的章法,在汉人
诗心造印不是只刻诗句,而是以文学构思指导篆刻创作构思。诗语言精练,篆刻印语浓缩,二者至为切近。但诗心造印不排斥刻诗句,而是以篆刻的手段来表达诗意,不作诗句文字的翻版。诗心造印首先重视汉字的意美,因为意美以感心;然后重视形美,因为形美以感目。故诗心造印的创作思维是:从文字内容到形式,又从形式回到文字内容,尽量使二者结合。诗心造印主张:使篆刻艺术向文学发展。篆刻似一篇小文,一首诗歌,一幅书法,一幅图画,一个图案……但又都不是,而始终是文字艺术。它努力避免篆刻走向工艺。刘勰说“文心雕龙”,篆刻不应是“雕虫”。诗心造印追求篆刻创作题材扩大,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又从社会、生活回到“方寸之间"。它要更多的读者了解篆刻、喜爱篆刻,从而发展篆刻。诗心造印提倡篆刻创作发挥想象力,追求艺术意境,
刘永根编著刘江主编的《陈鸿寿(精)》是中国篆刻聚珍系印谱丛书之一,内容精选秦汉玺印和历代名家篆刻及历代书画名迹、典籍上的很好印迹,本书反映中国玺印篆刻精华,主要满足篆刻艺术爱好者,创作者观赏临习及篆刻教学需要。
本卷为有明一朝除文彭、何震、苏宣等辑有专卷者之外得名家合集,辑入甘旸,叶原、程檏、程大宪、朱简、梁袠、梁年、韩约素、金光先、程远吴迥、苏肇、何通、文及先、邵潜、吴晋、吴良止、魏植、吴忠、李流芳、徐东彦、胡正言、陆惠、赵宧光、归昌世、陈万言登二十余家所篆印三百余钮。为了更好地梳理印学发展历史,发掘篆刻艺术文化,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篆刻艺术,丛书还编撰有前言、释文、集评文献等三部分内容。前言概述该专题,以朴实精要的文字来概述关于此专题的代表性观点。集评文献则包括历代印论及相关史料中关于该专题之论述、考证、作者小传等。所有文字采用标准繁体字。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