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篆刻的人文意蕴》是一部评述中国古典篆刻艺术的专著。该书以史为经,以人物、篆刻事件和篆刻作品的审美为纬,编织着中国篆刻史上每一个重要的节点。在叙述中,其以史载人,以人说印,以印论艺,将重点放在篆刻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曲折的人生经历,对每一个于篆刻艺术作出贡献的印人和事件为切入点,纵鉴正史野史,列举悬疑,陈述观点,探幽发微,择善而从,力求全面而准确地还原出历史的风貌,并以全景式的方式展现出博大精深、绚烂多姿的中国古典篆刻艺术。
《先秦玺印/中国篆刻艺术精赏》编著程建辉。《先秦玺印/中国篆刻艺术精赏》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先秦古玺处于古代玺印萌发生长之初,尚未形成稳定制度,用途多样,形制活泼、品种丰富。先秦古玺产生的时间跨度长,使用地域宽广,是商、周、乃至春秋战国历史的印证,是先民的遗,是古典篆刻中尚未被充分开发的艺术形式。先秦古玺整体形象的形成,有着复杂多变的原因。先秦时代的政治、文化、风俗、民情等无不影响着古玺的形式变化。重要的动力来自文字体系的演变。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风情有着不同的审美风尚,这些差异在印章中得到细微的体现。随着印章的使用相对普及,其文字也趋于简化。不同地域的玺印制作者受到当地书风的影响。展现出印章的区域特色。而各种印章外形的变化,又影响着文字的书写与布置,从而衍生出先秦古玺整体
中国玺印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称著艺林。作为一种具有交接、凭信的手段和功能的实用工具,它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产物,是人们作为昭明信用的凭证。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意在通过对作品文化背景的阐述,为古玺篆刻艺术的爱好者提供基本的解读方法,使读者对篆刻艺术的技法有所了解,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提示,并希望能由此增进对传统艺术的兴趣。相信本书能成为读者切实有用的篆刻学习工具书。
本书是正濂先生以文字的形式点评不同印稿的专集,从作品内容到文字、线条、章法、风格等,他都有具体的分析与评说,虽说这也算是篆刻专业的文字,但篇篇读来,未感丝毫的枯燥.因为他每方印都说得具体,说得到位,金针度人,不玩虚的,也不说“正确的废话”,所以读后往往能让人有所得,有所思。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经典哲学著作。《道德经印谱》一书的作者张继田从事篆刻30载,悉心钻研秦汉印法,并形成自家风貌。本书为作者用篆刻形式完成的《道德经》全文,或一二字一印,或六七字一印,风格与古老的哲学经典相映成韵,图文互为表里,别具一格。
我国古代的玺印,历史悠久;后来由实用的社会功能,发展为欣赏的篆刻艺术,渊源流长。本书以时代为主,以篆刻事件与人物为辅,史论结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从秦到近代(民国初期)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篆刻的不同特点及其演进与流变。中国篆刻历史修久,内涵丰富。一部中国篆刻史,其实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印章史、主要包括印章的用途、名称、文字、材料、形式以及制度的演变;二是篆刻艺术史,主要指印章的艺术化过程,包括制印过程中篆法、章法、刀法的发展变化,也包括印章艺术内容的不断扩展华升华;三是印学史,主要包括历代对印章、印制、篆刻艺术进行理论探索和历程和理论研究的成就。这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更多的是交叉、重叠,相互影响,从而推动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
本书为篆刻类工具书,书中的篆刻从历代精选出有代表性的印,严格按照拼音目录中的先后顺序进行整理,尽量搜集全面。书中有笔画目录和拼音目录。
《篆刻形式美学的展开大学篆秘艺术形式与技巧的专业训练系统》,是近10多年来作者在篆刻教育学方面积累而成的一份系列成果。其中第二章“篆刻美学原理”,曾作为单篇论文发表于1987年第2期《文艺研究》,被认为是篆刻美学方面的开拓之作。而章“关于篆刻艺术观念的清理”,也曾作为单篇论文连载于1994-1995年《中国篆刻》创刊号与期,在一份高规格的篆刻专业学术刊物上被作为“抬头文章”刊用。此外,第八章“篆刻思维的开拓与‘问题意识’:篆刻学学科建设”,是1997年7月28日作者在天津主持全国首届“篆刻学”暨篆刻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学术总结的整理稿。可以说,这部书除了集中了作者在大学二十年执教时所使用的篆刻高等教学的训练方法之外,还在客观上记录了这二十年间作者在篆刻理论研究方面的许多足迹。除了一些篆刻史研究、篆刻家研究
本书为现代书画家溥儒书画用印汇编,共收印面260余方。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部分完全收录上海图书馆所藏《寒玉堂印谱》四册;第二部分为辑录者就《安持精舍印冣》《张大千溥心畬书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以及《平复帖》《照夜白》等资料收录了上图所藏本外部分溥氏书画用印。
收在本册中的作品,包含了极少几件20岁前后画的少作。时隔30年,当年的意气风发,现在是荡然无存了。在刚刚开始学画之初,师从过潘群诺、申石伽、应野平诸先生。记得申师石伽还借给我一堂郑午昌民作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堂条习,对山水画的次深刻印象与粗浅理解,就是从那时留下的。石伽师还擅词赋,又与王福庵、韩登安等十分熟稔,从他那里,又能充分感受不定期作为一个清雅的文人士大夫诗、画、印一体化的综合氛围。潘师君诺的花卉草虫独步天下,但生平遭际坎坷,不遇于时,且膝下并无子嗣,我几科是每年的年夜饭在他家吃,陪他守岁,看他作画。当然在几年时间里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笔墨功底,特别是在草虫方面,得到了悉心指点,可谓是传播师之绝色。
肖形印是与文字印有别的图形印章,在印面上一般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动物、人物等图形,古今并存。“古汉字肖形印”就是将汉字这一象形性的表意文字以篆刻肖形印的形式展现出来。本书是在
本书内容主要:印章在唐宋以前的主要功能是昭信和凭证,更大程度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其实用性远远大干审美的需要。唐宋时期,文人参与印章的审美追求,印章由单纯的凭信实物向作为审美的艺术作品转换。由于石材的发现与应用,元代文人开始全面介入印章的创作过程。从吾丘衍篆写印稿,赵孟頫亲自刻篆,到王冕的以花药石刻印至元代末,文人篆刻成了主角。至明代,篆刻艺术经过宋元问的由工匠到文人刻篆的发展一个时期,不论是篆刻艺术的实践还是印学理论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此时形成了五大篆刻流派:文彭开创的“三桥派”,其印风纯正雅致,远规秦汉;何震初追文彭,以冲刀法效法汉铸印,以气势沉雄而猛利自创了“雪渔派”;后起的苏宣兼师法文、何,远规汉晋,独树一帜为“泗水派”;与苏宣同期的汪关寓居江苏娄东,开了印风典雅雍正
本书编著陈永静。黄士陵字牧甫,作穆父,穆甫,晚年别署黟山人、黟山病叟、倦叟、倦游窠主。黄士陵在古文字学及碑刻、玺印学方面的修养在晚清印人中十分超群。其对邓石如、吴让之尤为心折,常常心摹手追。黄士陵在广雅书局以校书为契机,接触到了大量三代秦汉吉金文字,开始了他探索印外求印的道路。由取法皖浙转而师宗秦汉,无论在构成形式、入印文字和刀法表现上均表现出探索的多样性,取意战国官私玺和秦汉自文,显现出气定神闲的雅正风貌,借鉴了许多权量、泉币、镜铭、砖文、石刻等文字素材,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意趣。在平直中寓巧思,在光洁完整中求古穆端庄,将其篆刻停匀静谧的安闲气氛与古玺印大开大合、生动活泼的章法融为一体。黄士陵成功之处是将吉金文字与三代秦汉融合在一起,将一些文字部首符号化,赋于线条形式、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