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二十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 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本书囊括了富丽多彩的石窟壁画,其中含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
本书编著陈永静。黄士陵字牧甫,作穆父,穆甫,晚年别署黟山人、黟山病叟、倦叟、倦游窠主。黄士陵在古文字学及碑刻、玺印学方面的修养在晚清印人中十分超群。其对邓石如、吴让之尤为心折,常常心摹手追。黄士陵在广雅书局以校书为契机,接触到了大量三代秦汉吉金文字,开始了他探索印外求印的道路。由取法皖浙转而师宗秦汉,无论在构成形式、入印文字和刀法表现上均表现出探索的多样性,取意战国官私玺和秦汉自文,显现出气定神闲的雅正风貌,借鉴了许多权量、泉币、镜铭、砖文、石刻等文字素材,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意趣。在平直中寓巧思,在光洁完整中求古穆端庄,将其篆刻停匀静谧的安闲气氛与古玺印大开大合、生动活泼的章法融为一体。黄士陵成功之处是将吉金文字与三代秦汉融合在一起,将一些文字部首符号化,赋于线条形式、质感
《鹤庐老人遗印》共分为六卷,包括:丁仁;先辈遗印;王禔;近代其他人;佚名等,主要内容包括:朱复戡、朱崇、吴隐、吴凤阶、吴诰、汪行恭、张国桢等。
篆刻为吾国特有艺术之一,并受重于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近百年来复波及欧美艺坛,虽似小道而学极深邃,有囿于前人藩篱、沉醉匠艺终生不得其门而入者。能师古破古,兼通美学、绘画、文字、史学、文学,于小小天地中抒情寄意、诗境、供人开掘、布白刀味、洒脱不凡、雄视千古者,古今亦寥寥焉。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52公里处的黄河北岸的小积石山中。半个多世纪以来,炳灵寺石窟深受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外学者先后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等角度对炳灵寺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炳灵寺分为上寺、下寺、洞沟三部分。现有212窟龛、雕像694、壁画龙点睛1500平方米,*大特征是以石雕为主,中国占重要地位。寺*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其中石窟彩塑与壁画,是的古代艺术。炳灵寺石窟在承袭前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佛教艺术,以崭新的姿态、简洁的手法,创造了生动的雕塑形象和绘画艺术。 炳灵寺石窟不仅以石刻雕像作品见长,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同样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齐名。炳灵寺壁画真实地反映了十六国时代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以及装饰艺
明清文人篆刻的兴盛,推动了印章实用化向篆刻艺术化的衍进,以古诗词名句或自撰词句作为镌刻内容,是文人篆刻的显著特点之一,本书为作者根据东方子诗歌的内容采用“一诗一印”的形式,用50首诗,篆刻50方印,并且每一方篆刻配上边款墨拓、印石及局部放大图,读诗赏印,丰富了阅读的乐趣。此集的编排和装帧设计较有特色,封面以绑带的方式固定封面封底及整书,内页书脊以轻胶方式固定,可自由撕下把玩收藏,清雅别致, 匠心。
徐正濂先生当代篆刻家、书法家。其印章风格建立在独特而张力十足的篆字造型,和简明率直的刀法之上,强烈独特的图式让人过目不忘,自成一格。近几年又于篆书用力尤勤,于甲骨、金文以及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广泛涉猎,独标新致,其书法与篆刻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今将其最近的篆书作品与一些篆刻作品结集出,以飨广大书法篆刻爱好者。
......
《王大炘印谱》收录了近代篆刻家王大炘先生的各类印谱上百个,舫印都由印文边款构成。《王大炘印谱》可收印谱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印面布局合理,刀法精湛,充分显示出王大炘先生具有的高超的金石造诣。可供广大篆刻爱好者研习、摹刻。
我国古代的玺印,历史悠久;后来由实用的社会功能,发展为欣赏的篆刻艺术,渊源流长。本书以时代为主,以篆刻事件与人物为辅,史论结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从秦到近代(民国初期)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篆刻的不同特点及其演进与流变。 中国篆刻历史修久,内涵丰富。一部中国篆刻史,其实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印章史、主要包括印章的用途、名称、文字、材料、形式以及制度的演变;二是篆刻艺术史,主要指印章的艺术化过程,包括制印过程中篆法、章法、刀法的发展变化,也包括印章艺术内容的不断扩展华升华;三是印学史,主要包括历代对印章、印制、篆刻艺术进行理论探索和历程和理论研究的成就。这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更多的是交叉、重叠,相互影响,从而推动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
邓散木先生生平留下大量诗词、书印、字帖及著作,为普及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作出了贡献。《百转千回(邓散木书印精品集)》由李进增、陈永耘主编,本次展览从黑龙江省博物馆藏邓散木先生的二干多件作品中遴选了百余件精品,门类齐全,涉及书法、绘画、篆刻及相关专著、手稿,虽不能尽览先生的艺术风貌,却可由此一窥先生醉心一世的笔墨世界。
......
《篆刻知识与技法》在注重知识性、资料性、趣味性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创作方法的分析与介绍。行文流畅易懂,且引譬设喻,新鲜贴切,使初学者得以心领神会。作者对章法有独到之见解,提出章法有满实型和虚实型之分,介绍了如何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此类章法特点的基本知识。作者以八卦构图来解说印章章法的一般规律,使初学者能较快地掌握印文的布局与设计。这里尤需提及的是,《篆刻知识与技法》选用了千余件书法篆刻资料,包括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代表性作品,其数量之多、图文并茂是它书所不及的。拥有此书,尽可饱览中国三千年玺印源流的风格迭变,足为摹临借鉴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