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字印汇(修订本)》是一部系统汇集篆字的工具书。取材于《说文大字典》《古玺汇编》等两百余种图书,其中涉及手钤本,散页,新出土玺印、封泥、瓦当,等等,尚未发表者也占一定比例。书中印字单字以《说文》书体为头,收古玺、甲、金,秦汉印、封泥、瓦当,以及明清、现代名家印字。印章精选计两万余枚,以原大为主,按时代顺序而先后。每一印附有释文,释文之下注明作者编号。本次修订增补了三百六十三字,陶文和砖文为主。原书查字表按笔画数排列,偶有笔画数不对或缺字漏字问题。因此,为方便查阅,本次修订还增加新检字表作为补充。
《中国珍稀印谱原典大系》由陈振濂先生主编,拟分三编出版,总量预计在150 200 种之间,基本涵盖国内外珍稀印谱。每编各分专辑渐次推出,每辑 10 12 种,采用通代混编的方式。每辑均含古铜印谱、明清名人印谱、近代学术印谱三大类,并穿插其它特色印谱。选取印谱时,注重原谱的文献价值。所选印谱均保留完整原貌,不任意删减,以存真貌。陈振濂先生为本丛书撰写总序以及各种印谱的《题解》。 《续古印式》成书缘起,据黄锡蕃自述,是因为先有元代吾丘衍《古印式》,久不传,于是发愿以己藏 续 之。两面钤印,下附释文、钮制,旁附考释。本书根据西泠印社藏本影印。一函一册,一个定价,不分册销售。
《中国珍稀印谱原典大系》由陈振濂先生主编,拟分三编出版,总量预计在150 200 种之间,基本涵盖国内外珍稀印谱。每编各分专辑渐次推出,每辑 10 12 种,采用通代混编的方式。每辑均含古铜印谱、明清名人印谱、近代学术印谱三大类,并穿插其它特色印谱。选取印谱时,注重原谱的文献价值。所选印谱均保留完整原貌,不任意删减,以存真貌。陈振濂先生为本丛书撰写总序以及各种印谱的《题解》。 《考古正文印薮》是张学礼、刘汝立、吴良止、徐延年四人合成的摹古印谱,摹刻极精。摹刻的目的是在考古而正文。全书共收印1400余方,附有释文。本书根据西泠印社藏本影印。一函五册,一个定价,不分册销售。
《罗福颐集·古玺印考略》内容简介:古玺印为古器之一,清代学者于青铜器铭文历代石刻著作繁多而于玺印则但辑谱录未遑深改,其实古玺印成实始于明,当时为秦汉印,至清光绪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潍县陈氏,以所藏古玺印合同时各家所有。
竹刻是在我国悠久深厚的竹文化与竹工艺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明代中后期文房雅玩鉴藏之风的兴起而成熟的特种雕刻艺术,是文人艺术与民间雕刻工艺相互交融的结晶。从明代直到20世纪中叶的竹刻艺术史,可以概括为潮流:以嘉定竹刻为代表的“深刻”、滥觞于金陵濮澄的“浅刻”以及别具风韵的“留青阳文”。这潮流,既是雕刻样式上的分野,也具风格上的差异,并且相与激发、互为影响,共同构建出绚烂多姿的竹刻艺术世界。同时,文人阶层广泛、持续而深入的参与,极大地提高了竹刻的美学品格和文化含量,丰富着它的题材和表现方式,使其以非凡的成就与高雅的格调迥然特立于雕刻艺术之林。 上海与竹刻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始于明代后期的嘉定派,是历史上递衍时间最长、规模的雕刻艺术流派,对同时期各类雕刻工艺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列入国家
《朱复戡艺术馆馆藏作品选:朱复戡书法篆刻》内容包括有篆书《晋宋二爨合璧》题端、行书跋爨君碑、楷书上海四明公所南厂建置记拓片、楷书上海四明公所北廒建置记拓片、草书致戴季陶信札、酶《秦二世韶版》并行书跋扇面、草害致无逸潋士信札、行害致鄞郭郎信札、草书缩写《戟圆策 齑策四》等。
一、《历代印风系列》,(以下称《系列》)计21卷,分卷为三个类别:1先秦至清初用断代的方式划卷,卷该类计有《先秦印风》、《秦代印风》、《汉晋南北朝印风》(上)、(中)、(下)、《隋唐宋印风(附辽夏金)》、《元代印风》、《明代印风》、《清初印风》等9卷。2清代至近当代以印章流派分卷,该类计有《清代徽宗印风》(上)、(下)、《清代浙派印风》(上)、(下)、《赵之谦印风(附胡钁)》、《吴昌硕流派印风》、《黄牧甫流派印风》、《赵叔孺、王福庵流派印风》、《齐白石、丁二仲、经亨颐、简经纶、来楚生印风》等9卷。3以印章的特殊类别分卷,该类计有《历代印匋封泥印风》、《历代图形印吉语印印风》、《明清瓷器押印印风》等3卷。 二、《系列》撰有总序,以明白书之编撰宗旨;有专论,以研究各卷所涉印章的学术、艺
韩天衡,一九四○年生于上海,祖籍汀苏苏州。一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作品曾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等。2010年南专业媒体评为:二○○九年度中国书法十大人物:,并南《书谱》社35周年海内外五百七十一家专业机构署名问卷公布为:尊敬的篆刻家:及:三十五年来的篆刻家:(书法为启功先生)。一○一一年由首届《书法》杂志论坛评选为当代三十家范本书法家之一。曾先后在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印系列展览。作品被大英博物馆等外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以系统的架构、翔实的史料,辨析入里地阐述了篆刻艺术的复兴时代——明清以降的流派时代及其艺术精神,堪称是作者韩天衡、张炜羽数十年学术思想的结晶。 《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主要有以下四点特色: 一、以“推陈出新”的史学观念,建构五百来篆刻流派发展史的框架。 二、以篆刻发展和流派孳变视角遴选篆刻艺术家。 三、体例严谨,脉络梳理清晰,编排主次分明。 四、引入新见资料,体现研究成果。
《大唐西市文化丛书:张哲印存》中张哲有了明显的审智选择。他的“据于德”简洁、直接,如人依树;“能除一切苦”则以鸟虫书入,婉婉道来,有谆谆教诲意;而“钓而不纲”则以平整的布局露了庄严的消息。书稿中的另外一些作品,比如“和为贵”、“过则勿惮改”、“上善若水”等,俱皆在刀法、布局、文意等方面凸显篆刻的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