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收录了书坛泰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神龙本《兰亭帖》。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已是举世公认,他的诗文水平也颇为了得,本篇就是一篇写景优美,简约隽永的赋文佳作,表达了一个艺术家面对人生离别产生的惆怅之情。《兰亭帖》真迹虽尚未现世,我们选择公认最忠于王羲之的真迹的摹本神龙本以飨读者。
本书是关于上海职业教育的蓝皮书,集合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从第三方的立场和视角来记录、透视、研究上海职业教育问题。全书以总报告为纲,专题点睛,案例佐证,呈现上海职业教育年度发展全貌。全书共分为上海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报告、上海职业教育专题研究、上海职业教育实践案例和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事业报告四个部分。
《多宝塔碑(二)》为“彩色放大本中国碑帖”系列之一,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此碑于唐代天宝十一年为千福寺和尚费全立,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史华刻石。碑高二百六十三厘米,宽一百四十厘米,碑文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颜真卿四十四岁书写此碑,其时书家正值壮年。此碑书法整密匀稳,秀媚多姿,是学颜体字的重要范本之一。《多宝塔碑(二)》据宋拓本放大印刷出版。此宋拓本曾经清代名人王虚舟题额,由清代学者钱大昕、姚鼐等人题跋,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行书集楷书的平易性和草书的流美性于一体,一直是书坛的宠儿,备受书家和大众的喜爱。《行书掇英》丛书精选历代书法大家王羲之、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王铎等的行书代表作,精编精印,是书法爱好者欣赏和临摹的上佳范本。
名家名字集宋词,繁简对照读诗文。集字书法详解析,诗书画合璧一家。书法习字练行书,先学形似后神似。书法入门渐提高,集字唐诗入佳境。 赵孟頫(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自号松雪道人。书画诗文,篆隶正草,无所不精。书法主张恢复二王法规,清丽圆润,对后世影响很大。编者于魁荣对每幅对联中的选字反复斟酌比较,做到既忠于原著,所有点划仍出自原帖,无一笔代写,又不生搬硬套,适当地运用电脑技术进行协调,终成《集赵孟頫行书宋词(2)》。
《天下墨宝·陆柬之:文赋》文约意丰、博大精深,妙笔生辉,可供书写爱好者阅读。
《天下墨宝:晋唐五代墨迹选(晋·唐·五代行草书)》收《平复帖》、《伯远帖》、《中郎帖》、《出师颂》、《卜商帖》、《张翰帖》、《梦奠帖》、《上阳台帖》、《汝南公主墓志铭》、《苦笋帖》、《论书帖》、《神仙起居法》、《夏热帖》《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十五件墨迹。 《平复帖》纵二十三点七厘米、横二十点六厘米,为西晋文学家陆机书,是我国最早的名家墨迹。《伯远帖》纵二十五点一厘米,横十七点二厘米,为王羲之侄子王殉书,是东晋时代的稀世珍品,被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中郎帖》纵二十三点三厘米,横二十五点七厘米,为东晋政治家、书法家谢安书。《出师颂》纵二十一点二厘米,横二十七点八厘米,为隋人书写的一件章草墨迹。《上阳台帖》纵二十八点五厘米,横三十八点一厘米,传为诗仙李白书,『此
《中国历代碑帖选字临本( 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二)》内容简介:唐贞观五年(公元六三一年),唐太宗命令修复隋文帝之仁寿宫,改名九成宫。次年,唐太宗避暑来到九成宫,在游览宫中台观时,偶然发现有一清泉。唐太宗欣喜万分,便令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而立一石碑。这便是《中国历代碑帖选字临本( 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二)》碑的来历。此碑唐贞观六年镌立于麟游(今属陕西),碑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缠绕。主要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笔法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其字形偏修长,刚劲婉润,行笔于险劲之中寻求稳定,兼有隶意。尤其在划末重收,笔至划尾便稳稳提起。整体碑文高华浑朴,丰厚挺拔,既有晋人风韵,又开唐人新风,法度森严,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世模范,是千
《经典碑帖毛边纸描红系列:王羲之 (下)》内容简介: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碑帖,按基本笔画,笔画组合,偏旁部首,结构四个基本学习层次编排,并附有简单的笔法解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书法初学者上佳的入门字帖。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内容简介:颜真卿,唐代书法家(709~785),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是颜真卿楷书的代表作。该碑立于唐大历六年(771),时年六十三岁作,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用笔时出『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麻姑仙坛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典范之作,是学习颜体楷书的范本之一。
《天下墨宝?米芾墨迹选2:宋代行草书》共收米芾所书十二件墨迹。米芾(一零五一~一零七年),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定居润州(现江苏镇江),初名黻,后改作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世称米襄阳。工书画,精鉴别,为宋代书家。
宋代元佑三年,三十八岁的米芾应湖州郡守林希之邀,游览风光秀丽的苕溪。在此期间,米芾挥毫写下自作的六首诗篇。因这些诗作书于蜀素上,故称其为《蜀素帖》。此帖纵二十七点八厘米,横二百七十厘米,藏于台北故官博物院。此作为米芾盛年时书,其用笔纵横挥洒,刚柔相济,字迹秀丽,风姿翩翩,是其传世墨迹中的代表作之一。《天下墨宝:米芾蜀素帖(宋代行书)》前有董其昌、清乾隆帝题识,后有明代书家沈周、祝允明、董其昌等人题跋。这些墨迹,亦颇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