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写本心韩天雍·刘茜陶印作品精选集》收录韩天雍、刘茜两位作者的陶印作品(一百方左右)以及陶、瓷板书法作品(三十副左右)。这是一次以当代陶艺作品为载体、中国传统篆刻为创作手段结合而成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必将给我们呈现出一场在当代美学观念下的视觉盛宴和艺术享受。
潘伯鹰(1903--1966),安徽怀宁人。原名式,字伯鹰,号凫公、有发翁、却曲翁,別署孤云。早年从吴闿生学习经史文词。国共和谈时,曾担任国方代表章士钊的秘书。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对文学颇有造诣,曾著小说多种,后潜心于诗词及书法。是近代书坛“二王”书风的积极追崇者之一。著有《中国的书法》、《中国书法简论》、《玄隐庐诗》等。 《大字阴符经》传为唐·褚遂良书,楷书真迹,九十六行,四百六十一字。昔人评此贴[笔力雄瞻,气势古淡]。潘氏学褚功夫极深,穷源竟委,遍临褚遂良诸贴。其所临《阴符经》形神兼备,深得其神理。此是其临写的第九通,在忠实原作的前提下,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因此较原贴更加平易近人,并揭示了褚书的特点、规律,为后学示范了临写的途径,真可谓是金针
暂无相关内容介绍
倪后瞻是董其昌的入室弟子、且是一个继承董的独特书论家。他所创作的《书法秘诀》在坊间流传甚广,清·王澍《论语剩语(临古、榜书)》中多有原载倪文之嫌,《六艺之一录》《字学金针》《花近楼丛书》等著也对倪文多有节录。坊间流传版本较多较杂,字数最多的为《倪氏杂著笔法》宁壑堂抄本。罗福寿先生经年对搜集的各时段的倪氏撰录、探古钩沉加以整理、勘考、互校、注释,并重新作了编次,力求集倪氏之大成,全面呈现倪氏在书论艺术领域的探索和成就。
《2010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龙开胜》入选者大多为近年来活跃在书法创作一线的具有深厚创作实力和广泛影响的中青年书家,尽管他们在创作理念、风格追求、取承,以及笔墨技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又无不体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基本能够体现当代书坛中青年的创作实力和水准。《2010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龙开胜》力求具体清晰地传达出书家的审美理念、风格取向,以及创作方法、手段等与创作密切相关的信息,为当代书法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真实生动的参考资料。
本册《送岚如草书长卷》长290厘米、高27厘米,虽也是巨制,但论气韵和布局,当属他的中和风格作品,没有大的跌宕起伏、没有大的墨块对比。然而平淡之中又极见精心,草法精熟,俯仰得体,欹侧错落中有奇构,290厘米长的巨作,无一懈笔,诚不易也,列于精品似不为过。
《现代书画名家款识印鉴》以供对这些书画名家作品鉴定时的参考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承各书画名家纪念馆的支持,提供了书画家的有关资料,同时我们又查阅了许多书画名家作品集,撷取了一部分款识、常用印鉴,以此编辑成书在今年四月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纪念馆杭州年会上,各馆又认真审查了书稿所以说此书是在各书画名家纪念馆共同努力下的成果。
《书艺珍品赏析》丛书,精选自东晋至民国年间50位书法名家及10个书法概念,邀请海峡两岸的学者专家撰文,按统一的编辑体例,系统地介绍了每位书法家的生平和艺术,以及存世代表作的风格特色,并附简要年表,其行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为大众了解传统书法艺术的首要入门书。该丛书蔚成系列,对了解中国千余年来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风格演变及杰出成就,均有裨益。而《书艺珍品赏析》的出版,当为弘扬和发展传统书法艺术作出了有益且积极的贡献。 本书为该丛书第四辑中介绍苏轼生平及其书法的一册。
《颜真卿勤礼碑集字古诗》:名碑名帖古诗集字帖。《颜真卿勤礼碑集字古诗》主要内容包括: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山居秋暝,望天门山,寻隐者不遇,宿建德江,集字古诗等。
颜真卿(公元七0九——七八五),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书法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东晋书圣王羲之后成就、影响的书法家。他所创立的『颜体』影响巨大,创造了楷书艺术的髙峰,后世乃至现代书家均以『颜体』为楷模,筑成基础及功力。颜真卿之书集晋唐数百年雄健之风而又一变古法,卓然自成大家,其书特点鲜明,以篆隶之笔势,化瘦俗为雄厚,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为稭书创立千年之兴盛。『王琳墓志』全称『唐故赵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铭』,一一00三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市龙门镇张沟村,碑高九十厘米,宽九十点五厘米,志文三十一一行,满行三十一一字。颜真卿署『朝散郎前行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颜真卿一一十五岁举进士,时任此职,此志彰显其早年书法才华。墓志主王琳,『润州剌史江南东道采访处置兼福
关于这套“品味经典”系列,在旧稿将近160万字中,作者尝试以“经典作品为主线,对自古至今的近900件书画篆刻作品进行逐一梳理。从”经典作品“中带出书画家人物以及书画篆刻的视觉形式变迁:由点及面,由作品核心伸向文化外延。记得当年中华书局傅璇琮、许逸民两位学长在约稿时,曾特别提出:要在对每件经典作品的解读过程中凸显出学术札记与文化随笔的魅力,但又要是严肃的常理推断而不是不负责任的“戏说”,这才是中华书局这样的出版社所需要的书稿。而作者在接受任务后,竭尽全力把握住这些要求,从当时《中国书画篆刻品鉴》出版后的社会反馈来,大致上是达到了当初傅、许二位学长的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