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书画家大都有名,有字,又有号,甚至别号及斋号。书画上的名款、题记,本身就是“书法”,辨别它们的真伪,其重要性不亚于其画作。本书从学术研究的高度,首次搜集了现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四百六十六人的印鉴约三千方,款识五百余件。每位书画家还列有原名、曾用名、字号、别署、籍贯、生卒年、斋号、工作单位、现居住地、出版作品等个人简历。本书不仅为鉴赏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珍贵材料,因而能够成为一部多元的大型实用工具书籍;同时,不同名家的不同书法风格(名款)及篆刻艺术的荟萃,也使得本书具有的独立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本书填补了中国现代美术史、鉴藏史的空白,因而成为美术史家、鉴藏家及批评家的工具性图书;在美术史研究及外学术交流中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茁中山王篆书孝经》为女书法家王茁的精品新作,书中以《孝经》为创作内容,以篆书书写而成。全篇书写流畅、结构严谨、造型丰富、秀气挺拔、结体尖细、到位,用笔熟练精妙、方折劲峭、平稳,字体疏密处理得当,线条圆熟优美。总体气象可谓神满气足,有如奔腾之水顺势而行,视觉上既流美又端凝,始终能吸引欣赏者的目光。
本书收录了黄庭坚的行草作品精华及释文。
王羲之是中国的千古书圣,《十七贴》是书圣的草书代表作品。在最早记录王羲之书法的唐张彦远《法书要録》卷十《右军书记》中,《十七记》便列为压卷第一贴:『《十七贴》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烜赫著名贴也。太宗皇购求二王书,大王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十七卷》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 《十七贴》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周抚是东晋中兴名将击坊之字,在蜀中三十余年,王羲之尝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在这些贴中,可见羲之对川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 彪炳书史赫赫名作,临摹鉴定无可或缺,完整收录珍本碑帖题记题跋,逼真再现原刻原拓细微神采!《王羲之十七帖》首次原大原色彩印。《十七帖》被历代奉为草书典范,有临习草书“不二法门
王羲之是中国的千古书圣,《十七贴》是书圣的草书代表作品。在最早记录王羲之书法的唐张彦远《法书要録》卷十《右军书记》中,《十七记》便列为压卷第一贴:『《十七贴》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烜赫著名贴也。太宗皇购求二王书,大王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十七卷》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 《十七贴》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周抚是东晋中兴名将击坊之字,在蜀中三十余年,王羲之尝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在这些贴中,可见羲之对川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 彪炳书史赫赫名作,临摹鉴定无可或缺,完整收录珍本碑帖题记题跋,逼真再现原刻原拓细微神采!《王羲之十七帖》首次原大原色彩印。《十七帖》被历代奉为草书典范,有临习草书“不二法门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江成之、张耕之、张耕源、余正、林健、唐德明、熊伯齐、童衍方、刘欣耕、陈国斌等人的篆刻。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人,曾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们又称之为“颜鲁公”。他的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传世颜真卿的作品比较多,的墨迹,楷书有《竹山堂联句诗帖》、《告身帖》;行草书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等。其中除《祭侄文稿》为公认的真迹外,其余的作品真伪尚有不同的意见。但都是流传有绪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人,曾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们又称之为“颜鲁公”。他的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传世颜真卿的作品比较多,的墨迹,楷书有《竹山堂联句诗帖》、《告身帖》;行草书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等。其中除《祭侄文稿》为公认的真迹外,其余的作品真伪尚有不同的意见。但都是流传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