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题“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碑文并序”,碑文三十四行,满行七十三字,楷书。碑额处龛一佛二菩萨像,下题楷书“故大德因碑”。李俨撰文,欧阳通书,常长寿、范素刻。碑螭首龟趺,通高三百一十二厘米,宽一百零三厘米,厚二十七厘米。唐龙朔三年刻。此碑原立于长安怀德坊慧日寺,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书法是中国特色的艺术传统。岭南地区的书法艺术跟全国一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岭南书史的古代研究多以品评、书论的形式,零散地记录广东书家的墨迹逸闻,不成系统。本书是广东书法史领域的研究著作,作为一部区域书法通史,它论述了岭南由秦汉到当代的书法发展,以时代为序,叙述各书家生平、作品与风格,以综观岭南书法的历史和现状、本质和特性,是岭南书法史研究的部重要专著。
《古篆释源(增订版)》作为一部梳理和探讨汉字源流的参考书,是为了给研究金石之士提供一部以汉字音符为纲目的工具,也是给对汉字字体演变有兴趣的同志展示一部篆书汇编的资料。由于它以解释汉字字源为主,所以它不起一般字典解决所有文字音义的作用。本书与旧集诂书不同处,乃系以字体演变实例为主,注以简明之释文。既可作了解汉字源流之读物,亦可为掌握书法艺术者提供比较研究之资料。根据《说文》中大部分是形声字之实际情况,本书编为形与声两部分:形符部分是对汉字所反映客观世界的种种造型的划分和归类。声符部分是声符以及所组合的形声字各个系列。原始的表形或表意文字,乃是文字源头。对派生字来说它是初文,对变形字来说它是本字,所以本书都予以简要的解释。释文,着重介绍近现代学者考释结果;当然,各学者的考释对某
《徐渭张瑞图行草书法字典》为“中国行草书鉴定字典大系”之一,该系列囊括历史上的书法家,从“二王”至明清各家,搜罗各朝代表性的书法家的行草书,以字典的形式汇编成册,方便读者查阅。本套丛书不仅包含历朝经典书家,还汇聚了书家各个时期的经典书迹。 《徐渭张瑞图行草书法字典》为作者在多年搜集的徐渭、张瑞图书法作品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笔画目录,拼音目录。使读者对其书法艺术有直观了解,是手边查阅的实用工具,为读者提供临摹创作范本的同时也是书画鉴定、治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徐渭张瑞图行草书法字典》共三个部分,部分为书法字体汇编,第二部分为常用印章,第三部分为艺术年表。
书法是中国特色的艺术传统。岭南地区的书法艺术跟全国一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岭南书史的古代研究多以品评、书论的形式,零散地记录广东书家的墨迹逸闻,不成系统。本书是广东书法史领域的研究著作,作为一部区域书法通史,它论述了岭南由秦汉到当代的书法发展,以时代为序,叙述各书家生平、作品与风格,以综观岭南书法的历史和现状、本质和特性,是岭南书法史研究的部重要专著。
马如森,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学术委员会委员。
碑题“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碑文并序”,碑文三十四行,满行七十三字,楷书。碑额处龛一佛二菩萨像,下题楷书“故大德因碑”。李俨撰文,欧阳通书,常长寿、范素刻。碑螭首龟趺,通高三百一十二厘米,宽一百零三厘米,厚二十七厘米。唐龙朔三年刻。此碑原立于长安怀德坊慧日寺,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马氏中山篆作品集》讲述了:三器铭文时间比小篆早近百年,字形修长优美、圆润流畅,书体风格与此前的甲骨文、金文,此后的小篆等皆大异其趣。此次发掘引起了历史、考古、古文字学界浓厚兴趣,迄今已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令人遗憾的是,如此重大的古文字新发现却一直未能引起书法界的应有关注。有鉴于此,本文不避谫陋,拟从中山国史述略、“中山三器”铭文释文、中山文字之古文字种类归属、中山文字三种书体风格比较等四方面入手,对所谓“中山篆”及“马氏中山篆”作以较为全面的介绍。
《微石宏韵:沈乐平篆刻艺术》主要介绍了沈乐平篆刻艺术作品欣赏。 中国印章史上有两个重要的点,一个是汉印向朱文转变,由白文的小型化向朱文的大型化过渡,这个转折点是因为纸张、绢帛大量使用所导致的。第二个转折是文彭用石头来刻印,整个篆刻历史从金属时代迈进石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