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门训练的基础上,在书写单词的量和技法上有提升,适合三年级以上学生
本书的主体部分是《小篆歌诀》,三千余字,用毛笔小篆书法写成。书中列举大量例证阐明了小篆与楷书结构的区别,用五言韵文写成,读来琅琅上口,为记忆理解小篆字的结构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实属《草诀百韵歌》的姐妹篇。其次是论文《怎祥学习小篆》。文中对小篆、《说文解字》、六书造字法作了简括明了的介绍,对小篆书法的用笔、结体、临摹、创作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为初学篆书者架上了攀登的阶梯。
吴颐人先生是上海书画篆刻家中卓有成就的一位,多年来潜心书画篆刻,佳作迭出。吴先生还勤于笔耕,已出版著作二十余种。 《篆刻五十讲(增订本)》是吴先生的处女作,初版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后数次改版,累计印数超过十余万册。 《篆刻五十讲(增订本)》前26讲介绍印史,后24讲品析大家,收录示范古印千余方,由习作试刀到独立创作,以雅洁的行文、层层剥笋的手法,引导初学者步入艺术堂奥。兼具学术性、实用性、趣味性、资料性,是公认的刻印引路好书之一。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写心经》是河南美术出版社为书法爱好者精心打造的系列丛书之一,共20册,精选了历代书法名家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弘一法师等所书或集字而成的《心经》书法,每本均有彩色整图展示,便于欣赏,内文放大呈现,便于临摹。该丛书八开印刷,每本定价24元,是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参考用书之一。
老友沈道榮先生在编撰了欧、褚、颜、柳诸先贤楷书字汇或辨异字典,以及隶书、草书辨异字典或手册之后,又编撰了此《全羲之王獻之行书草书字典》。“二王”在我国书法史上古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影响十分巨大而深远。他们的书作、特别是其行书和草书,已成为中国传统书实上的主流。然而,他们傅世的书迹、包括傅为他们所为的字迹非常丰富而纷繁,整理这些书迹是个十分繁难的工作。沈先生花费了数年的时间,从四百余帖、两万余字中遴选出出具有特色的一万余个范字。基本上概括了所能见到的“二王”有代表性的字迹,为有志学习“二王”书法的同好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平台。沈先生正以他多年编撰字汇的经验,设置了部首和笔画等检索方法,使众多、繁乱的王字变得易於查考。
曹有刚编著的《王羲之兰亭序(全彩色放大本技法解析及全帖)》分为四个单元。 在“单元《兰亭序》基本点画的变化”中,解析了点、横、竖、撇、捺、钩、折、挑八种基本点画的变化。 在“第二单元《兰亭序》偏旁部首的变化”中,解析了《兰亭序》中偏旁部首的变化。本单元列举的偏旁部首与现代汉语中的偏旁部首有所不同。 在“第三单元《兰亭序》结字的变化”中,从轻重有度、笔画连带、点画省减、疏密得当、参差错位、体势欹侧、避就揖让、行草杂糅、态势自然、同中求异十个角度对《兰亭序》结字的变化进行了解析。 在“第四单元原帖赏读”中包括《兰亭序》全帖及释文;全帖均为精选善本,并进行了放大。
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是继承前人结构规律充实发展而成的。本次编印之新书与原书的主要不同是:一、增加释译。每类满城风雨则之后增加了百字以内的白话释译。释译包括解释该法原意;注明选 错、写错之例字,对生僻字加注汉语拼音及读音;指出和改正黄氏错讹,增加了各类字的书写指导。二、增加了大楷例字。为提高本书的临摹功能,增加了由书法家房弘毅书写的欧体大楷例字。字径为七厘米,以反白印刷,呈显碑拓效果。三、增加欧阳询例字。在保留黄氏原有例字的同时,还增加了从区阳询书法中选取的例字,便于读者临摹、参考。在集字时,尽量选用欧阳询楷书,缺字者以相近之字替代,或以其他古人楷书补充
“文化简史”系列丛书共10本,从中国人文化生活的各部类入手,历时性地介绍中国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优雅的审美理念,以及传承有序、丰富多姿的文化积累,从而为当代人的生活文化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启示。 本书为该丛书之一,是专为青少年读者精心编写的通俗文化读物。全书通过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中国书法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及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影响。
颜真卿(公元七0九——七八五),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书法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东晋书圣王羲之后成就、影响的书法家。他所创立的『颜体』影响巨大,创造了楷书艺术的髙峰,后世乃至现代书家均以『颜体』为楷模,筑成基础及功力。颜真卿之书集晋唐数百年雄健之风而又一变古法,卓然自成大家,其书特点鲜明,以篆隶之笔势,化瘦俗为雄厚,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为稭书创立千年之兴盛。『王琳墓志』全称『唐故赵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铭』,一一00三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市龙门镇张沟村,碑高九十厘米,宽九十点五厘米,志文三十一一行,满行三十一一字。颜真卿署『朝散郎前行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颜真卿一一十五岁举进士,时任此职,此志彰显其早年书法才华。 墓志主王琳,『润州剌史江南东道采访处置
《金石篆刻研究/篆刻小丛书》是一部讲义性质的篆刻学通论著作。作者认为不通金石学,不足以言篆刻,学习篆刻必须先对金石学有所了解,所以《金石篆刻研究/篆刻小丛书》定名为《金石篆刻研究/篆刻小丛书》,先论述金石学之大要。全书分3篇,共24章,从篆刻之名义、起源、发展、流派,至治印之刀法、章法、技巧,乃至印泥、印具之制作,均一一详述,体系完备,视野开阔,是具有一部学术史价值意义的篆刻入门书。
本书采用授课的形式主要讲述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起源、特点、用途、分类、技法、创作、欣赏等人们生活中用印和刻印常常需要了解的知识,文字通俗易懂,图版丰富多样。
张旭以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历代名家碑帖临习·张旭草书临习:》收入他的《古诗四帖》《草书心经》《李青莲序》等作品,便于初学者临习。
熊恩普,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从事中专语文、书法、美术教学三十余年,现退休定居上海,专攻书法创作及空间艺术设计工作。《熊恩普书法艺术作品集》主要内容:一、2000年至2016年60幅书法作品代表作。二、快乐书法班学员教学成果图片及文字。三、亦师亦友一壶先生—钱兆华书法艺术精品图片及文字。
董其昌一生非常勤奋,创作了难以数计的书法作品。较为可信的有《试墨帖》、《倪宽传赞》、《跋蜀素帖》、《海市诗帖》、《行草诗卷》及《答客难帖》等。 《中国书法教程:董其昌行书习字帖》根据董其昌行书的内在规律,总结出行书用笔五法——起笔法、行笔法、收笔法、基本笔画、用笔特点,结体十一法——形式、原则、部首法、错落法、尽态法、迎让法、呼应法、欹侧法、洗练法、异形法、假借法。依用笔、结体、章法为序排列,对具体的写法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与说明。以便使初学者在领略视觉艺术的享受外,在行书知识方面也能有所收获。
《中国书画故事》总共有215个故事。 149个故事来自于古书典籍,为了便于读者查阅、研究相关资料,末尾注明了故事的来源并节选了原文。因为原文是用古汉语写的,有的还包含着艰深难懂的典故,对古汉语和那些典故不熟悉的读者,阅读起来存在着的难度。除此之外,原文的故事情节大都过于简略,缺少相关的背景资料。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首先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了翻译,接着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对故事情节进行了补充。也就是说,这些故事是我们编译的,希望它们能比原文更明白如话,更浅显易懂,更有知识性和可读性。 66个故事来自于民间传说,是我们在各种场合听到的,或在不同文字载体上看到的,无法注明具体出处。这些故事,我们根据手中现有的资料进行了改写,希望它们能比原来的故事更丰满、更活泼、更感人。
王宠(1494~1533),中国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书法家蔡羽的学生,以诸生贡太学。其诗喜欢建安、三谢及盛唐诗风,著有《雅宜山人集》。王宠生活于弘治至嘉靖年间,这时正是吴门地区书法创作鼎盛时期,他虽是祝允明、文徵明的后辈,却与他们并称为吴中三家。其书法初摹虞世南、王献之,后稍出己意,行书和草书一反明代放浪不羁的风格,运笔速度较慢,比较注意点画得失,以沉着的笔触从容书写,形成一种古拙典雅的风格,在明代别树一帜。小楷受锺繇、王献之等人的影响,用笔圆转、淳厚,结构上竭力避免笔画的交叠,在古朴中见空灵。 尽管王宠一生短暂,但仍留下了为数可观的艺术珍品,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以行书为例,明代文学家唐顺之(荆川先生)、清初八大山人等都有过一段学王雅宜
从白衣寒士到礼部尚书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别号思白,明代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董家汇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月十九日。 十七岁时,他参加松江府会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开始他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 临淳化阁帖 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渐入门。 万历十七年(1589),董其昌终于考中进土,并因文章、书法被选为庶吉土,人翰林院深造,这一年他三十五岁。 在研习经史之余,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论古今,品评
柳公权(公元七七八年——八六五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因他官至太子少师,故后人又称他为“柳少师”。柳松权从小好学,被誉为神童。唐元和元年(公元八0六年),二十九岁时考中进士,在夏州作掌书记小官,后因书法闻名,被穆宗皇帝赏识,拜为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历任右司郎中、兵部郎中、弘文馆学士、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工部侍郎。常开成五年(公元八四0年)三月出翰林,授右散骑常侍。唐咸通元年(公元八六0年),柳公权八址三岁,被封为太子少傅、少师,以太子保致仕,封河东郡公。唐咸通六年(公元八六五年)卒,赠太子师,时年八十八。 本书介绍了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代表作《玄秘塔碑》,并对该碑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以及间架结构以图示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分析,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