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以历史年代序次记载自宋代(960年)至当代(2010年)中国印学发展重要事略、人物、著述、谱录与代表作的学术工具书。全书编目约七千条,五十万字,凝聚了作者六十余年致力于篆刻艺术创作和研究的心血,被谢稚柳先生誉为“补前人之所未备,实有助印学研究之助,诚印坛之盛业也”。沙孟海先生赞之为“不朽之杰作,佩仰之至”。
刘炳森隶书字汇
中国碑帖精选系列,顾名思义,精选了我国古代代表性的、影响力最广泛的碑帖。每册均系原碑影印,每页均附释文,书后还附有解说,实是我国广大书法爱好者以及书法研究人员的选择。 本书为其中的自叙帖。 怀素《自叙帖》,纸本,墨迹,纵二十八点三厘米,横七百五十五厘米,一百二十六行,六百九十八字,狂草,前六行早缺,宋苏舜钦所补。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卷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卷尾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九四O年)重装题记。苏辙、文征明、项元汴等跋,文彭释文。《宝章待访录》、《东观余论》、《墨缘汇观》等均有著录。 书者怀素(公元七二五-七八五年),唐代僧人书家,俗姓钱,长沙人。好豪饮,与[草圣]张旭齐名,称[颠张醉素]。酒酣兴发,遇寺壁粉墙、衣物器皿,靡不书之。钱起赞之日:[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唐
《中国书法全集》上迄商周,下至当代,总计一百零八卷。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二、名家卷。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著、附录、補遗十编。精印现存世界各地珍藏的中国历代书法精品三万余幅。论文、考释二千余万字。许多图版均属发表。每卷内容有:书法家评传(或断代专论)、图版、书家书论、书家年表、书家生平行踪示意图、图版考证说明与释文、参考书目等。 该书不是一般性的艺术图册,而是继宋代《淳化阁帖》、清代《三希堂法帖》之后,中国当代书法学术界对几千年传统文化艺术——书法的一次空前整理、研究和评介。如此全面、系统、深入、细微地研讨一门艺术,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学术界也是罕见的。此书对书法专家、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均有极高价值。
陆康先生乃海上金石书法家与篆刻大家,近年来,除书法、篆刻之外,他以一己之力广搜博取,分类整合中国闲章萃语,汇编成实用词典,以期惠泽流播,传布久远,为同道者提供查阅的便利。之前编撰的《中国闲章萃语综汇》早已一书难求,成为海内外篆刻家、书画家案头常设的工具书宝典。原书分修养类、励志类、吉语类、禅意类、山水类、景观类、翰墨类、书斋类、蔬果百卉类、虫鱼鸟兽类等,并以专业眼光精选现当代名家印痕作为示范参照。此次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新编闲章粹语》,新增养生类与感怀类,又在原来基础上新增180枚名家印章,品类与内容宏富。
在唐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怀素是和他的《自叙帖》紧密相连的,也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这不仅因为《自叙帖》是一件狂草的旷世杰作,引人入胜、叹为观止,而且还有那“少年上人”对艺术的痴迷癫狂和惊诸凡夫的言行举止,由此折射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特有的魅力,同样令人浮想联翻! 清代理论家刘熙载说:“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尤其草书是中国书法五体书中抒情性和艺术性的书体,是最能反映书法家的创作水平和艺术才华,从而又是难度的书体。汉末张次把草书创作推向高潮,世称其草书为“一笔书”,有“草圣”美誉,确切可信的作品却是章草。此后相当长的时间,草书历朝书家青睐,笔势上血脉贯通不断得到强化,然终究受到制于实用,至武周时期的孙过庭尚在延续《二王》轨辙,不敢越雷池一步。
《熊伯齐谈篆刻》由熊伯齐先生多年授课讲义精 编而成。对篆刻源流的概览、对识篆习篆的导引、对 工具技法的解析在书中渐次展开。至于历代篆刻名作 的布局奥秘、作者创作的构思细节等珍贵独特的内容 ,读者皆可由此一窥究竟。本书用平实晓畅、切中肯 綮的阐述构建了一座津梁,使研习篆刻者于此有所启 悟,普通大众亦可获得鉴赏与深入的门径?br/>
《周慧珺 李静 解析米芾》图文并茂,详尽介绍了宋代的书法创作理念、米芾书法的特征和《蜀素帖》的技法细节。
《麓山寺碑》镌于唐开元十八年(730)九月十一日。因碑立湖南长沙岳麓寺,故亦称『岳麓寺碑』。李邕撰文并行书,碑阳二十八行,行五十六字。碑末纪年后有『江夏黄仙鹤刻』六字。碑阴亦为李邕书,字较碑阳为小。因曾一度嵌入壁间,加之后人妄刻题名于原形阴文字之上,致使字画损伤,故碑阴拓本稀见。碑侧刻宋、明及清人题字、观款。 国家图书馆藏拓本为已经剜洗之南宋拓本。第三行『地位尝高者』之『尝』字左下损,『高』字左半损,右半已挖讹为『焉』字形。十六行『搜』字之『臼』部已成『曲』字状。十七行『止』字成『心』,而碑未『黄仙鹤』三字完好。共四十八开,外框高28.5厘米,宽14.5厘米;内框高23厘米,宽12.5厘米。跋半开。
傅山(1607-1684),字青主、青竹、公它,号真山、啬庐、朱衣道人等。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他自幼聪颖,禀性刚直,崇尚气节。明亡入清后不与清廷合作,并因反清复明图谋被捕入狱。后经朋友多方营救,才得以开脱生还。出狱后的傅山,退隐山林潜心研究学问,二十年不见生客。康熙十七年(1678)被举应“博学鸿儒”科,固辞不准,后在病中强行抬到京都,但仍以病为由拒绝叩上谢恩,为人处世以及作学问,处处表现得孤傲不群。特别是在以寄托胸臆,抒发性情为载体的书法方面,更是把表现自己的人格特征作为主要目的。他对书法的理解首先应建立在人格的完善之上。他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因此,他的书法一直秉承正气,注重个性宣泄,并把这种创作原则追求了一生,发展到了,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傅山出身于书
《秦西汉印章研究》是在作者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作者不仅对秦和西汉的印章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还收录了秦西汉时期几千枚印谱,是目前为止收集资料最为完备的,为后人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项目成果曾经高明、李学勤、裘锡圭、林甘泉等专家学者评审鉴定,被认为是作风严谨、最见功力、超迈前人的成果。
本书作者以深厚的古汉语功底、古文化修养对古代书论中的书法执笔法、用笔法理论进行了甄别筛选、归类整理、考证考据、分析判断、概括总结,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本书是古代书法执笔法、用笔法理论的总结性的著作。 这本书体系独特、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独到、论证逻辑、论据详实,尤其是对书法执笔法、用笔法之诸法的口诀化,这些必将会对书法实践起到很进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本书是书法实践的“工具书”,也是大专院校书法教学、甚至艺术教学的好教材。
怀素一生非常勤奋,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据《宣和书谱》记载,宋代御府所藏怀素草书多达101件,仅次于书圣王羲之。可惜由于战火频仍,朝代更迭,怀素草书如今存世已相当稀少,较为可信的有《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食鱼帖》、《藏真帖》、《律公帖》、《论书帖》、《大草千字文》和《小草千字文》。 《中国书法教程:怀素草书习字帖》根据怀素草书的内在规律,总结出草书用笔五法——基本笔法、代笔法、逆笔法、连笔法、曲笔法,结体七法——相加法、省减法、相似法、偏旁法、错落法、尽态法、异形法。从《自叙帖》、《小草千字文》中选出结体美观且为现代所常用的字,依用笔、结体、章法为序排列,对具体的写法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与说明。以便使初学者在领略视觉艺术的享受外,在草书知识方面也能有所收获。
《唐法津禅师塔铭》刊刻于唐元和二年(八○七)四月八日,一九八○年四月于西安市东郊席王公社卞家村出土,同时同地还发现了刊葬于唐大历五年(七七○)的《法津禅师墓志铭》一盒,现均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塔铭为卧碣形,高七三、宽一一七、厚二八厘米,铭文四六行,满行二五字,行书,沙门锐璨撰,沙门法开建。 法津俗姓姚,讳常一,冯翊莲芍人,曾祖绰,朔方节度(墓志作隋内散大夫、忻州刺史》,祖信(墓志作奔信》,秦州成纪县令,父恭,陇右南使、飞驎监(墓志作成州刺史),皆不载于史。法津开元中出家,先后受业于襄阳明(墓志作真》律师、长安花严、东京大照禅师,依次修功德于长安花严寺、秦州灵驽山、长安宝台寺、长安荷恩寺、三原化城寺、长安化度寺,大历五年八月十七日隐化于荷恩寺,春秋七十二,僧腊五十一(墓志
本套丛帖精选了荣宝斋收藏的部分明清书法珍品,分真、草、隶、篆诸体,其中大多为首次正式出版。为了尽可能地方便读者体会、理解原作品精神,丛帖做了展示作品全貌、再现原大、局部放大以及封面附部分彩色原作等编辑加工,对临习、创作和研究均有补益。 黄慎(1687-?),清代书画家。字恭懋,后改字恭寿、菊庄,号瘿瓢、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久居扬州,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绘画艺术上主要工人物,其次山水、花鸟。常用狂草笔法作车,纵横排行,气象雄传。书法学怀素,工草法,极古劲之致。善用破豪秃笔,笔法狂放不拘而又错落有致。本帖为纸本轴幅。轴心高61.8厘米,宽49.9厘米。
本书是晋·唐·五代墨迹选,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鉴赏。
本书在讲解传统书法技法,如点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和章法的同时,在范字中配画了毛笔运笔走势的轨迹,运用笔势图解的方法,使书法教学更为直观实用。从而使学书过程不再感到理解困难。是一本学校书法教学和初学者自学的实用教材。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号倦叟,黟山人。安徽黔县人。是晚清与吴昌硕同时代的书画篆刻大家,其中又以篆刻成就。他的篆刻章法匠心独运,险象丛生,又能从险中求稳,稳中求奇。边款刻法采用北魏书体,也自成面目。著作有《黄穆甫先生印存》、《黄牧甫印存》等。唐存才选编的《黄士陵印举》这本印谱精选黄士陵各时期精品印作百余方,并撰写前言、整理年表,合而结集,以飨读者。
《中国历代经典法帖》精选了中国书法史上最经典的十余部法帖,通过重新组合编辑,影印成册,以供书法爱好者研习使用。本书在书法研究及临习角度具有高度的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