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以历史年代序次记载自宋代(960年)至当代(2010年)中国印学发展重要事略、人物、著述、谱录与代表作的学术工具书。全书编目约七千条,五十万字,凝聚了作者六十余年致力于篆刻艺术创作和研究的心血,被谢稚柳先生誉为“补前人之所未备,实有助印学研究之助,诚印坛之盛业也”。沙孟海先生赞之为“不朽之杰作,佩仰之至”。
《周慧珺 李静 解析米芾》图文并茂,详尽介绍了宋代的书法创作理念、米芾书法的特征和《蜀素帖》的技法细节。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号倦叟,黟山人。安徽黔县人。是晚清与吴昌硕同时代的书画篆刻大家,其中又以篆刻成就。他的篆刻章法匠心独运,险象丛生,又能从险中求稳,稳中求奇。边款刻法采用北魏书体,也自成面目。著作有《黄穆甫先生印存》、《黄牧甫印存》等。唐存才选编的《黄士陵印举》这本印谱精选黄士陵各时期精品印作百余方,并撰写前言、整理年表,合而结集,以飨读者。
丛书坚持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以印学史框架为学术支撑,以历代玺印篆刻遗存及印学文献为基础,荟萃印学史专家、古文字学专家、篆刻创作家的综合视野,紧贴篆刻研习规律,遴选最能够体现各个时代、各种形制和各个名家流派风格的典型作品,呈现中国玺印篆刻艺术精华。 丛书分三辑,辑玺印史系列,第二辑名家流派篆刻系列,第三辑专题印系列,三辑总计约五十卷。每卷由三部分组成,部分本卷概述,第二部分印蜕及释文,第三部分相关史料文献,其中第二部分编排以从易到难的临习鉴赏进阶安排,兼顾类型特征和审美倾向。 此次批推出玺印史系列七种,后续品种近期推出。
《历代篆刻风格赏评》介绍了从古至今的书法艺术成就以及篆刻风格的鉴赏与评析,为读者呈现了较丰富的内容提要,介绍多种篆刻艺术的原理,兵器每章节后面均有思考题与作业,是比较实用的书法教材。从而更多的了解书法的艺术蕴奥,以它为入门作向导,走向书法的专业水平。
西泠印人归之春善古文字训诂学,在从事篆刻外,爱好研究石鼓。经数十年之积累,对石鼓文的研究成果颇丰,现汇聚成集。本书记叙石鼓文考释的历史概况、石鼓文拓片的摹录收藏,及杨沂孙、萧退庵等书法家的临习情况,并选载归之春已发表的石鼓文考释论文及近作,结合研究成果,书中有集石鼓文古诗及石鼓文书楹联若干。
当此传统书法再度繁荣发展的时代,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规模不算太大的丛书。我们的主观愿望并不在于给本已很热闹的书法百花园锦上添花,而是企望于能给广大书法爱好者以渴中送水———希望能对他们的书法知识的了解和书法艺术的学习有所帮助,不敢说一定达到指点迷津的效但是,或许可以起到入门引路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对书法艺术的研究者有所裨益———至少是提供一种视角和思考的价值。 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书法热”以来,此起彼伏的书法活动和层出不穷的书法出版物实在令人目不暇接。显然,各种活动与出版物的立场、方法、水平、质量等等大不相同。对于有水平和选择能力的书法家、书学家而言,选择其佳者而参与而购买自不在话下,而对于一些初学者而言,则往往于鱼目混珠之中莫衷一是,难以择善。因此,试图
《墨萃》分为笔耕自叙、师语精蕴、诗书作品、林岫艺术简介、编后小记五个部分组成,共收录林岫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近十年来创作的诗词书画(少量写意小品)作品131幅,这是从其所藏160余件作品中精选出来的,除了她擅长的行草书外,读者还可以欣赏到她鲜为人知的篆隶书佳作。弥足珍贵的是,她在师语精蕴中记录下刘思祖、沈从文、李苦禅、包于轨、蒋兆和、康殷、柳倩、楚图南、虞愚、赵朴初、尹瘦石、潘受、汪曾祺、启功、陈逸飞等各个时期的十五位文艺名家与其论艺的短语集萃。林岫首先是学者、诗人,然后才是书法家,她的人生六乐足以诠释她现在的身份:“教务之外,一有时间,我首先是乐于读书,读之余,著文;文之余,出游;游之余,赋诗;诗之余,作书;书之余,写画。人生有此六乐,足矣。”《墨萃》的出版,是她近十年诗书代表
本编旨在为温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开展地方史研究提供资料,所录碑文一般仅行分段、标点。其有题署者,按原次序排列,以存原貌。收录碑文地域范围,以事关温州全局者为主,其属旧城区者一并收录,城郊农村酌选一二以见梗概。收录碑文时间,下限止于建国前,上限不拘,宋代以前碑文,迄今尚未发现,故起始于北宋。收录碑文性质范围,限于传统碑记,墓碑及其他刻石除外。收录碑文,由于分类内容多少参差不齐,故不依内容性质分类编排,而按宋、元、明、清、民国顺序排列。共收各类碑记210件。篇末加“附注”,说明碑记来源及相应情况,个别疑难文字酌加诠释,有异说者则摭拾资料提供参考。作者生平则就力所能及略行介绍,生平未详者亦予以说明。
甲骨契文、西北汉简、敦煌文书,再加上清代内府大档,向被称为文献学史上的四大发现。但就书法史而言,甲骨文、汉简、西域写本抄本,则是我们重机关报解读书法史的一把关键的钥匙。因为有了甲骨文,我们才知道过去造字神话的美妙但不可靠,也才会体察到宋代以前追溯文字的只追寻到两周金文的历史无奈;而国为有了西北汉科以及此后中原、湘楚陆续出土的简牍,我们也才了解了在煌煌巨制的秦汉丰碑巨额之外,还有如此生动活泼、血肉丰满的书迹的存在并能与碑刻之迹互相印证,从而改变对一些书法史上经典解释的看法。再就是敦煌文书,因为有了它们的面世,我们才知道在魏晋南北朝时,除了后世一致公推的书圣王羲之之外,其实也还有大量散落民间的、不那么讲究笔法的、千姿百态而不是被固定为几种经典散条的书写方式的存在,它们能有效地弥
《锦里篆刻徵存》共六卷,搜罗了半个世纪前成都篆刻家、收藏家(如沈渻庵、周菊吾、易均室、崔龙潜等)的相当一部分精品。20世纪60年代,徐无闻先生经过精心编次,大致依据时代先后,将由其师易均室选拓的印蜕编辑成册,勾勒出了近现代成都印坛的大概风貌。
《大唐中兴颂》是颜真卿书法进入成熟时期的代表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全篇布局十分紧密,真力弥满,字实撑格,给人一种向外的膨胀感,充实茂朴,气势恢弘,字里行间有铁马之气,拳拳报国之志,并映射着时代的进取精神。宋代欧阳修在《集古录》中云:气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清代人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云:《中兴颂》雄伟奇特,自足笼罩一代。清代人康有力在《广艺舟双楫》中云:气平原《中兴颂》有营平之苍雄。乙明代王世贞在《貪州山人稿》中云:字画方正乎稳,不露筋骨,当是鲁公法书。乙品读《大唐中兴颂》,我们不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所涉及到唐代中兴时期
我国古代的玺印,历史悠久;后来由实用的社会功能,发展为欣赏的篆刻艺术,渊源流长。本书以时代为主,以篆刻事件与人物为辅,史论结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从秦到近代(民国初期)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篆刻的不同特点及其演进与流变。 中国篆刻历史修久,内涵丰富。一部中国篆刻史,其实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印章史、主要包括印章的用途、名称、文字、材料、形式以及制度的演变;二是篆刻艺术史,主要指印章的艺术化过程,包括制印过程中篆法、章法、刀法的发展变化,也包括印章艺术内容的不断扩展华升华;三是印学史,主要包括历代对印章、印制、篆刻艺术进行理论探索和历程和理论研究的成就。这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更多的是交叉、重叠,相互影响,从而推动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宋词、学习宋词,我们以《宋词三百首》为基础,从中精选了很多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经典,精心编写了这本《唐诗三百首精选》字帖。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对每首宋词都进行了注释,并提供了赏析,以便读者全方位的学习。另外,宋词百科栏目还将为读者提供更有趣的宋词信息。
《王大炘印谱》收录了近代篆刻家王大炘先生的各类印谱上百个,舫印都由印文边款构成。《王大炘印谱》可收印谱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印面布局合理,刀法精湛,充分显示出王大炘先生具有的高超的金石造诣。可供广大篆刻爱好者研习、摹刻。
正如美国诗人庞德所言,汉字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是诗的……也正因为这样,中国的诗词与书法艺术总是结合在一起,相映成辉。为能更好地体验,更进一步地回味先人爱国爱民的情感历程,我们采用字帖这一形式,并邀请了两位和工期从事书法艺术研究的金鉴才、骆恒光两先生书写此帖。本帖共收录唐诗二十六家四十一首,宋词十四家十九首,共六十首唐宋诗词,并用简繁、横竖、行书与行楷两种对映的体格书写,还对这六十首诗词作了简要介绍和赏析,使爱好诗词、书法的朋友们可以更细细地品味这些诗所表达的情操和精神,体验那美妙和丰富的情感。
肖形印是与文字印有别的图形印章,在印面上一般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动物、人物等图形,古今并存。“古汉字肖形印”就是将汉字这一象形性的表意文字以篆刻肖形印的形式展现出来。 本书是在
杨惠姗,台湾电影界最重要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因主演电影《玉卿嫂》而家喻户晓,曾获亚太影展与两届金马奖女主角。1987年投身琉璃艺术,创立琉璃工房,作品先后在世界十几个国家展出,并被世界重要博物馆永久典藏,被誉为“中国现代琉璃艺术第一人”。 《琉璃中见般若》是杨惠姗的琉璃作品集,收录其“敦煌”、“无相无无相”、“莲花与风”、“澄明之悟”等重要系列作品,由三大艺评家、琉璃大师与琉璃专家撰文解读、评析。百余帧精美图片,带我们进入一个美轮美奂的琉璃艺术世界;艺术大师的独到点评,在文化意蕴、佛理哲思之外,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