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學研究》第二輯在古陶文概說的基礎上,對臨淄銘文陶器、新泰陶文、鄴城陶文以及陳介棋、周季木、孫文楷的陶文研究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取得了新的研究發現,公佈了一批既有傳統陶文拓片與题跋,又有實物照片典踐圖的新资料,拓展了陶文綜合研究的空間。通過陶文與封泥的比較,提出了陶文關聯研究的新思路。给出了有史以來陶文研究的論著目。兼顧學術研究與藝術創作,為篆刻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新内容。《印學研究》匯集了當代陶文研究的成果,共收論文十八篇。 本书由吕金成主编。
《肥致碑》全称《河南梁东安乐肥君之碑》建于东汉建宁二年(一六九)五月,碑高九十七点三厘米,宽四十七点五厘米,隶书十九行,满行二十九字,有界格,一九九一年出土于河南偃师南蔡庄村,现存偃师市商城博物馆。 东汉为隶书高峰期,碑版石刻流存至今者,皆为学书典范,《肥致碑》书法质朴平和,从容稳健,兼之出土晚年近,字口锋芒如新发于硎,其笔致宛然,与同时期所建之《华山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等庙堂制作相比,书写意趣格外突出,全无雕琢修饰痕迹,堪称汉碑隶书之精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有些堪称思想深刻、意义丰富、文辞隽永,业已成为中华传统思想与文化的经典,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等等,产生了恒久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必欲从这些经典入手,方能登得堂奥;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欲从这些经典入手,才能获得源头活水。“中华国学德育经典?孙晓云书法系列”即通过名家书写、名家注释的形式,向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学习国学的书法范本,让他们在浸润精美艺术的同时,领会国学的精髓、传统的要义。《中庸》是儒家基本经典之一,传为孔门心法,是儒家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阐发了一种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但儒家思想家们认为,这个“中庸”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既是天下之正道,也是天下之定理。《中庸》也被
《汝帖》历代从帖。十二卷。北宋大观三年(1109)由汝州知州王寀杂采自夏至五代的金文及名家书法如《淳化阁帖》、《绛帖》诸帖以及自藏法书,自皇颉、夏禹以至郭忠恕书,汇集刻制而成的丛帖。包括真、行、草、隶、篆诸体,计九十四种,一百零九帖,分十二卷,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博大精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书法史及古代书法的一部很好的法帖,为历代书法爱好者所珍视。其中多有集古碑中字托名某人书者,驳杂混淆。
《千字文》是我国六朝以来盛行最久的一种字书,用以教授学童,是读书识字的启蒙读物。在《千字文》流行以前,早就有类似的字书出现过。东周时期,有《史籀篇》问世,通行於秦国的领域之内。秦始皇统一六国,有李斯的《苍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流传全国各地。西汉之际,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扬雄的《训纂篇》和史游的《急就篇》相继流传过,对每个时期帮助学童识字,推进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启蒙作用。 历代流传的字书,到了後来,只剩下西汉史游的《急就篇》和六朝周兴嗣的《千字文》两种,而一千多年来,深远影响的,惟独周氏的《千字文》。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千字文》所反映的内容,必须存在忠君、孝亲、甚麽节义的伦理道德观念,但当它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历史、日用器物诸内容时,虽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初学书法必始于临摹古人碑帖,点划结构风格务求酷似。临摹初成必思自行创作,然这种创作激情大凡以失败而告终,从临摹到创作这一步不是那么容易跨越的,有人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或者没有跨好而误入歧途。从所临碑帖中选字汇成作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然而作中的文字并非在临摹碑帖中都能找到,即使找到拼凑在一起也不能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达到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为此,我们决定激请资深书家编辑出版一套从历代著名碑帖集字而成的楹联与诗帖,借助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力求以最的效果奉献给读者。 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又字益甫,号悲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其书法以北魏书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人,曾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们又称之为“颜鲁公”。他的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汉《张迁碑》,在汉隶中以雄健工整而著称于世,全名《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立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一八六年)。此碑高约二七O厘米,宽约一一五厘米,碑阳十五行,每行四十二字,碑阴三例,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此碑原在山东东平县,现藏于山东泰安岱庙。 此碑隶书雄健有力,淳厚拙朴。用笔以方笔为主,转角方圆兼备。结体平直奔放,扁平匀称,虚实有致。线条丰富生动,如龙盘虎踞,气壮山河。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曾评价此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无疑此碑为学汉隶的极好范本。
汉字从初创起,它的构形就具有科学元素和强烈的视觉美感;中国人在汉字书写实践中,不断改造和变革字体形态,不断使用新的书写材料与书写工具,同时也不断追求文字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今天,我们仍然会根据需要为不同的文本设置不同的字体和书体,因为不同的字体或书体具有不同的美感。
《书画名家杰作复制精选:黄庭坚(套装共4幅)》启发当今大尺幅书法创作的不二法门,观赏更加全面清晰;临摹尤为精准便捷;装裱即是大幅立轴。
本书为以历史年代序次记载自宋代(960年)至当代(2010年)中国印学发展重要事略、人物、著述、谱录与代表作的学术工具书。全书编目约七千条,五十万字,凝聚了作者六十余年致力于篆刻艺术创作和研究的心血,被谢稚柳先生誉为“补前人之所未备,实有助印学研究之助,诚印坛之盛业也”。沙孟海先生赞之为“不朽之杰作,佩仰之至”。
倪后瞻是董其昌的入室弟子、且是一个继承董的独特书论家。他所创作的《书法秘诀》在坊间流传甚广,清·王澍《论语剩语(临古、榜书)》中多有原载倪文之嫌,《六艺之一录》《字学金针》《花近楼丛书》等著也对倪文多有节录。坊间流传版本较多较杂,字数最多的为《倪氏杂著笔法》宁壑堂抄本。罗福寿先生经年对搜集的各时段的倪氏撰录、探古钩沉加以整理、勘考、互校、注释,并重新作了编次,力求集倪氏之大成,全面呈现倪氏在书论艺术领域的探索和成就。
《百强榜精英丛帖:草书》是历史上经典的文学名篇,纵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情景交融,紧扣主题,引人入门。本帖以《滕王阁序》为内容,由《书法》百强榜的获奖作者,以章草、草书、篆书等书体书写。字帖书写规范,风格鲜明,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借鉴及参考。“《书法》百强榜精英丛帖”作为历届百强榜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应出百强榜这项活动的艺术水准。
伊秉绶(1754—1815),清代书法家,字组似、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官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
肖形印是与文字印有别的图形印章,在印面上一般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动物、人物等图形,古今并存。 古汉字肖形印 就是将汉字这一象形性的表意文字以篆刻肖形印的形式展现出来。 本书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