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讲解传统书法技法,如点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和章法的同时,在范字中配画了毛笔运笔走势的轨迹,运用笔势图解的方法,使书法教学更为直观实用。从而使学书过程不再感到理解困难。是一本学校书法教学和初学者自学的实用教材。
本书由书法家房弘毅编写,是对古今十多位书法家临写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集成,其中有代表性的古代书法家有董其昌、黄自元、姚孟起、王仁堪、林则徐等人,今人书家有:胡汝霖。启功、邓散木、康雍、胡问遂等人。他们所书临本在欧阳询刚劲婉润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的理解,可谓各有千秋。该书对广大书法爱好者临摹和学习《九成宫醴泉铭》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为“馆藏国宝墨迹”系列丛书之一,精选馆藏底本,为四色精印,并延请专家释文。本卷结字严密,点画准确,笔法宽和流利,书风较为严整,用笔沉稳,一丝不苟。个中偶露行书笔意,潇洒超逸之气蕴乎规整庄重之中。明人李白华赞誉此碑书法具有唐李北海的鸿朗,徐浩的厚重,颜真卿的精神,并誉为”天下赵碑”,历来被认为是赵书大楷的代表作品之一。
《世界美术工作室—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工作室卷》在编至卷尾时,我们感到仍是那样不尽完整,由于编辑时间短,工作涵盖面大,相信肯定会在甄集中出现挂一漏万的现象,亦由于工作室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难以一一列出,希望读者予了谅解。本书通过文字与图片的汇编,基本勾画出书法工作室产生和发展的演变过程,我们在“历史沿革”中已作了简述,介绍了工作室一贯的教学体系和老一辈艺术教育家们把握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脉络,从书画艺术的本质出发,既让书法作为绘画的基础教学课程,又强调其独立的审美教育体系——这一点实在是意义深远。尽管经历了历史的创伤,但他们的教学思想还是为今天的学子们视为传家法宝而颠扑不破。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主要是在书法教育、书法创作方面进行了梳理,而在其他方面未能作
章草辨异字典,ISBN:9787102035000,作者:杜维钧、杜金锋
《三笔三迹》是“日本书法经典名帖”中的一册,主要收入了日本古代书法家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等人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字形流畅优美,充分显示了书法家所具有的深厚的书法造诣。该书印刷精美,较好地再现了作品,不仅有助于人们对古代日本书法的特色有一个了解,同时亦可作为临帖使用。
颜真卿的行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历代名家碑帖临习·颜真卿行书临习:》是颜真卿行书经典作品,以供人们欣赏和临习。
《多宝塔碑》曾经清代名人王虚舟题额,由清代学者钱大昕、姚鼐等人题跋,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此碑于唐代天宝十一年为千福寺和尚费全立,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史华刻石。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玄宗开元进士,曾为平原太守,后封鲁郡公,因此有“颜平原”、“颜鲁公”之称。他精于书法,师承褚遂良、张旭,而自成一代宗师。此碑高二点六三米,宽一点四米,碑文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颜真卿四十四岁时书写此碑,其时书家正值壮年。此碑书法整密匀稳,秀媚多姿,是学颜体字的重要范本之一。
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经典碑帖还原放大集萃
《中国书法全集》上迄商周,下至当代,总计一百零八卷。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二、名家卷。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著、附录、補遗十编。精印现存世界各地珍藏的中国历代书法精品三万余幅。论文、考释二千余万字。许多图版均属发表。每卷内容有:书法家评传(或断代专论)、图版、书家书论、书家年表、书家生平行踪示意图、图版考证说明与释文、参考书目等。 该书不是一般性的艺术图册,而是继宋代《淳化阁帖》、清代《三希堂法帖》之后,中国当代书法学术界对几千年传统文化艺术——书法的一次空前整理、研究和评介。如此全面、系统、深入、细微地研讨一门艺术,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学术界也是罕见的。此书对书法专家、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均有极高价值。
赵孟俯临写智永真草千字文,现留存于世的墨迹便有两件。一件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册页,一件是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纸卷。此前,编者已推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赵书真草千字文。现在,编者将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这卷真草千字文推出。 这两件真草千字文墨迹,同一风格的是,真书端荘典雅,草书润秀圆转。有差异的是,本书字迹笔画较为粗壮,而另一件则是笔画瘦硬,两件珍迹各有千秋。
《汉张景造土牛碑(初拓本)》又名《张景碑》。碑纵一百二十五厘米,横五十四厘米。
临帖是为了创作,创作要讲究章法。章法是集字成篇,构成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它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正文、幅式、行列、布白、笔墨、落款和钤印。 1.正文。正文的内容应该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可以是名言警句、古今诗文,也可以自作诗文。正文的字数可少可多,少则一字或数字,如“龙、虎、福、寿”之类,多则一诗或者一整篇文学作品,如书李白《早发白帝城》为一诗,书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一词,书《兰亭序》则为一文。 2.幅式。书法的幅式就写在纸上而言,通常有中堂、条幅、横披、长卷、对联、扇面、条屏、斗方、册页等。中堂是用整张宣纸竖写的作品,通常挂在厅堂的中间或主要位置,故叫中堂。一般把六尺以上宣纸的叫大中堂,五尺以下宣纸的叫小中堂。条幅是一整张宣纸对开竖写的作品,又叫单条或小立轴。横披即横
中国是一个有深厚文化积累的国家,古旧书籍的数量也较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书逐渐散佚,难于搜求。有些书则日益珍稀,而不能为一般人所经眼,致使货藏于地而未能流通。这一矛盾,久已为关心古旧图书的延续和传统文化的传递的有识之士所担忧。不久以前,国家有关方面有鉴于此,曾斥巨资,设“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专项,责成国家图书馆承办,对人们仰望而不可见的珍稀图书进行重新制作,效果甚佳。这样,既能减少珍稀图书的使用率,保存和保护珍稀图书的原本,免受损伤;又能让各地读者民众有机会就近欣赏珍稀图书的面貌和内容,一举两得,实是一项有功文化的善举。因而引起我更多的思考,如果有更多的收藏者和出版者,能有组织地重新出版一些为更广泛读者群所喜爱的古旧图书,岂不更好? 我曾思考这一问题,并策划仿效“中华再造
王铎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是书法史上的革新人物。他对传统的断承极有功力,但从青年时起就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具有反传统的奇崛胸怀、在其所著的《拟山园选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惊世骇俗的审美观。
本书是“中国历代篆刻精粹”之《肖形印》。这些肖形印,不少作品为我们生动地记录下古代生活的场景,如狩猎、运动、出行、宴饮、百戏、骑射、搏兽、犁田、采桑以及鼓瑟、弹琴、伎乐、歌舞、跨虎、骑龙等;也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如虎、马、牛、羊、鹿、魚、驼、兔、鸡、鹤、朱雀等;还有神话传说中的龙、凤等图案,犹如一幅幅生动的袖珍连环画,在方寸之间给我们展现了设计者们高超的艺术手段与活泼无忌的生命状态。直到今天,我们篆刻创作者和从事图形设计者,依然可以从中获得大量可借鉴的元素。
《历代拓本精华(钟繇法帖)》为“历代拓本精华”系列丛书之一,精选馆藏底本,为首次四色精印,并延请专家释文。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梁武帝撰写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称赞钟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说“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张怀瓘更将钟书列为“神品”。此外,明岑宗旦、清刘熙载等都给以极高评价。 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南朝刘宋时人羊欣《采古未能书人名》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所谓“铭石书”,即指正楷,“章程书”即隶书(八分书),“行押书”指行书。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
《中国书法全集》上迄商周,下至当代,总计一百零八卷。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二、名家卷。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著、附录、補遗十编。精印现存世界各地珍藏的中国历代书法精品三万余幅。论文、考释二千余万字。许多图版均属首次发表。每卷内容有:书法家评传(或断代专论)、图版、书家书论、书家年表、书家生平行踪示意图、图版考证说明与释文、参考书目等。 该书不是一般性的艺术图册,而是继宋代《淳化阁帖》、清代《三希堂法帖》之后,中国当代书法学术界对几千年传统文化艺术——书法的一次空前整理、研究和评介。如此全面、系统、深入、细微地研讨一门艺术,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学术界也是罕见的。此书对书法专家、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均有极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