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的问题基本都是围绕视觉图像的符号化语言进行的,特别是语言与图像关系、图像形态与意义关系以及艺术价值如何在形式和话语创造层面得以实现,是我重点研究的内容。这些极富争议的敏感话题在部分人看来可能早已有了答案,只需恪守传统,或者就是因为必然涉及人的深层次精神世界所以不要触碰的无解难题。
克拉考尔通过分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的德国影片,检视了从1918年至1933年的德国历史,借以展现“一战”后德国人的心理图景。在二十年代的德国影片中,他追踪到一些反复出现的视觉和叙事母题,认为这些母题暴露了德国人对混乱的恐惧和对秩序的渴望,以致他们甘愿臣服于威权统治。克拉考尔在书中开辟了探查电影美学、一个民族(魏玛时期德国人)的普遍心理状况以及同时期社会、政治现实之间关联的新领域,并提出一项惊人的(时至今日仍有争议的)主张:作为通俗艺术的电影为人们洞察一个民族的无意识动机和幻想提供了可能。
《重访希区柯克》是影评史上论述希区柯克这位黑色悬念电影大师的经典著作。它完整收录了罗宾?伍德代表作《希区柯克电影》(1965)以及其在1976-1989年间关于希区柯克电影的新论,共18篇精彩绝伦的重量级文章。在文章中,罗宾?伍德选择了希区柯克多部经典作品如《火车怪客》、《后窗》、《西北偏北》和《惊魂记》等进行抽丝剥茧般的细致解读:希区柯克是“编织”其电影文本的?他的痴迷何在?他的焦虑何在?他和电影体系、影片类型、明星之间的张力又是如何?这些探索有趣且发人深省。除了追溯希区柯克的创作生涯,本书还从侧面体现了一个电影评论家智识和情感的个人发展历程。
“电影是什么?”当巴赞的这个提问进入视觉文化研究领域时,它首先关注的是生产电影关注电影的机器(包括放映机、银幕、影院等)、影像等与观影者之间的关系。本书重点阐述在精神分析的欲望运做中,电影文本与主体(观影者)是如何相互建构的。所选的篇目既包括穆尔维、鲍德利和麦茨的经典研究,也包括德鲁兹、齐泽克、普林斯等人精彩的影片解读,而富瑞的两篇则对于我们了解电影理论的进展可大有帮助。
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是中国影视化装界的一个难以的经典。影视化装专家杨树云以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经典化装为案例,从化装前对原著的资料查阅,与红学专家、民俗专家进行人物分析,进而定位每个人物的化装风格,到主要人物的化装细节、化装故事,本书都有详细的介绍。《装点红楼梦》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穷究其源,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和对专业的热爱和执着,使这本书更专业、高端。本书还有大量精美的绝版图片,大都出自作者之手,与影视剧照和截图不同,值得所有红迷和化妆迷珍藏!
《新媒体艺术》是一本前卫性的图书,经过多次扩写和修改,以客观的态度讨论和评价了国际上影响力的艺术家——从埃德沃德·卖布里奇到罗伯特·劳申伯格,从比尔·维奥拉到皮皮洛蒂·瑞斯特,真实这些艺术家的开创性作品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艺术的构成。
隐娘成为刺客,是一则传奇…… 聪慧却又安静的女孩隐娘,自幼被道姑带走, 历经不同层次的剑术磨练, 终于成为一个武艺绝伦的刺客。 藩镇崛起,朝廷联姻议和, 隐娘奉师命,斩情缘,杀藩镇,取其命。 因杀一独夫可救千百人。 然而,眼前混沌局势, 却让武功绝伦的刺客,无法下手…… 《唐 风尚》:《刺客聂隐娘》电影美术设定集 以电影《刺客聂隐娘》中人物造型与场景道具为主轴, 用细腻的角度及文字, 举凡行礼、谈话、宴饮、沐浴净身等生活举止;服饰、配饰等造型元素; 到因不同阶级门第、宅邸、御院、阁道而构筑出的建筑样貌。 打造一个不曾去过亦无法再度到达的盛况, 恰如其分地落在电影情节上演的空间、器物和服装配饰之中。 支微末节, 步步观众进入剧情,仿若置身唐风。 《拜访刺客 唐传奇》:在绘本中“观看”《刺客聂隐娘》 在原
《艺术是生命的密码》为艺术理论文集,收录了画家陈家泠在数十年从艺生涯中写下的文章,阐述了他对艺术的观点和看法,论述精辟、见解独到,发人深思,让人回味。全书分为四部分,部分为陈家泠的短文集,第二部分为他与诸多艺术评论家的对话,第三部分为陈家泠在美术学院授课时的讲义内容,第四部分为其个人从艺大事记。本书装帧设计更是匠心独运,由图书装帧设计师袁银昌操刀完成其整体设计。他是在观赏陈家泠绘画、熟读陈家泠文章之后进行整体设计的,因此他注重从内容中提炼元素,注重中国古风与时代气息的融合,注重回归图书的本体功能,全书简约、流畅、轻盈、大气,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安静的品质感。封面采用黑色布面,护封采用红色艺术纸,质感古朴,沉静内敛,但内页打开一看,却是张扬奔放,贴合展示作品的气质,不著一图却尽
《真实的游戏:西方新纪录电影》是把新纪录电影作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区别于直接电影流派的西方纪录片美学史上发生的重要美学转型而加以研究的。研究的大致思路是在纪录片发展史中梳理出新纪录电影如何从直接电影中破茧而出的过程;重点研究新纪录电影的基本美学特征、七位重要的新纪录电影导演及其代表的当今最主要的几大新纪录电影类型;最后分析了在西方新纪录电影发展的同时期中国纪录片的创作现象,新纪录电影对中国纪录片的作用和影响。
在梅洛-庞蒂后期哲学中有许多诗意而富于洞见的哲学表达,极好地阐明了当代图像与人的关系。 《图像的肉身》中的思考邀请我们踏上一条非常规哲学(a-philosophie)的道路,在生活的体验与反思中寻找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共存”。这是哲学有待完成的任务、是思想本身的任务,它引导着我们不断从当前体验世界的方式出发,对其做出新的理解和阐释。它是梅洛-庞蒂哲学为我们留下的疑问和挑战,也是这一有待完成的思想给予我们极大的财富。
本书通过对几本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前后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与电影改编的深层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时代两种主要的艺术形式--电影与文学。
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电影观念的变化与时代社会、文化和经济的条件及其嬗变转换存在紧密的联系。对电影的本体性认知,是在跨学科和多纬度语境中,不断获得审美能动的变化,构成自己特殊的历史内涵。 本书采取以时间段落为纲的通史方式,根据中国电影发展过程演进划分为十章,梳理在不同阶段表征电影审美文化的创造、传达和接受的话语活动,说明中国电影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全书视野广阔,线索清楚,照映全面,语言深入浅出,说真话,记实事。 作者力图以求是精神治史,还原历史真相,充满主体性的现代气息的贯注。全书以电影作品、电影人、电影市场与传播为轴,从电影传入中国及早期无声电影制作活动写起,一直到21世纪中国电影迈向国际舞台的历程,向读者展示中国电影过去、现在的一幅全景画卷。
《电通半月画报》,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电影期刊,在电影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以文字、图片、漫画、地图等活泼的形式,形象地报道了电通影片公司所摄影片的故事梗概、制作状况、演员动态及读者感兴趣的各种问题,深受广大影迷喜爱,是中国百年电影史上一份珍贵的史料。
这本由蒋成峰著的《纪录片解说词的时间表达》运用语言学的方法,从以下角度对纪录片解说词的时间表达进行了考察:作为影像叙事与历史叙事的结合,纪录片体现了怎样的时间观念?作为现在进行时的纪录片画面,其在真实世界时间维度上的位置及在画面时间之外的持续长度该如何确定?作为画面的配合,解说词如何设定说话时间的“现在”?不同的说话时间标准和纪录片表意系统的整体风格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作为画面叙事的补充,解说词如何在画面记录的基础上,自由地延展纪录片的时间纵深,增强叙事的立体感与层次感?
《民国电影专史丛书·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梳理民国时期教育电影的发展线索,解析其理论体系.并对教育电影所处的历史语境作出阐述。在纵向的历史梳理和横向的理论阐述中,民国教育电影得以“浮出地表”,民国电影史的图景得到丰富。
定格动画,是通过逐帧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从而产生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象到的任何角色,一般都是由黏土偶、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来演出的。这种动画形式的历史和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动画历史一样长,甚至更古老,它与手绘动画、电脑动画共同构成了现代动画的三大门类。《逐帧制作定格动画》将系统介绍如何进行定格动画创作,其中包括定格动画定义、逐帧拍摄方法,以及真人动画、移动拍摄、拍摄于电影级定格动画制作的方法和技巧等。作者在分享制作技巧与特技的同时,还分享了定格动画应用与影视制作中的实践经验。《逐帧制作定格动画》不仅适合于动画领域的初学者、影视动画专业学生,同时可供更有经验的动画艺术工作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