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栏目已经办了十多年,在全国影响巨大。在国内,不知道这个栏目的人是不多的。这本书记述了《综艺大观》制作者们的一些工作、生活侧面,相信很多观众读了会感到吃惊。难道,那么多给全国人民带来无尽欢乐的节目,竟然产生得那么苦恼?那么多在屏幕上显得从容不迫的言词,竟然构思得那么匆忙?那么多看起来挥洒自如的组接,竟然寻找得那么艰难?那么多让专家学者都会点头的机智,竟然出自于那么调皮捣蛋的一伙人口中?那么多被广大观众首肯的光彩场面和镜头,竟然产生于那么简陋、急迫、疲惫的情景之下?本书将告诉你央视《综艺大观》栏目台前幕后的许多真实的故事。
本书为中国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全书通过“运动镜头”、“蒙太奇”、“长镜头”、“轴线”、“镜头组接”、“转场”等基本技术分类,来讲解动画片分镜头台本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录部分以作业赏析的形式,让读者进一步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把握。
《和自己跳舞:对话中国女性纪录片导演》是一本与中国女纪录片导演对话的访谈录。20世纪90年代,一群勇敢而坚毅的女性纪录片导演横空出世,她们以女人天性的敏感细腻,直面自己、直面情感,大大冲击了许久以来形成的关注宏大事件、讲究意义深远的中国纪录片创作。作者选取了当代中国代表性的六位女纪录片导演,通过对她们作品的介绍、创作追溯以及全方位的访谈,展现出这些摄像机背后的女人别具一格的魅力。
论文《中国新时期谍战剧研究》除文献综述和绪论部分以外,全文共分八章,即靠前章,谍战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流变及成因,第二、三、四章为谍战剧的人物、情节和环境的特征与问题,第五、六、七章为谍战剧叙事时空、叙事结构和叙事悬念的特征和问题,第八章为谍战剧的美学特征和问题。
本书选取当代台湾纪录片作为重点文本分析对象,对当代台湾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学、文化、影像生产及其美学形式,台湾政治变革导致的社会生态变化,以及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社会历史结构性问题做了深入和系统的考察。本书以文化研究为理论基础,结合历史学研究方法,加强研究的理论性;同时结合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既坚持对台湾纪录片发展宏观视野上的把握,更注重对文本的细读与分析,最终形成了这本具有理论深度和历史维度的学术专著。
《纪录片的文化传播策略研究》着眼于纪录片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效果和产生的文化效应,以及对国家文化传播产生的积极作用;以美国为主要分析实例,并对照研究中国,分析中国纪录片的文化传播特征、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本研究以纪录片产业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播为主要对象并加以参照,旨在对比并研究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以及对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起到的积极作用。最终的目标是,借鉴先进的传播机制、市场经验,结合中国文化特色,总结出适合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的讲述方式、文化融合策略以及传播策略。
《文学和电影》是一本关于文学和电影的历史及汇合的出色文集。它将本领域的学术研究集合起来,这些文章观点敏锐、可读性强,在理论和主题上对文学文本到电影文本的翻译研究都有贡献。书中的主题涉及广泛,包括已经确立的经典《最后的莫希干人》、被奉为神圣的类型片《恐怖角》、以及当代的经典《英国病人》和《宠儿》。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首次出版,由文学和电影研究领域的者专门为本书而写。本书沿着改编理论和实践的线索,为希望探索这一充满活力的多层面领域的学生和学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切入点。
《爱情与伦理向度下的家庭叙事:中国电影家庭情节剧研究》行文严谨、史料翔实,对于中国电影1945-1949年这一辉煌阶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剖析,以一次饱含对电影艺术的热情与颇具挑战性的探讨,填补、充实了中国电影史的类型研究。作者以“家庭叙事”作为切口,从爱情、伦理向度来考察家庭情节剧的意义建构、家庭情节剧与都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家庭与国家在叙事中的复杂关系,通过对家庭情节剧的历史嬗变、叙事形态与生产体制、创作者、社会、政治之间的关联及家庭情节剧中的角色形象进行梳理、归纳与分析,辨析了“1945-1949”时期中国家庭情节剧的叙事形态和意义建构。
本书是专门为高等学校影视录音专业编写的录音专业教科书。本书以介绍影视录音及相关专业所必需的声学基础理论知识为基本目的。全书共分七章。系统阐述了质点振动学、声波的基本性质、基本声学量、电一力一声类比及听觉的基本特性,并对弹性体振动学作了简要介绍。本书是高等院鹇影视录音专业的专业基础教材,也可作为也声频专业有关的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
《幻像的视觉秩序—:电影认知符号学概论》立足后现代电影理论的大框架,从后现代电影理论研究的前沿视角,探讨移动影像的视觉秩序,建立电影深层体系的模型,旨在给业界最直接的前沿理论指导。对电影的哲学立场进行探讨,对现有的符号学模型进行修正使其更为合理,对电影语言能力进行深度模仿;还通过把先验的概念从图式研究中移除,转而把想象投射装置(如隐喻和换喻等)考虑进来,开辟一个认知符号架构下的深层体系来探讨电影的认知结构,使移动影像的视觉秩序井然。
《电影作品中的心理效应解析》在对心理效应进行分析的同时,从电影作品的视角诠释心理效应的应用,进而掌握一种观影评析的方法。《电影作品中的心理效应解析》整理搜集的282个心理效应的名词解释,在为研究者提供学习资料的同时,也为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人提供了基石,可以选取自己喜爱的电影作品来分析心理效应的应用影响,是一本既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教材,也可以视为一本心理效应词典,进而也是一本不错的科普趣味读物。
影视分镜头设计与应用是与媒介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广告设计、动画制作、影视节目制作等多个专业。《影视分镜头设计与应用》由马世昌、李赢、陈素霞主编,编写的重点是在影视原理、影视剧作创意的基础上,着重讲解分镜头设计的具体掌握与实际应用。本书主要采用图示举例的方式介绍分镜头的设计与应用,类似看图识字,通俗易懂。《影视分镜头设计与应用》从剧本创作的流程开始,介绍商业剧本写作的几个基本阶段、剧本格式,如何从文本转换成镜头画面,分镜头设计的技术元素:画面造型、镜头组接、声音构成等。本书适合电影、电视、动画、交互式媒体等媒体类专业学生及相关专业人士作为教材或参考资料使用。
《影视特效镜头跟踪技术精粹(第2版)》是全方位介绍镜头跟踪体系的教材,由一线视效公司的运动匹配师撰写。全书共16章,介绍了影视特效领域中的镜头跟踪流程,以及boujou和PFTrack这两款跟踪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详尽剖析了影响镜头跟踪质量的相关因素,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完整而系统地给出了学习镜头跟踪的方法,填补了空白。《影视特效镜头跟踪技术精粹(第2版)》附带一张DVD9高清多媒体教学光盘,内容包括boujou和PFTrack的软件参数讲解和基本操作视频教程,书中所有案例的场景源文件、镜头素材以及项目工程文件,此外还有高清级别的现实案例镜头及特别提供的精彩视效demo以供鉴赏。《影视特效镜头跟踪技术精粹(第2版)》适合大专院校影视传媒相关专业的师生,广大的CG爱好者,尤其是想进入和正在从事影视特效工作的初中级读者阅读。对于具有运动匹
《中国电影批评的思路与方法》共十三章,每章约2万字,绪论和结语约3万字,全书共约29万字。本书前五章,从几个侧面探讨现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历史路径、思想深度、文艺格调、文化累积、文本形态、精神品格,从“思想、历史、文化、审美、心态”的多元视角揭示现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复杂面貌。本书第六章至第十章,注重探索批评中国电影的实际方法、本土经验与理论命题,考察对象既包括电影导演、电影明星与电影商人,又涵盖影人群体的跨地迁徙、跨界流转、世代更迭,从“风格、表演、产业、离散、代际”的不同侧面探讨批评中国电影的实践方法与理论内涵。第六章从“人间情怀”与“性情美学”的角度接续中国古典文艺批评崇尚品评人物性情与作品风格之关系的传统,为电影研究领域的“风格批评”注入新活力。本书结尾三章合纵连横,从“现代性”
《重访希区柯克》是影评史上论述希区柯克这位黑色悬念电影大师的经典著作。它完整收录了罗宾?伍德代表作《希区柯克电影》(1965)以及其在1976-1989年间关于希区柯克电影的新论,共18篇精彩绝伦的重量级文章。在文章中,罗宾?伍德选择了希区柯克多部经典作品如《火车怪客》、《后窗》、《西北偏北》和《惊魂记》等进行抽丝剥茧般的细致解读:希区柯克是“编织”其电影文本的?他的痴迷何在?他的焦虑何在?他和电影体系、影片类型、明星之间的张力又是如何?这些探索有趣且发人深省。除了追溯希区柯克的创作生涯,本书还从侧面体现了一个电影评论家智识和情感的个人发展历程。